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文学》启发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4-01 13:21江建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咏史咏史诗怀古

江建高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一 讲清特点,消除混淆

如讲咏史诗,首先勾勒它的形成过程:最早有东汉班固的《咏史诗》,之后西晋左思有咏史与写怀结合的《咏史八首》。但班固《咏史诗》梁人钟荣称之“木质无文”。真正完备的咏史诗出现在唐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讲清这个多义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一般表述中咏史与怀古一直含糊不清,两者都称咏史诗。其实咏史、怀古与诗歌中的用典三者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刘学锴言:“怀古与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予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具体,后者较空灵。”[1]如果将李益怀古诗《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题材、内容,同与之相近的李商隐咏史诗《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进行比较:前者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于昔盛今衰中寓历史感慨。后者运用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糜费,以寓奢淫亡国的历史教训;前者重在“引古惜兴亡”,后者重在“举偶见靡费”。若看不到它们的共同点,就可能把怀古诗看成单纯的吊古和对历史的感伤,而忽略其中所寓含的伤今之意;若看不到它们的不同点,又往往容易认为怀古诗的内容过于虚泛,怀古诗价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认识。正如施蛰存所言: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则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而生发出今昔盛衰等种种感慨。[2]

咏史与怀古的区别,简言之:咏史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怀古的对象是古迹、古城之类。怀古诗从诗题看,如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刘禹锡《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许浑《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没有在诗题上显示的怀古诗,如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台城》,杜牧《汴河怀古》、《江南春》(或以此为写景诗)、《金谷园》、许浑《汴河亭》等。有关古人古事的咏史诗较怀古诗多,如胡曾的150首咏史诗,虽多以史迹(地名)为题,却多是咏古事或古人,而非叹今昔盛衰之变化。宋代以后咏史与怀古的界限有些模糊。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重在吟咏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定乾坤的年轻将军形象,反衬词家“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词旨在景仰英雄,自感蹉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亦写古人古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最后叹息伤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两词言其为咏史不仅说得过去,或许更恰当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分别咏庾信、宋玉、王昭君、武侯祠、诸葛亮,以地以史迹为咏叹对象,而更多的是咏人与事,当属咏史诗。李商隐有的咏史诗写古人古事多伤时感事,又暗寓个人遭际与心迹,不太容易区分“咏史”、“怀古”与借古抒怀之间的区别,如《筹笔驿》、《览古》、《南朝》、《东阿王》、《咏史》(七律)等,然大体上仍属于咏史。而北宋革新家王安石的咏史诗则带“翻案”或论辩色彩,如《乌江亭》、《明妃曲》等。

除咏史、怀古之外,还有用典,即诗中运用史事史迹等。有些作品虽然偶尔涉及到古人、古事、古迹,或者因其不以之作为专题咏叹,或者因其不以此作为中心或主旨,所以不能看成咏史或怀古诗,而只能当“用典”看。诗人常常把史事掌故作为引子或背景,随兴所至,挥遣自如。如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写老将白首无功的悲凉一生,就不能算是咏史,只能说是用典,以历史典故来揭示或深化主题。再如: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行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后出塞》“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诗中分别用到吕尚垂钓、伊尹受商汤之聘、大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典故。

在讲清咏史与怀古诗的各自的特点后,教师举出如下作品,请其区分是咏史、怀古还是用典:李白《乌栖曲》、《谢公亭》,杜甫《蜀相》、《八阵图》,杜牧《题乌江亭》、《赤壁》、《过华清宫三首》,李商隐《贾生》、《马嵬》、《锦瑟》,罗隐《西施》,韦庄《台城》等,学生不仅基本能分清,且能联系背景、注释,大体能把握作品内涵。

二 抓住重点,捎带其余

李白以七言歌行与七绝为胜。其情感表达直率奔进,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教师以《将进酒》动荡开阖的情感潮涌为例,重点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篇赐金放还后的作品开篇悲愤的感情潮涌就排山倒海而来,基调是高昂的。接着写借酒浇愁的狂欢、痛饮,情感激愤中含爽朗,但滚烫的激情已冷却了三分。诗末骏马名裘换美酒,借酒浇愁,豪健中带几分悲怆情调,情感显得比较低沉、悲愤、无奈。该诗的情感曲线:高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低平(人生得意须尽欢)——高昂(天生我材必有用)——低沉(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

讲清此篇,再捎带其他。如千字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感情潮起潮落三四回:由低到高且又跌落,“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旋飙升后顿跌,“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之后又从低沉到高昂,“空名适自误,胁迫上楼船……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顿起顿落,双方遇际,忧国伤己,融为一体。李白这些篇幅较长的歌行体诗其情感曲线,从低向高延伸的有《梁甫吟》、《梁园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等;从高到低延伸的有《将进酒》、《行路难》其一等;从低到高又从激烈处跌落的有《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玉壶吟》等。就是那些不以抒情为主的作品如《蜀道难》、《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其中的情感旋律或激烈如急管繁弦,暴风骤雨;或轻淡如“子规啼夜月”,“翠娥婵娟月初晖”。李白歌诗的审美效果,当年贺知章读其《蜀道难》而赞之“惊天地”,读其《乌栖曲》而叹之“泣鬼神”。而惊天地的《蜀道难》和泣鬼神的《乌栖曲》,却是两种不同题材、不同情调和不同诗风。两诗首都用乐府旧题,前者写蜀山险道,偶寄感慨,赞叹之中含有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劝导,诗风雄豪奔放。后者是咏史,刺吴王夫差之淫佚,见悲凉叹惋之情,诗风含蓄深细,意在言外。

