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增强及其伦理和社会问题探析

2014-04-01 09:23刘玉山陈晓阳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2
关键词:性情痛苦服用

刘玉山,陈晓阳,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2

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地改造外部世界,而且越来越具有改变人类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随着生物技术、神经科学、基因学、药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人的躯体、情感、智力、思想都可以进行科学地控制和操纵。人们不仅可以变得更美、跑得更快、活得更久,而且可以更聪明、更快乐。使用认知增强技术提高健康人群的智力已经成为社会现实。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在使用认知增强药物以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1]702[2]266。西方许多年轻人在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情况下服用情绪增强剂(mood enhancer or mood brightener),提高情绪,减少忧虑[3]495。人类正进入一个“增强的社会”(enhancement society)[4]201。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增强技术,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一律拒绝呢?不同的增强技术会造成不同伦理和社会问题。本文拟探讨一种重要的人类增强方式——情绪增强。什么是情绪增强?情绪增强技术主要有哪些?情绪增强会带来哪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如何防范情绪增强技术的滥用?

一、情绪增强和情绪增强技术

什么是情绪增强?情绪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心情或心理感受。心情的好坏有时很短暂,与日常的经历密切相关。情绪很容易受饥饿、生病、劳累、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情绪还可以包括更持久、更稳定的情感状态,即性情(temperaments),也就是一个人对各种经历表现出的情感、情绪或看法的总趋向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情感状态[5]235。一个人是乐观向上还是郁郁寡欢,是外向开朗还是内向害羞,是自信大胆还是胆小如鼠。如何调节情绪、性情呢?著名的伦理学家利昂·卡斯(Leon R.Kass)将其描述为“通过药物可以消除心灵的痛苦(psychic distress),产生一种短暂的安乐感(transient euphoria),甚至能让人保持一种更持久的愉悦、乐观和满足的状态(good cheer,optimism and contentment)”,“这些看上去安全有效的像百忧解(Prozac)那样的抗抑郁药或情绪增强剂,甚至能够完全改变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6]12。在通常情况下①情绪增强也可指将负面情感强化。例如在麦克奈特的小说《魔杖》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突然离世,不像他母亲,悲痛万分。他没有半点忧伤,欲哭无泪,自己煞费苦心酝酿痛苦的情感,也无济于事。如果通过药物让主人公产生痛苦情感,进而流泪,这也可以看做是情绪增强的一种。,情绪增强是指将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失望、痛苦、忧郁、害羞转化为积极的如自信、乐观、快乐、开朗的心理状态。因此,情绪增强可以定义为运用生物医学技术手段调节人的情绪、性情,使其快乐、自信、乐观、满足,实现“感觉更美好”(feel better than well)[7]xv的心理状态。

