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
——为纪念中国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而作

2014-04-01 12:32吴勇毅
关键词:外交孔子汉语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
——为纪念中国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而作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在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的今天,从不同的视角去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形成策略,无疑将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科的进步。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孔子学院已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窗口与平台,而国际汉语教育的成功要选择双赢的取向。汉语成为全球性语言取决于在多数国家汉语能否融入基础教育主流,这是国际汉语教育的关键之一,决定着汉语未来的走向。

孔子学院 国际汉语教育 公共外交 汉语国际传播

十年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的助推下,国际汉语教育着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孔子学院的建设也给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口,构筑了一个平台。但这是一个双向的平台,它同时也为世界了解华夏搭起了一座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这样说,孔子学院是在各种争议中前进,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能以各人不同的观察视角去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形成策略,无疑将有助于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科的进步。

一、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发展与变化

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汉语国际推广或汉语国际传播是国家的事业,也是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之一①吴勇毅:《关于学科建设与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见《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第2辑,第62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作为一项事业,在孔子学院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国际汉语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国内、国外两个方面。

从国外来看,随着孔子学院的增加和助推②根据许琳的表述,目前已经有434所孔子学院和640个孔子课堂在全球117个国家落地生根,注册学员达70万人,全球汉语学习者超过5 000万人。另据《人民日报》(2014年6月20日),截止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15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参见许琳:《充分发挥〈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作用》,载《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4期。,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在较大幅度的增加(尽管有人对数字统计来源存有异议),这是不争的事实③按照《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0—2020年)》所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全球孔子学院要达到500所,孔子课堂1 000个,注册学员达到150万人。。透过学习汉语人数增加的现象,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也就是说少年儿童增加了;二是汉语教学正在逐步走进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制(许多孔子学院都在帮助当地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活动),成为体制内的外语教学科目,在美国甚至出现了“汉语沉浸式”(只说汉语)的幼儿园和小学。据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介绍,在法国的基础教育中,汉语科目属于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十几年前,全法只有14个学区在基础教育中有汉语教学,到2014年已增至29个学区,覆盖了法国本土全境和一部分海外省;有618所初中、高中开设汉语课,近40 000中学生学习汉语。白乐桑先生是用“汉语教学的崛起”来形容这种情势的。①参见白乐桑2014年5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

2013年应毛里求斯共和国教育部的邀请,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委派,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吴勇毅教授为组长,方欣欣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丁安琪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为组员的三人评估工作组于10月7日至14日赴毛里求斯对该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与评估。这是第一次由一个外国政府主动提出邀请,要求中国专家对其基础教育中的汉语教学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方略,具有历史意义。期间,评估工作组围绕着教学、教师、教材、考试、督学、课程、志愿者等问题与该国教育部、大学、中小学、考试中心等多个单位进行了沟通,并实地考察了多个中小学(包括随堂听课),与校长、一线教师和学生等进行了座谈。考察结束后,评估工作组向毛里求斯教育部提交了名为“Assessment Report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odern Chinses in the Republic of Mauritius”的长篇评估报告。毛里求斯副总统、教育部长等许多高层领导接见了评估工作组并与之进行会谈,对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以及毛里求斯的汉语教学表示出高度的重视。

2013年10月下旬,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代表团访问中国,渴望健全和大力发展印度中等教育中的汉语教学,并希望中国专家赴印度帮助他们制定中等教育的汉语教学大纲。此后不久,由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叶军教授带领的工作组赴印度,完成了大纲的编制任务。

这些事件表明,汉语在世界上正逐步进入所在国的中小学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学习汉语“从娃娃抓起”对未来汉语能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的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恰如白乐桑先生所指出的:“汉语成为全球性语言取决于在多数国家汉语能否融入基础教育主流。”②参见白乐桑2014年5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这是国际汉语教育的关键之一,决定着汉语的未来走向。

从国内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使得国际汉语教育这一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事业对学科提出的要求或者说需求,既是对学科的挑战也给学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③吴勇毅:《关于学科建设与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见《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第2辑,第63页。。赵金铭指出:“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再到国际汉语教育,本学科的‘内涵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备,视野更加开阔,范围更加广泛,研究理念更加先进,研究成果更加丰厚’。”④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的本旨是汉语教学》,见《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第2辑,第12页。

