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满生
(教育部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16)
从2004年在韩国创办首所孔子学院至今,孔子学院已经走过十年,目前已覆盖五大洲的120 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兴建起孔子学院440 所,孔子课堂646 所,总数超过1 100 所。孔子学院十年历程,在政府的扶持、民间的积极参与、舆论的颂扬和置疑的交织声中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渠道不断拓展,满足了各国民众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和学习汉语的较大需求,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只数次参加对中外方孔子学院院长、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对孔子学院的建设了解不深。以下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批评指正。
国家汉办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政府机构。它担负着拟定汉语国际推广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支持各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汉语教学;制定国际汉语教学标准,开发和推广汉语教材等多项职能。孔子学院,包括孔子课堂,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由国家汉办承办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它的基本职能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孔子学院与国家汉办的职能和任务有较大的差别。孔子学院如被定位为中外文化综合交流平台,这就意味着孔子学院从最初的汉语推广机构逐步添加了国家外宣和开展教育的多种职能。而绝大多数孔子学院的工作者,包括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特别是孔子课堂的中小学教师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身份不代表“汉办”,他们没有必要担负那么沉重的官方色彩。而我们的宣传往往给他们贴上“汉办—中国文化的使者”的标签,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起“汉办代表”的职责,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就是普通的汉语推广教师,没必要去担当“汉办政策的代言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被添加上更多的外宣职能往往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国家汉办提出,今后孔子学院要在搞好汉语教学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向四个方向发展,即教学型、文化型、研究型、特色型。这个提法是科学的。希望在对孔子学院的宣传上,要回归它的基本职能——对外汉语教学。
孔子学院要成为中外文化之间的桥梁,前提是这个平台必须是双向的、对等交流的。而目前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远远谈不上对等。以教育交流来说,截至2012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55.34 万人,其中113.69 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2012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9.96 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35 万人、单位公派1.16 万人、自费留学37.45 万人。而其中超过半数去了美国。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出国留学仍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而欲来华的西方学生实际情况怎样?据2014年4月28日美国《华尔街时报》报道:“想留学的英美学生,仅1%想来中国。英国文化协会的高等教育调研机构教育情报处的最新报告显示,在美国学生中,中国目前排在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地的第十位,比去年下降一位。英国学生中,中国排在第11 位,比去年下降两位。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学生要么因为学费较低,要么他们能得到相关奖学金。”这种文化教育交流的不对等,固然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不高和较深的文化偏见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的效果方面远不如预期,世界上对孔子学院的舆论批评集中在中国“文化扩张”“文化侵略”等指责上,而我们缺乏对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的强有力的证明。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假,但主要指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模糊混乱,夹杂着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因此较难消除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我们强调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文化大繁荣”不能只是一纸空谈,一种口号。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切忌大轰大嗡。这里不由得让笔者想起美国华工丁龙借助美国哥大毕业生、著名企业家卡本蒂埃捐助成立“中国语言、文学、宗教、法律系-丁龙汉学讲座”的例子。丁龙捐资成立哥伦比亚大学东语系,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先哲孔子的哲学理念,推进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共融发展。看似位卑弱势,但中庸有度,虑事周全,成为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的传奇式人物。①王海龙:《丁龙:一位华工的高贵梦想》,见《人民日报》,2014-02-09。
国家汉办每年为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包括对每所孔子学院提供每年不超过15 万元的图书、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资助、为本土教师提供来华1 至4 周的培训、资助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资助孔子学院学生来华夏令营和国外教育人士访华等。国家汉办每年还向有需求的孔子学院提供公派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帮助孔子学院的发展,给人的印象是孔子学院依托汉办,有花不完的钱。虽然要求中外方“对等投入”,但真正能否做到“对等投入”,可能这笔账难以算清。这些孔子学院的运营效果、教学质量究竟怎样?目前似乎也缺乏明晰的评估标准。教育部副部长郝平2010年12月在第五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的总结报告就指出:“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五年历程了,现在是考虑制定办学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估体系的时候了。大家建议,应该制定不同国别,不同区域的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建立量化而有一定弹性的指标体系。”又过去了四年,国家在建立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方面有了突破,也全面实施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但在制定办学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方面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不能忽视办孔子学院的成本核算。要与外方院校合作探索如何加强孔子学院的造血功能。探索在对方国家进行汉语本土化师资培养的途径,如何开拓服务当地社会的渠道,加强孔子学院与国内高校入学的对接,如开设商务汉语、HSK 考前班等,努力把孔子学院建设成为来华留学的预科教育基地。
在孔子学院的发展中,高质量的师资不足可能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光靠国家汉办每年公派汉语教师以及国外教师来华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孔子学院的需求。现在孔子学院的教师能教汉语的多,但能够系统把握教学方法,能够针对文化背景不同,解释国家间文化差异的教师少;能够传授中国历史知识的教师较多,但能够传授儒家思想的精髓的人太少;能够书写一些中文书法的教师较多,但能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和博大精深的内涵的人却少之又少。
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一定要朝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模式转型。笔者看了《北京周报》2013年6月8日的一个报道,即《汉语教师培训在日内瓦孔子学院举办》。这是日内瓦孔子学院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汉语教师培训,培训由3 位来自国内、2 位来自巴黎的汉语教学专家主讲,内容涉及语法知识、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介绍等,培训一共5天,共吸引40 多人报名参加。学员中除来自日内瓦与周边地区教授汉语的不同机构(公立中学、私立中学、国际中学、语言学校、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还有来自法国、德国的汉语教师。8 名来自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的研究生也参加了培训。这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培训针对性强,有的放矢,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交流讨论。学员们感受说:“师资质量是目前海外汉语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国内高校也为海外教师提供培训,但除了费用、时间各方面的限制外,培训铺盖面广,面对全球汉语教师,很难照顾到不同国家汉语教学的特殊情况。”探讨、交流教学方法,提高本地区教学质量是孔子学院举办这次培训的初衷,也是广大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
随着MOOC 的兴起,各种网络在线学习云涌风动,包括录播课程、在线直播课程、线上一对一课程等。网络孔子学院也方兴未艾,见报载,目前已建网上孔子学院151 所。中国网上孔子学院总部的网站首页设计精美,提出的宗旨是:“在线课堂是针对广大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学工作者们开发的全球性的汉语在线学习和教学系统。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跟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一起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和教学体会、丰富语言和文化知识。”打开网页,内容比较贫乏,主要是提供一些信息,远程教与学的功能未能实现。录播课程比较陈旧;线上一对一课程尚好,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人需要,提供一些关于HSK 考试、中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咨询辅导;在线直播课程最为薄弱,只讲些乘坐公交车、TAXI 的浅显知识,远没有达到大规模网上教学的功用。网上孔子学院的课程,除了拓宽拓深汉语教学的内容外,还应在汉语师资培训、教学教法改革、开展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开展标准化课程和标准化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索。
仅仅两年,MOOC 龙卷风已经刮遍全球。目前国外设立孔子学院的很多名校都设立了MOOC 平台,像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等。孔子学院要探索与本校MOOC 平台的合作,视各地情况不同,或者开设大规模公开课,或者开设微课程+小测试,根据汉语教学的特点,充分应用动画、视频等手段,采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法,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强有力地推动网上学习社区建设,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提供汉语教学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