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胃肠梗阻定位定性诊断研究

2014-04-01 16:06王富泉董素梅蔡艳伟
河北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肠腔肠壁后处理

王富泉 董素梅 蔡艳伟

·论著·

MSCT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胃肠梗阻定位定性诊断研究

王富泉 董素梅 蔡艳伟

目的评价MSCT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胃肠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诊断明确肠梗阻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应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影像特征,确定梗阻位置、原因及提示肠梗阻有无血运障碍。结果肠道肿瘤较特征性改变为肠壁不规则增厚,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胃肠粪石较特征性改变腔内密度不均软组织肿块,含有蜂窝状气体影,阻塞肠管形成“瓶塞征”;小肠蛔虫较特征性CT改变腔内条形充盈缺损伴有线性造影剂影;腹外疝可见疝出肠管与腹腔肠管影相连;肠套叠呈“同心圆”其内可见肠系膜脂肪影;小肠扭转形成“血管漩涡征”“肠管漩涡征”;肠系膜动脉栓塞CTA显示血管充盈缺损。随梗阻时间、梗阻程度不同可出现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增厚、强化增强、延迟或不强化。结论应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CT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病变发病过程、患者病史可以作出肠梗阻诊断,并能对梗阻部位、原因及肠缺血改变进行影像描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肠梗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主要症状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常规腹部平片由于简便、快速、经济成为优先选择的影像检查技术,但常常难以准确判定梗阻部位,对于梗阻性质的诊断则更难。MSCT快速扫描技术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MPR、 CPR、 MIP、 VR)能够提供管壁、腔内、腔外的细微解剖、通过增强CT和CTA还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充盈缺损及走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经CT诊断肠梗阻、临床治疗、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资料24例,其中十二指肠腺癌1例,盲肠癌1例,空回肠转移癌4例,其中1例合并肠套叠,小肠系膜间质瘤1例,脐疝1例,闭孔疝1例,小肠粘连腹内疝1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胃粪石1例、肠粪石2例,小肠扭转1例,小肠蛔虫1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肠梗阻临床表现。

1.2 检查方法 采用Newsoft Neuviz 16层MSCT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螺距0.625,扫描层厚1.0 mm,重叠重建。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浓度300 mgI/ml,流率3 ml/s,延迟时间:动脉期25 s,门静脉期60 s,延迟期120 s,采用Newsoft Neuviz Dragon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

1.3 影像分析 小肠肠管扩张内径>2.5 cm,结肠扩张内径>6.0 cm,肠壁增厚>2 mm。移行带为扩张肠管与正常或塌陷肠管分界处,采用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追踪直至遇到扩张肠管即确定梗阻部位。移行带发现明确病变并初步判断为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疝、粪石等,移行带未发现通过增强、肠系膜血管CTA观察肠壁,肠腔内外及血管走形。

2 结果

2.1 CT表现 肠道肿瘤引起梗阻表现梗阻部位软组织肿块,肠壁不规则增厚,梗阻以上肠管扩张、积气,可见液平面。小肠系膜间质瘤表现肠腔外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肠管受压移位,肠壁本身未见异常,利用MPR及CPR后处理技术显示肿瘤来源于肠系膜。

2.2 胃粪石表现 胃腔内葫芦形软组织影,边缘较光滑,软组织影密度不均,可见多个泡状气体影,肠粪石表现回肠末端卵圆形混杂密度影,内有不同比例气泡征,阻塞肠管形成“瓶塞状”。

2.3 小肠蛔虫 在MPR及CPR图像上呈与迂曲肠管走形一致条形充盈缺损,其内有时可见线样造影剂,为蛔虫吞服造影剂入消化管。

2.4 粘连性肠梗阻 表现肠管与腹壁相连,肠管聚集成团,均有腹部手术史。麻痹性肠梗阻大、小肠均扩张,肠内气体多,液体少。

2.5 脐疝 表现脐部腹壁变薄,可见肠管影及周围脂肪影。闭孔疝表现闭孔外肌-耻骨肌之间肠管影与腹部肠管相连,其上肠管扩张。肠套叠表现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不均肿块,呈偏心“同心环”及“靶环状”表现,其内可见含气肠管及肠系膜脂肪影。