除了教育部在学科目录上把“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以外,学科的重要发展之一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这个专业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实用人才(包括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一些世界范围内汉语师资匮乏的缺口(当然也带来了另外一些问题,比如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过于迅猛、学生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这些学生就读期间(也有些在毕业后)大都以志愿者的方式走出国门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目前国内已逐渐形成了“一条龙”的培养体系。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自主设置了“国际汉语教育”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此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也先后自主设置了类似的博士点),这样从本科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到硕士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型硕士)(下设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再到博士阶段的“国际汉语教育”(自主设置)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等方向),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培养链。事业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或者说到现阶段,我们可以注意到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发展战略和策略上的一些变化。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初期,“六大转变”之一是“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来学习汉语,即使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日常生活汉语;而到了目前的阶段,除了普及,一批“研究型”的孔子学院已经或正在建立起来(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和比利时自由大学就正在探讨合作建立研究型孔子学院)。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孔子学院总部于2012年设立了“新汉学计划(China Study Plan)”,实施“博士生奖学金计划(Fellowships for PhD Program)”,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申请来华攻读博士学位者、申请中外合作培养的博士生以及申请专项研究课题资助者提供奖学金;2014年该项目更名为“孔子新汉学计划(Confucius China Studies Program)”,包括“中外合作培养项目”“来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理解中国’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领袖项目”等6个项目。2014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除了继续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奖学金以外,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含汉语言本科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奖学金。该专业过去主要是培养中国学生的,现在拓展到了留学生,向亚洲和非洲地区不发达国家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孔子学院学员提供资助,以培养这些国家本土汉语教师。这些举措表明,孔子学院总部越来越注重“本土的”“高层次”“人文社科”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孔子学院的平台也从一般汉语教学、中华物质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介绍逐渐深入到汉学家的培养,以及帮助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理解(比如最近推出的“六艺”国际传播)。

二、孔子学院是开展公共外交的窗口与平台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①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载《求是》2011年第4期。赵启正指出,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而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②赵启正:《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见《文汇报》,2009-09-08;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11年8月笔者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国际汉语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师培养论坛”演讲,题目叫做“公共外交、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后以“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为题发表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笔者提出,孔子学院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当时引起了与会者的一些争论。今天看来,在国家层面上,已经把孔子学院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不仅要推广和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也负有开展公共外交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的外派教师和志愿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公共外交的意识与能力。这需要我们在汉语作为二语/外语的教师教育中有意识的培养,包括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志愿者教师选拔的主考官,笔者欣喜地发现,2014年的自愿者教师的选拔考试中首次有了关于公共外交的题目(尽管考生回答得并不尽如人意)。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践行公共外交),在同他们的座谈中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友善包容地相处。他强调,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与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是完全契合的。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总则第四、第五条),而“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①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载《求是》2011年第4期。。

其实,外国类似孔子学院的机构一直就在开展公共外交的工作。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扬·梅利森明确写道:“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晚期这段期间,美国政府通过美国新闻署(U-nited State Information Agency,USIA)培养了大量公共外交专家,而欧洲各国如德国和英国则通过文化机构如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来推行公共外交工作。”目前,“北约和欧盟的公共外交目的在于呈现出他们作为国际行为体和全球规范传播者的整体性。此外,欧盟甚至开辟了一些新领域,提出了一些合作性的公共外交倡议:其中一个叫做‘优尼科方案’(EUNIC Scheme)的力图克服平行的国家方案产生的收益递减现象,旨在推动一些欧洲国家的文化机构如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之间的合作”。②[荷]扬·梅利森:《公共外交:欧洲的视角》,载《公共外交季刊(夏季号)》2013年第1期。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它对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它要真正讲好“中国的故事”,展现好中国的国家形象却并非易事。出于各自的理解和目的,关于孔子学院的争议也许还会不断产生。尽管“事出有因”,但我们仍然需要总结孔子学院的办院经验和教训,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孔子学院有一个与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后者是由单一国家和政府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经费资助)的,而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的。这一特点使其具有了其他国家类似机构所没有的优势。在办院上,合作方(外方)是“我要办”,而非中方“要我办”,且合作方(外方)要提供办院场所(中方则从人力、办学等方面提供支持),这种“实体”是其他类似机构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一种民主化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说,孔子学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降低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也许是不少人想说的话,但谁又能说国外类似机构没有官方色彩和政府背景呢?我们要检讨的或许是行事的方略。

孔子学院要能够长久地可持续发展,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广泛认同,切实成为公共外交的窗口和平台,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和改进。

