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平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
纤维艺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装饰方向的必修课,也是其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探索纤维材料综合运用的课程。该课程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传统纤维艺术、现代纤维艺术的演变,学习和掌握纤维艺术的艺术特征及形式美、造型美、色彩美等艺术特征和规律,提高学生对纤维艺术的艺术审美和认识,并以适当的纤维材料和语言来表现画面,抒发创作情感。
纤维艺术不同于单纯的架上绘画类课程和雕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纤维材料罗列,它是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门类,因此,纤维艺术有着及其独特的鲜明个性和艺术特征。一是传统纤维艺术有一定的从属性。纤维艺术早期由传统的壁毯、地毯形式脱胎而来,表现出对装饰物主体的依附性与适应性,也就是说纤维艺术作品依附于某一空间环境的壁面或地面的平面空间。二是纤维艺术作品的独立性。纤维艺术有着自己的独特材料肌理美感和审美样式,有充足的形式和色彩表现空间及独特肌理内涵,尤其是现代纤维艺术可以将室内外空间的氛围进行有效的自然联系,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材料选择也更为广泛,同时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自由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灵活地创造对象,是一门应用领域广阔,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文化潮流和各种艺术流派的冲击以及艺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纤维艺术教学面临着如何顺应社会、突出完善办学体系的新问题,无论是思维模式、教学观念还是艺术形式,都遇到了空前的挑战。是墨守成规保留传统,还是放眼世界开阔思路,主动融入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探索如何使纤维艺术与其他课程和艺术门类相融合、衔接,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有效的联系机制,成为纤维艺术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根据纤维艺术课程的传统侧重点,从教学观念出发,采用多元化的纤维艺术教学模式,以期改变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现状。
纤维艺术课程在教学上注重传统纤维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技法的传统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思维。首先,纤维艺术课程在材料的选择上基本上以羊毛材质、羊毛混纺材质、晴纶等仿毛类纤维材料为主,延续传统编织工艺的选材标准。其次,制作工艺采用传统编织工艺技法,强调画面的工整性,材质肌理的合理搭配。因此,作业完成后基本是平面样式,即使有少量起绒工艺形成的浮雕感,也是从属于画面的整体效果,没有任何画面形式的突破。再加上对材料的材质、肌理过于注重,对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不够,导致作品画面缺乏创新精神和时代气息。
另外,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成果性要求也导致学生作业风格面貌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发挥和众多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长时间以来限制了纤维艺术课程作为开拓性和探索性为目的初衷,课程性质也转变成了学生学习传统纤维编制技艺的练习性课程,也忽视了纤维艺术作为衔接多个艺术门类、专业方向的特征。现代社会是一个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时代,培养艺术设计创新型、综合型艺术人才也是各艺术类高校的主要动力和目的。为此,纤维艺术课程应该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任学生借助现代多种新型纤维材料或多媒体技术进行材料方面的尝试和作品的制作,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纤维艺术课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达到探索纤维材料在平面和立体空间中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目的。
纤维艺术教学若想取得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首先,纤维艺术的画面表达应从单一的图形装饰或写实表现进行适当的转变,使纤维艺术的画面构成不再是单纯的纹样再现,也不是绘画作品的简单临摹,而是综合艺术思维的展现。纤维艺术课程强调画面形式的处理和结构的体现,由单一的临摹性质转变为创作性的画面表达,注重画面整体结构的设计和形式划分以及创作性画面的表现。其次,纤维艺术的传统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编织技法的练习和掌握,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性思维的发挥。纤维艺术虽然是以线为材料来塑造画面,但其还是以视觉的角度出发来展现作品,具有一定的图形特征和色彩特征。纤维艺术不能只是简单地画面临摹或形色的再现,而是在形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纤维材质本身所具有的触感特质,将视觉效果、触觉效果完美地融为一体,不能仅依赖简单地形色罗列,要重视创作者形、色审美直觉的表达。创作手法上可以借鉴图案和装饰绘画的图案变形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处理方式,对作品进行大胆的创作和艺术思维的再现。再次,纤维艺术具有独特的材质魅力,在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也要进行特别的展现。纤维艺术选材传统上可以选择棉、毛、麻、丝,棉质纤维线质温和醇厚,毛质纤维因具有大量的绒毛因此触感温暖,麻质纤维触感挺括,丝质纤维手感柔滑光亮,可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画面创作上结合纤维材质的特性进行作品的综合表现,丰富作品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1]。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有选择地使用大量新材料。如半透明的玻璃纱,运用其纤维的透明性和挺括性、色彩的鲜艳性创作画面绚烂的效果。