通过分析《将进酒》等作品,学生自可举一反三地分析出李白的《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等作品动荡开阖、大起大落的情感曲线。

三 比较鉴别,发散思维

古代文学教学不能每堂课局限于某个时段或某个作家,而应用发散思维,广泛关联,比较鉴别。如讲唐代送别诗,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介绍唐人漫游、赴举、回乡、升职、改官、赴边、迁谪等,必有送别或留别诗。晚唐宰相郑綮言“诗思只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宋人严羽更说:“唐人好诗,多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3]再介绍送别是唐诗的常见题材,名篇很多。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其中王维、郑谷诗被列为唐代11首七绝压卷作品[4]。王勃送别的是同事杜改任他地之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开阔的境界、爽朗的情调、激励互勉的语气,可称送别诗经典。岑参诗是边塞军营中送别,时在晚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化寒为暖的新奇比喻,而令人叫绝。

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或是同一作家的前后作品,或是相同与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这须注意两点:一是盛唐送别诗名篇众多而各有特色,如李白、王昌龄、王维、高适等都有送别名篇,各自的内涵与特色何在?二是盛唐送别诗与中晚唐送别诗呈现不同的情调与风貌,不同在什么地方?以盛唐送别诗的内涵而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人赴边,情调爽朗而悲壮。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以绵绵春色表离情别意,想象美丽,蕴藉深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因不拘小节,而“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此向亲友表明自己冰清玉洁的心志,构思奇特,诗意新美。他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同沐云雨,共赏明月,表达出身相离而心相连的依依离情,亦意新语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境界壮阔,诗风飘逸,情在深情一望中。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开生面,深含激励。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为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至国势一蹶不振。因之中晚唐送别诗,多带伤感或衰迟情调,多见凄清或孤寂意境,如中唐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晚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前诗由“猿啼”、“水自流”、“逐客”、“孤舟”等凄清的意象组合,加上离别双方的“人自伤心”,一种既惺惺相惜,又命运叵测的感伤气氛,溢于言表。后诗以美丽的春景反衬离别的惆怅,于是“杨花愁杀渡江人”,加上两人背道而行,离别在又傍晚,风笛催别,运用谐音、回环等手法,同样显出伤感与孤寂。

讲清了这些,学生自有体会与感悟,搜集了盛唐与中晚唐数百首送别诗,还先后以《盛唐与中晚唐送别诗之比较》、《盛唐送别诗的基本内涵与艺术魅力》、《中晚唐送别诗的凄清境界与感伤情调》等为题,写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四 打破满堂灌,留下研究题

在讲清特点、重点,纵深开拓教学内容,使学生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应该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并且结合汉语言文学的本科培养目标,留下较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选题,让其作为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理论与知识,又使学年或毕业论文的写作不致茫茫然无从入手。但老师开列选题时应该注意:一是要结合教学找好切入点,并略有新意。古代文学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没有新意,学生会失去兴趣,也失去训练的意义。选题不能太容易、太一般化。做滥了的缺乏新意的选题,会给学生在网上、书刊的剪贴或抄袭提供机会。二是不能太偏太难,毕竟只是本科学生的论文,一般不求公开发表,只求对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功进行综合训练,他们能够熟悉研究内容,有自己的解读体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同时行文框架合适,言之有据,言之有序,文从字顺,就达到了训练目的。三是选题大小要适度,本科毕业论文一般要求一万字左右,太大的题目学生会感觉茫然无边,摸不着头脑;太小的题目,学生分析不到理想的深度,觉得无话可说,篇幅上也不能达到要求。从这几年本人指导的毕业论文来看,有一些是成功的。如2002级刘文的《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感伤情调》,发表在2006年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2005级李双霜的论文《论姜夔词“幽韵冷香”的境界》,最后评分高达95分,是当年全系为数不多的优秀论文。之后她以总分第二的专业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继续进行古代文学的深造。

以下是本人近年来仅就唐代文学的重点教学内容《李白》与《杜甫》两章,为学生预留的部分论文题,附于篇末,略备一览。

研究李白的论题:1.“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李白诗歌中的历史人物;2.“儒者、道者、侠客与酒仙”——李白思想与心性的主要特点;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歌的天工之美;4.“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李白诗歌与“盛唐之音”;5.“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大小谢诗歌的继承和发展;6.“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歌行体诗的主要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7.“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山水诗基本内涵与特点;8.李白王昌龄两位高手的七言绝句对比研究;9.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涵研究;1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诗歌中的酒与月亮意象。

研究杜甫的论题:1.“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论杜甫后期诗歌的自传性;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论杜甫《秋兴八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3.“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诗歌中的“疾病”(杜甫中晚年后先后或同时患有虐疾、消渴、肺病、风湿、耳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屡见于杜诗);4.从“三吏”“三别”“二悲”“二哀”等作品,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征;5.杜甫巴蜀山水诗的主要思想内涵;6.“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诗歌的生态美;7.“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杜甫诗歌中的“盛唐情结”;8.“昔如纵壑鱼,今似丧家犬”——杜甫诗歌的幽默与自嘲;9.“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杜甫人生遭际的悲剧性与诗歌的悲剧美;10.从杜诗看杜甫的交游——以与李白、高适、房琯为例。

[1]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9.

[2]施蜇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6.

[3][清]何文焕.历代诗话·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699.

[4]江建高.唐诗散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9.

猜你喜欢
咏史咏史诗怀古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清晏园怀古
北陵公园咏史
上都怀古
咏史抒怀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