首先,要把孔子学院打造成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既然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且主要是与外国的大学、中小学、社会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那我们就不应该把孔子学院简单地看成是单向的公共外交窗口,只是考虑怎么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别人听,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和立场传播给别人,把自己的形象展示给别人看,还要学会“倾听”。“新公共外交”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更应该对他者‘倾听’,是对话,而不是独角戏,也不仅仅是追求短期政策目标,也要重视长期的关系建设。”③[荷]扬·梅利森:《公共外交:欧洲的视角》,载《公共外交季刊(夏季号)》2013年第1期。倾听的目的是了解对方,既要了解对方对我们的看法和立场,也要了解对方自身,善听才能智行。

其次,孔子学院应该尽量融入到合作方(外方)的体制内。孔子学院是办在外国的,可目前不少孔子学院尽管对外宣称都是某某(外方合作单位)孔子学院,但却游离其外,没有真正融入到外方合作单位的体制内,成为其真正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美国的爱荷华孔子学院(中方合作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德国的纽伦堡孔子学院(中方合作单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爱荷华大学孔子学院已经是爱荷华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纽伦堡孔子学院则被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正式承认为该大学的附属学院。融入后,双向的交流互动才真正成为可能,它不仅架构了沟通当地社会和中国的“汉语桥”,也可以成为外方合作单位研究中国问题、汉学,乃至东亚研究的园地。

再次,孔子学院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动态的管理。那些办得不好的,既不能推广和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又不能很好的起到公共外交平台作用的孔子学院要逐步淘汰。“准入”只是设门槛、打基石,过程管理才是最重要的,而“淘汰”是品质得到保证的必要措施之一。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类似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各种语言和多元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如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平等共存、交流发展已是当今“地球村”村民的共识。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把人们交流与沟通的时空拉得更近了。孔子学院需要与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韩国世宗学堂等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世界语言与文化的繁荣。习近平主席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笔者以为孔子学院的建设亦是如此。

三、国际汉语教育的双赢取向

在进行汉语国际传播、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各个国家愿意开展汉语教学,其动力源,从政策层面上说,主要是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而并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举例来说,从历史上看,越南是接受汉字和汉文化很早的国家,“自秦始皇派军攻打百越(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07年,赵佗起兵在南海及欧罗两地称霸。在这个时候越南百姓才接触到邻邦的文明,而且只有少部分越南人通过赵佗官吏的策令接触到汉字。东汉末年,士燮占领五岭,兄弟一家治理交趾,并大力向越南传播汉文化……为了同化政策服务,开拓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影响,中国朝廷加强将汉文化、儒家思想、汉字传入越南。与此同时,越南为了独立自强积极地接受汉文化、儒学,特别是‘汉字’这个书写文字。这一吻合使汉字、汉文化顺利地在越南传播并发挥影响。”①[越]黎氏玄莊:《唐诗翻译与越南诗歌体裁之形成及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越南为什么会积极接受汉字和汉文化。

方颖在分析了中美两国的汉语教育政策各自的核心利益后指出,美国是为了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和全球领导力,而中国是为了提升国家实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创建和谐局面。②方颖:《汉语国际推广的双赢取向——基于SWOT模式的中美两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实施的对比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在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中国国家汉办正式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名称,开始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而美国于2006年1月前总统小布什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联合美国教育部、国务院、外交部和情报局四大联邦部门的力量,大规模推广关键语言,而汉语是其中排名第二的关键语言。这一契合使得汉语教学能够在美国获得较大的发展,因为发展汉语教学同样也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其实,即使在汉语教学发展得非常迅速的东南亚国家,从国家的政策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上看,也都有着各自的利益所在。

既然“传播者”和“接受者”(姑且这样说)在同一事件上有各自的核心利益和目的,那么双赢就是一种最好的取向。吴勇毅指出,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不仅能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利益,包括教育、文化产业、出版、旅游、外贸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而后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深刻影响他国政府和公众对这个国家和人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国际关系的看法。③吴勇毅:《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方颖基于SWOT模式,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大规模开展汉语推广项目,能够促进中美贸易的发展,增强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认同感,拉近中美距离。同时也在美国人心中更新神秘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古老形象,重新构建起全新的积极的中国形象。”④方颖:《汉语国际推广的双赢取向——基于SWOT模式的中美两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实施的对比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这也符合美国的人才需求和利益所在。“求同存异”,共享各自的语言财富和资源,这是双方可以合作的基础;通过语言的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双赢是可能的。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从根本上说,汉语国际推广或传播的主要推力是来自“接受者”本国,而中国则是外在的强大助力。

【责任编辑:王建平;肖时花】

H195

A

1000-5455(2014)05-0050-05

吴勇毅(1958—),男,江苏如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与改革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知识体系研究”(13JJD740007)

2014-05-20

猜你喜欢
外交孔子汉语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