咖啡因(caffeine)、苯二氮(dinitrogen)、安非他明(amphetamine)、巴比妥类(barbiturates)等抗抑郁药长期以来一直是提高人类情绪的药物,但由于这些药物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对大脑严重损伤性等副作用使健康人群不敢轻易服用。随着生物技术、神经科学以及药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更为先进的药物或技术提高情绪,主要有两类:一是使用SSRIs类药物(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MDMA药物①MDMA药物(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或Ecstasy,),俗称“摇头丸”、“快乐丸”,也是一种情绪增强药物。服用该药物后表现为主观同情心增强、感情移入、快感、自信力增强,视觉洞察力有改变。但高度成瘾性、兴奋过度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破裂引起各种猝死、导致精神障碍或分裂性精神病以及引起自杀倾向等危害。或其他生物技术使人感觉精力更充沛、更机敏、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产生快乐、自信、满足的“社会舒适感”(social comfort)。SSRIs类药物由于没有成瘾的风险、对神经系统损伤小,副作用小②SSRIs类药物也会引起失眠、口渴、恶心等副作用,甚至还可能引起自杀的倾向。,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类药物包括百忧解、帕罗西汀(Paxil)、左洛复(Zoloft)等药物,它们原本用于治疗临床抑郁症,现开始治疗一些并不严重心理障碍或“不舒服”③因为对于这些“疾病障碍”有争议,有观点认为有些算不上疾病,这是人的性情的正常变化,所以通过自我情感调节可以恢复,不需要药物治疗。,比如心境恶劣(dysthymia)、恐惧症(phobia,一种极度的害羞和自我意识形式)、经前焦虑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以及不同的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而且许多“精神正常”的人也服用该药物达到“自我感觉更好”的状态。研究表明某些人在没有明确的精神病症状下服用药物后,负面情感悲伤和怒气少了,失望和迷茫不那么强烈、频繁了。敏感度、强迫行为、焦虑也降低了,自信、自尊增强了,恐惧减少了,更容易体验快乐了。情绪增强剂虽然不能让人达到永久的快乐(perpetual bliss),但是人们的确感觉舒服了(feel better)[5]245。长期服用SSRIs类药物不仅能帮助抑郁病人恢复到“抑郁前”的健康状态,甚至可能引起某些人个性的改变。精神病医生彼得·克雷默(Peter Kramer)在《倾听百忧解》(Listening to Prozac)[7]1-21一书中,描述曾遇到一位叫泰丝(Tess)的病人,小时候生活不幸,常遭受虐待和性侵,父亲酗酒,母亲患抑郁症,成年后遭受了一次次的不幸婚姻,丈夫酗酒且虐待她,九个弟弟妹妹还需要她的照顾。30岁出头时,种种不幸让她遭受严重的情绪低落、悲伤和绝望,无法体验快乐,想自杀。服用百忧解一段时间后,她的症状消失了,愿意跟人交往了,约会多了,自信、镇静而且乐观了,她从最初一个很腼腆的壁花(wallflower)变成了一个交际花(social butterfly)。经过8个月的治疗后,药物使她完全变了一个人。正如泰丝自己所说“我已不再是自己了”(I’m not myself),甚至以前一些朋友因为她性格的转变也停止了跟她的交往。至于SSRIs类药物如何具体作用于大脑神经递质血清素,从而引起情绪甚至性情的转变,并没有研究清楚。另一类药物或技术是让“记忆削弱或麻木”(memory blunting or numbing),从而消除痛苦的记忆,达到提高情绪的目的。好记忆并不总是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好记忆使人们难以忘掉那些痛苦的经历。大脑的杏仁核部位对于情感引发的记忆十分重要。在健康的受试者中,恐惧害怕的体验通过害怕的记忆来编码,“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对于那些杏仁核遭到损伤的受试者,会表现出不正常的恐惧反应:因为它们难以学会害怕危险的情况,它们不能回忆起伴有合适情感的恐惧事件[5]222。而且对动物的研究表明:如果将肾上腺素注入老鼠的杏仁核不一会儿,它记忆的体验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将β-受体阻滞药(beta-blockers,治疗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药物,例如心得安propranolol)注入杏仁核,记忆就会弱化[8]456。因此,在经历重大的恐惧性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车祸等)过后,人们常经表现出PTSD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药可以压制情感引发的记忆增强效应,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痛苦的记忆,从而达到情绪增强。现在关于该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将来可能生产出某些药物,不仅能弱化强大的记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记忆与原初的经历所引发的强烈情感分离[5]224。除了药物调节情绪外,还可以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等生物技术调节病人的大脑功能或情绪[9]136。但是这些技术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更多的关注集中在对药物的使用上。

二、情绪的过度医疗化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抑郁症将很快成为紧跟心脏病之后的第二种普通常见病[10]151,焦虑性障碍也在不断上升。受抑郁相关疾病影响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11]。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罕见出现这样的病例相比,现在的抑郁和焦虑为什么如此普遍?除了社会压力、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SSRIs类药物的出现以及抑郁、焦虑障碍的过度医疗化[12]170。2000年,由于美国公司的大力宣传,SSRIs类药物成为美国最盈利的药物。美国医生每年给400多万的儿童或青少年开百忧解或其他类似的处方药[11]20。医生频繁地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病人的抑郁或焦虑,越来越多的比较轻微的悲伤、痛苦也被包含在其中,而这些悲伤和痛苦却恰恰是人类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忧虑痛苦时也积极寻求药物来解决,即使痛苦消除后,人们还原意继续服用药物以达到“感觉美好”的心理状态,这似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某些精英大学的校园内,通过处方服用情绪增强剂的比例高达20%[5]242。的确,文化因素与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统计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精神类方面的疾病还是一种“丢人的事情”,被看做是一种性格缺陷,人们常常否认自己或亲属患有心理疾病,通常忌讳就医,而且认为情感痛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加之对精神类疾病表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造成中国人的低发生率[13]862-863。但是随着与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人们观念的转变,心理医疗中心的大量建立,将有越来越多“抑郁”和“悲伤”的人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或使用情绪增强技术消除内心的痛苦。诚然,对于患有严重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的疾病或那些在那些重大创伤性事件过后患有PTSD症状的人,运用情绪增强技术,这无可指责。但令人担忧的是,将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没有典型临床抑郁症状的正常人或健康人,采用更加高效、安全的情绪增强技术,追求快乐满足的心理状态,实现“药物心理美容”(cosmetic psychopharmacology)的目的,这将会带来大量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三、情绪增强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情绪增强,不管是使用药物技术抹掉痛苦的记忆,还是增强心理的“快乐自信”,目的都是追求一个“更快乐的心灵”(happier soul),表面上看无可非议,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趋乐避苦,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而且连功利主义也倡导“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谁不想摆脱压迫和惩罚记忆的束缚?或使内心焦虑、失望和后悔的情感抚平?或达到一种纯洁完全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欲望的满足与幸福不可分割,这都是我们有权利和全身心追求的东西”[5]230。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通过药物技术来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呢?情绪增强可能会带来大量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由于安全性和效用性几乎是所有生物增强技术都存在的伦理问题,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从人的情感真实性、自我认识、身份、情感培养、幸福、社会发展等方面来探讨。

