李学军 施文婵 武 欣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 311231)
2013.1.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绿色建筑”定调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明确了行动方案的十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推动建筑工业化,既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说明了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建筑的关系,从而也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工业化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建筑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物质保证,因此,发展建筑工业化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61732万吨标准煤[1],如果按照建筑全寿命期的能源消耗总量计算,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46.7%,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规模的增大,按传统的建造模式发展,会导致建筑能耗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不能良性循环发展.因此传统建筑必须向低碳绿色建筑转型.即将出台的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通过对我国近几年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建筑应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重点突出在对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及维修、拆除建筑的全寿命期内绿色评价.然而,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存在发展模式粗放,建造资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突出等问题,大量的建筑很难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因此,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建筑工业的发展必须走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即:“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这也使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建筑界不可回避的使命.
1949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规模基础建设全面展开,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家族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开始.在之后的30年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文件及相关政策,例如:1956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着重强调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建造模式,有步骤地向建筑构件工厂化、施工方式机械化、技术组织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许多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纷纷建立起来,砌块建筑、大型板材建筑、框架板材建筑及盒子建筑等装配式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当时国家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积极推动作用.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建筑规模的急剧增长,建造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需要,建筑生产不得不依赖高污染、高能耗、低质量的传统建筑模式.尽管在期间有识之士也不断提出建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家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6年住建部发布实施《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试行办法》,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但一段时期以来,发展建筑工业化一直停留在国家和一些地方政策层面上,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仅有2500万平方米是通过工业化方式完成的,占比不到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在建筑上采用现代化工业的组织和生产方法,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进行大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使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施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全面提高建筑的综合质量和品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对建筑进行标准化设计,避免由于不合理的设计而致使材料、资源浪费的问题.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二是通过建设集中的建筑构件生产基地,使建筑工地由现场转移到工厂,减少大量现场施工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水的排放及大量建筑垃圾,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手段;三是通过机械装配化施工,减少施工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低现场扬尘及运输遗洒对空气环境的污染,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四是通过采用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现场施工目标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投入、降低能源消耗.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建设一直是以模式粗放、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方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设计标准化及建造工业化程度低,大量现场手工作业的生产,导致工人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很多建筑存在可改造性能差,建筑使用寿命普遍偏低的问题;三是建筑建造过程中能源消耗、材料消耗、水资源消耗、土地浪费严重;四是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导致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建设中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也给环境治理和保护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以上这些问题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城乡建设规模的日益增大,人口红利的淡出,建筑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已经出现,而且仍在不断地加剧,建筑业以现场手工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中国建筑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及推进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必须大规模推广建筑工业化.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要到达10亿m2,到2015年末,城镇新建建筑的20%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设计、建造、运营及管理每个环节都要贯穿绿色的理念.相比设计,绿色建筑在建造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较低,生产专有技术缺乏,所以进一步加快绿色建筑建造过程的工业化已迫在眉睫.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使生产机械化代替手工作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50%,节约人工20%~30%;工厂化的建筑构件生产代替现场的湿作业生产,提高了建筑质量,节约水资源达80%、节约材料30%;现场预制构件的总装代替现场构件的现浇,可减少建筑垃圾60%~80%,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将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对于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而言,建筑工业化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最大限度减小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消极影响的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2]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