2.6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表现病变范围较广,与肠系膜上动脉分布相一致,即从小肠至近端结肠,充气扩张结肠至脾区突然中止,形成明确分界,谓“切断征”。受累肠曲管壁增厚,僵硬,管腔变小,黏膜皱襞增粗,肠系膜脂肪影模糊,腹腔积液。增强扫描肠壁强化减弱,应用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充盈缺损。

2.7 小肠扭转 表现肠壁增厚,肠系膜脂肪影模糊,呈放射状增粗称“缆绳征”,肠系膜血管形成“血管漩涡征”,肠管形成“肠管漩涡征”。

3 讨论

胃肠梗阻传统检查方法依据腹透、立卧位腹平片,在高位机械性梗阻中,由于患者频繁呕吐,肠内容物大部分吐出,此时肠管可能仅有少量气体,梗阻下方看不到气体,平片影像缺乏典型肠梗阻腹腔多个气液平面征象,往往被漏诊,消化道造影又是诊断梗阻禁忌证,而MSCT可以观察肠壁、肠腔内、外影像,对于高位机械性肠梗阻可以早期诊断,王毅等[1]采用MPR结合CPR对机械性小肠梗阻移行带进行研究,提高了对机械性肠梗阻的全程显示,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肠粪石性梗阻多由于患者一次性食用过多不易消化纤维类物质有关[2]。本研究2例肠粪石均食用过多“粘豆包”,较特征性CT征象为肠腔内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滑,其内含有气泡,肠壁因长时间受刺激水肿增厚,粪石阻塞肠腔与肠壁形成“瓶塞征”。增强时不强化。胃粪石患者多有精神障碍史,食入一些杂物

与胃壁粘连,胃肠造影时因肿块不随体位变动不易区分胃肿瘤与胃石,MSCT横断面及MPR显示肿块位于腔内,密度较低,其内含有气体成分,易于诊断。

小肠系膜间质瘤表现肠腔外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肠管受压移位,肠壁本身未见异常,利用MPR及CPR后处理技术显示肿瘤来源于肠系膜。

腹外疝应用MPR、CPR重建技术观察肠管走形与腹部肠管相延续,使诊断易成立。腹内疝缺乏特征性改变,小肠聚集成呈软组织肿块,当有局部肠壁增厚,>2 mm,厚度较均匀,肠壁分层,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增强扫描肠壁强化减弱或不强化时表明肠壁缺血改变,高度提示绞窄性肠梗阻[3]。肠壁强化增强、延迟、肠壁增厚提示肠系膜静脉回流受阻为肠缺血早期CT征象,肠壁变薄,肠腔扩张、积液、肠壁强化减弱为肠缺血晚期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征象[4],肠壁不强化提示供血中断,肠壁弧线状积气或门静脉积气,提示肠坏死。CTA显示“血管漩涡征”“肠管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特异性征象[5]。采用Newsoft Neuviz 16层MSCT薄层扫描,应用MIP、VR技术亦能显示肠系膜血管主干、门静脉血栓,对于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能在肠坏死手术前得以确诊,减少患者病死率及避免肠坏死切除后形成短肠综合征,在病变早期作出诊断意义重大,不仅可以避免肠梗死的发生,而且可促使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减少病死率,Zhang等[6]报道,剖腹手术治疗的病死率高达39%,而采用保守或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报道,剖腹手术治疗的病死率高达39%,而采用保守或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应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CT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病变发病过程、患者病史可以作出肠梗阻诊断,并能对梗阻部位、原因及肠缺血改变进行影像描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1 王毅,张伟国,陈金华,等.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对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与评价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640-1643.

2 Delabrousse E,Lubrano J,Sailley N,et al.Small-Bowel Bezoar Versus Small-Bowel Feces:CT Evaluation.AJR,2008,191:1465.

3 肖运平,韩秋丽,邹莹,等.绞窄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672-675.

4 强金伟,李若坤,冯晓源,等.肠系膜结扎致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314-1318.

5 洪居路,李慧,王强,等.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30-132.

6 Zhang J,Duan ZQ,Song QB,et al.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a better outcome achieved through improved imaging techniques and a changed policy of clinical management.Eur J Vasc Endovsc Surg,2004,28:329-334.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2.036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钢分院放射科

R 574.2

A

1002-7386(2014)12-1839-02

2013-11-13)

猜你喜欢
肠腔肠壁后处理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影像学在克罗恩病并发肠腔狭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