(一)情绪增强破坏了人的情感真实性,使人过一种虚假的生活

尽管人有不同的性情,人类的情绪、情感却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合适的情感反应是人类真实生活的基础。“情感是一种评价判断,判断自身的情况、自己和所有他人的情况,如果我认为他人没有冤枉或冒犯我,我不会生气的”[14]47。当人分享快乐的事情时,人便产生愉悦的体验。当人遇上麻烦或经受痛苦时,人便产生痛苦的感觉。如果通过服用情绪增强药物,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快乐感。但这种药物产生的情感根本不是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反应,它是一种虚假的情感,不是自己真正的“有感而发”。的确,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追求快乐、幸福,但是亲人、朋友的去世,产生痛苦是我们本能的自然反应,服用药物后的快乐感违背了人类的常理,贬损了人类的亲情和友谊。不可否认,如果亲人去世,有极少数人一年甚至几年也走不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整天郁郁寡欢,无法体验生活带来的各种快乐,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形下服用情绪增强药物另当别论。同样,通过普萘洛尔药物弱化或抹掉往日的记忆也是一种自欺的行为,造成情感的不真实,甚至造成不道德或成为逃避罪恶的手段。假如一个杀人犯在未抓住之前,通过服用药物,消除自己的罪恶感和犯罪记忆,使自己依然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情感难道是真实的吗?当警察抓住后审讯时,不管采用什么手段,他都无法回忆起自己那段罪恶的行为,这就成为逃脱罪责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并不是理想中的自我,而是现实中的自我。

(二)情绪增强阻碍了自我认识,割裂了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人孤芳自赏,安于现状,严重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痛苦、悲伤的情感并不总是恶的,“情感痛苦是在进化历史中,为了适应的目的形成的一种人性能力(a capacity of nature),情感痛苦几乎总是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出现了某些问题,要么是我们的内心生活,要么是社会交往或外部环境”[15]66。痛苦使我们反思生活中的不足、反思自己的缺点、反思问题的根源,最终通过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假设一个人因为工作原因陷入痛苦,如果没有药物帮助,他可能会积极反思、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克服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将来面对类似的情况时,他会更有效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如果通过服用药物消除痛苦的记忆或提高自我满足感,就会使我们逃避现实,回避困难,缺乏对问题的深入认识,就会失去了反思自我、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将来有可能遭受更严重的痛苦。而且,这种习惯容易“成瘾”,一有痛苦,就寻求药物的帮助,喜欢沉浸在“沾沾自喜”心理状态中。帕格迈尔认为如果重心从目的转向了主观体验,情感就成为了孤芳自赏[16]493。人们对外在的世界不再充满热情的态度,不再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践,而是像“瘾君子”聚在一起吸毒那样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少数人这样做,对社会的经济运行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集体效应”,依靠药物达到一种“内心安宁幸福”的状态,可以想象整个社会将停滞不前甚至灭亡,这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三)情绪增强造成个人性情的改变,会异化性情,甚至完全改变一个人的身份

如果长期服用情绪增强药物,一个人可能从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渐渐变成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但这已不再是过去的“自我”,而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数字身份(numerical identity)[17]264没有改变,躯体没变,数量没变,但一个人叙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却已改变。所谓身份的叙事性就是一个有意识的特定主体的经历、记忆以及期望之间的联系可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这样才可以看做一个人、一个自我,叙事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的核心[18]60-63。如果一个人通过抹掉痛苦记忆的方法提高情绪,就使一个人的身份的叙事特征破碎不堪,一个人不再被看做是一个是连续的统一体,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叙事性等于生命,缺少叙事性等于死亡[19]74。情绪增强药物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一个人根本的心理能力,也从质上改变了对自我认识和世界的看法,破坏了基本心理能力的连续性,也破坏了个人身份。而且一个人性格发生改变后,可能发现药物产生的新性格没有自己当初想像的那么好,可能对自己新的性情并不认可,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应当痛苦时,自己还是“乐呵呵的”,这就造成人的性情的异化,这给主体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百忧解改变了我的个性,仅仅因为它不是我的个性,这令人感到烦恼,即便它给予我更好的性格”[20]182。即使性格异化是自愿的,但这种不自由依然是不自由,而且这种异化了的性情也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交往。

