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改革与建设初探

2014-04-01 12:47:09黄春玲宋文静
关键词:民族民间概论传统

黄春玲,宋文静,霍 颖

(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2.锦绣川中心小学,山东济南 25000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是全国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综合类院校及师范类院校人文、艺术相关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核心理论课,同时还是全国综合类院校大多文科方向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现阶段更多的授课模式为传统经院式。面对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思维开扩的“90后”大学生,传统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民间音乐百花齐放,许多内容都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如何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感兴趣、愿研究,实现中国民间音乐的不断传承,是当前音乐理论研究者的一大课题。现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于近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精品课录制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的总结谈谈对该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索。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意义及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是音乐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亦是本科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内容,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现状,掌握民族音乐中的民歌、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器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同时,学生还可以从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到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大的提高,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音乐表演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行课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熟悉和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主要形式,熟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音乐语言,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传承的优秀曲目,进而掌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打下基础。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授课绝大多数在沿用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按照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描述,经院式教育关心知识传统的继承: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并不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原始的科研工作中去;所有的知识都已经被按部就班地加以系统化;某些作家、某些著作被奉为权威,所有的教学材料都被压缩成了刻板的条条框框;教师仅仅是一个传声筒,其角色特征是非个性化的,随时都可以被另外一个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取而代之[1]。

通过调研,大多数高校将该课程设为48~64学时展开教学,授课内容90%以上为纯讲授,其余内容大概为音频、视频的赏析内容。仅仅以教师授课、学生吸收为教学主要线条使得教学过程如同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口传心授似地反复进行,学生对理论课的乏味、厌烦使得教学过程遇到重重困难;无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使得教师在行课中重复、机械地讲授,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加深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吸收的矛盾,与高校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目标相悖。

一味的传统经院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原本演绎形式和传承方式就老套、陈旧的民间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平添厌倦、逆反的心理。这对于已经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继承和发展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仅剩寥寥无几的文化传承人的衣钵无法得以顺利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2]。

当今“90后”出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表达、注重实际,在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教学中,无实例且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讲授不能深入学生内心。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改革与建设措施

高校基础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其准则和出发点是为了突出高校教育的灵活互动性及社会实践性。为此,建议在如下2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课堂教学特色突出

课堂教学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应该体现其两大特色:

1.娱乐性、实践互动性强 改变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摆脱单一课本教学的传统模式。在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视频的视觉、音频的听觉、文字的笔记、作品内容的分析以及现场对传统作品的再现演唱等人体各个器官的调动,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的多元化教学产生兴趣,开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可以对课程的进一步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音乐本身的娱乐性和治愈性可针对不同专业或相同专业不同主项及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其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缺陷重点渗透某些章节或乐曲,对其专业发展及性格缺失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教育。

2.地方特色浓郁 利用学生的爱国情绪和家乡情结,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地域较近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引导和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想法。例如,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河北省各地市及周边县城,教学过程中便可将与河北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如昌黎地秧歌、河北梆子、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艺术门类作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亲近感和求知的欲望,从而高效率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3]。

(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

课外实践中,定期带学生参加户外音乐采风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在现实社会中真正接触课本中所阐述的文化遗产,并亲身体验、学习及整理研究,从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并为今后的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户外音乐采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特定内容进行资源情况调查,对现存状态的保存状况、承载主体、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等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和判断;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开展特定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建议的大讨论[4],引导学生从认识事物、调查事物、分析事物、总结和评论事物的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亲身体验执行,无论是对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还是对学生自身的体验实践都有积极的作用。

1.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及个人社会发展上,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理论上的学习和认识,实践中的采风与调查探究,将特定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利用课余活动可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以专业汇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实践演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宣传能力都有一定的培养空间,学生在学习之余可全面发展自身能力并挖掘个人潜力,找到未来发展方向。

2.临近毕业时,亦可将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为契机,以采风执行的特定音乐传统文化为支点,自主创业,成立文化传媒公司,致力于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开发以文化为支撑的周边产物。例如发展旅游业,在旅游文化中注入艺术元素;开拓传统艺术演出、影视市场;制作相关传承人及特定人物的玩偶、标识性形象等。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又在择业期间帮助学生确立自身定位和发展的价值空间。

四、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体现高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前提下,应以现代课程论为指导,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建设与改革[5]。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互助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寻找课堂的教学特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行课中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开始调查—深入研究—深化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教学环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态度,最终实现双赢的高校现代化教育建设的新局面。

[1]《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燕赵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齐易.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5]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刘伟霄)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概论传统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7:46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 05:07:52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