纤维艺术由于其本身的材质特点,具备浓厚的手工艺韵味,加之不同风格画面的处理,作品具备浓厚的人情味,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质,也是传统纤维艺术一直保持的特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大多照搬西方,众多的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也千篇一律。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观念,认识本民族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突出课程特色,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设计人员,这是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的环节。
纤维艺术的教学可以尝试打破专业间的界限,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引导模式,不论是平面设计的教学还是三维空间设计教学,都和纤维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纤维艺术的构图形式可以打破平面、立体、空间、色彩等设计要素之间的限制,借鉴其他造型艺术的造型手法进行创作,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与融合,才能让纤维艺术课程更具生命活力。例如,结合雕塑的三维立体塑造手法,将纤维材料和三维空间架构的表现手法进行结合,形成软雕塑的表现形式,使纤维艺术作品的面貌脱离平面空间的限制,生动地以立体造型呈现,同时又具备纤维材料柔软的触感,软雕作品既打破了雕塑的冰冷感,又升华了纤维材质的特点,两者完美结合,使纤维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生命力。
传统纤维艺术的常用表现内容为装饰图案和装饰图形,多涉及花草、人物、典型地域场景、风景画等,基本上以平面编织手法为主,以平纹编织工艺表现画面色彩的细腻过渡,部分作品辅以少量起绒等浅浮雕感的装饰,整体效果虽然细腻但是作品的表现力较弱,也没有充分发挥纤维材质的肌理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更为广泛的表现题材,画面形式或抽象或写实,充分发挥纤维材料的质感特征,这其中可以借鉴装饰绘画的多层构图样式,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创作出更为丰富的构图形式。
一幅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除了构图和表现形式外,最重要的就是选材得当,这样才能够使材料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多个主题,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也可以设定一个主题用多种不同的构图和材料进行表达,加强学生对纤维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特征,使学生有兴趣进行新材料的尝试,对比不同材料间的美感,提升对材料的审美意识。
在确定了创作主题和创作材料后,鼓励学生尝试除传统编织工艺之外的其他制作手段,如缝缀、粘贴、镶嵌等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技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体会纤维材料的质感之美和作品多变的风格和面貌[2]。同时鼓励学生间的技法运用拉开差距,避免雷同技法的出现,让学生去创造、发现新的表现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作品。
纤维艺术的创作题材广泛,取自生活,作品表现贴近生活实用性和装饰性,通过或写实或概括或抽象的表现手段,将自然形象再现于纤维作品中,装饰、点缀人们的生活、休闲、工作空间,成为沟通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尤其是立体造型的纤维软雕塑作品更能够体现出其在环境中的独特装饰作用,也突显出纤维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到纤维艺术课程不单单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应用于环境空间设计的一门很重要的壁面装饰、空间装饰的设计课程。
纤维艺术作品的设计应该遵循其所处环境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制作,将环境特征融入作品中,同时对环境空间进行美化和视觉效果上的补充,使作品既融于环境中又能够衬托环境氛围。纤维艺术作品的设计优劣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空间环境的制约。一幅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能够完美地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但保证了空间环境的完整与统一,也使纤维艺术作品的造型、材质、工艺得到了完美的画外空间延伸,尤其是纤维软雕塑作品在环境中的形式美感体现。
除了纤维艺术作品的选材和画面形式感与环境空间密切相关之外,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选材也尤其重要。在不同的空间环境,如小型空间、办公空间、大型商业空间等,由于空间的功能性不同,色彩、光线照射的不同,都对纤维艺术的作品选材有影响。比如小型空间一般多选用壁面装饰,纤维艺术的选材可以遵循传统选材,运用羊毛等天然材质进行画面创作,补充环境的温暖触感;如果是大型公共空间,则比较适合选用现代纤维材料进行创作,如透明感较好的玻璃纱、悬垂性好的合成线材,作品比较适合做成高空悬挂形式的纤维艺术作品,一方面缓和大型空间的直线条的冷硬感,另一方面透明性的材质运用不妨碍观众的视线,使大型空间的完整性得以保存;室外空间比较适合选用耐腐蚀的纤维线材来进行创作,以保证作品在自然环境中能够经受风吹日晒[3]。总之,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材料运用受环境和装饰主体的制约,在纤维艺术课程中,强调学生要综合考虑作品的设计风格与选材,无论是室内环境空间还是室外环境空间,使作品满足其环境的多种因素,使其功能性更加符合装饰主体的需要。
纤维艺术课程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这就需要教师有开拓性,学生有创新性,教师能够做到正确引导,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然、用心体会生活、用专业的眼光和装饰的角度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将之运用到设计中,将美好的事物、心情通过作品进行传递和表达。同时能够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纤维艺术设计的新工艺、新材料,融合不同风格的纤维艺术作品特点,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结合纤维艺术的创作手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创作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纤维艺术作品。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25-26.
[2]王凯.创意与演进——纤维艺术新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3-95.
[3]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9-40.
(编辑:刘伟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