(四)情绪增强可能造成人类情感的同质性,钝化了人类情感的强度,阻碍了正常情感的培养

现代社会都倡导建立“乐观、自尊、快乐”的人格,因为这样的人格预示着更多成功,具有“正价值”。如果每一个人都跟随潮流,通过药物技术成为乐观向上、自信、自尊、快乐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性情出现同质性,人类性情、情绪失去多样性。而且,如果一个人长期体验快乐,没有痛苦的体验相对照,对快乐的体验强度会慢慢钝化,最后体验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麻木感。事实上,所谓的积极情感不一定具有正价值,而且还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有研究人员指出,自尊心很强的人很容易欺负他人、做出激烈的报复行为,对群体外成员带有偏见,如果不加区分地提高自尊,自尊心很强的人有时令别人厌烦,他们更可能做出欺骗或其他反社会或自私的行为[21]37。负面的情绪、情感状态不一定具有负价值,它们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痛苦使人们避免做引起伤害和死亡的行为,焦虑诱导人们做出变化以利于保护自己身体和社会免受威胁。在所有消极情感中,焦虑是最有用的,焦虑会引起心跳加速,带给肌肉额外的氧气和营养,肌肉紧张为身体防御做好准备;焦虑引起呼吸短促使血液含氧量高,伴随生理变化还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他会放下手头无关紧要的事,全身心评估危险,确定逃跑的最好的方式[22]33。扎特扎尔讨论了情感容忍(affect tolerance)的重要性,有体验焦虑的能力和容忍焦虑的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有时容忍焦虑比阻止焦虑更有益,焦虑状态有助于情感的增长[23]。同样,内疚的情感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具有“正价值”,因为做错事或犯罪产生内疚有助于阻止当事人再做出类似的不道德或犯罪行为。害羞也具有“正价值”,在某些文化如中国文化中,女孩表现出害羞是一种正常甚至具有“魅力”的性情。如果服用情绪增强药药,阻碍人们体验焦虑、痛苦这样的情感,就会阻碍情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助于人类生存的负面情感。

(五)情绪增强阻碍了对真正幸福的追求,它带来的情感体验只是一种无实质内容的虚幻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所以幸福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不管是谁,只要你感觉快乐幸福,你就幸福。从这个角度讲,情绪增强药物的确满足了个人的心理体验,实现快乐和幸福感。但是,幸福又是客观的,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依赖自己的主观意志,他的主观心理感受,取决于他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和他的生存发展是否达到了某种完满[24]1298-1300。通过药物获得的“幸福”是与客观现实生活分离的“幸福”,只能算是一种虚幻的幸福,这种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不相符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按照诺齐克的设想,将人脑接到一台体验机(the experience machine)上,体验机可以给予你想要的任何体验[25]42-43,包括快乐、幸福的体验,你愿意选择这台机器度过你的余生吗?可能没有人想这样做。因为人们不仅要体验情感,重要的是通过做各种事情、参与社会交往而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幸福不仅存在于大脑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生的重要意义不只是享受快乐的体验,而是体验生活的不同情感来获取人生的全部意义。每个幸福成功的人士,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痛苦的故事。正是这些痛苦和焦虑,激发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追求幸福的人生。

四、防范情绪增强技术滥用的法律政策措施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增强自身的功能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技术上可能的不一定是应该做的。如果通过情绪增强技术消除人类内心所有的痛苦,将每一个人变为“快乐自信的人”,就像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幻想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描述的乌托邦世界,“多数人都已去人性化,变成了快乐的奴隶(happy slaves)”[15]72。因此,为了防范生活中情绪增强技术的滥用,需要在法律、政策和伦理的规范框架下运用该技术。(1)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情绪增强药物技术实行严格监管控制,对这类药物技术的生产、供应、使用、运输和进出口管理都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应从适应证、应用原则、使用方法、慎用及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做出严格规定,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合理使用情绪增强药物。比如只限于医疗目的和科研目的使用,而且有专业的医师开处方才能取药,防止用药者随意自我用药。百忧解一类的新型抗抑郁药虽是处方药,但对其使用监管并不严格,有些药店甚至没有处方也可以买药。中国新闻网刊登消息说:有专家指出,作为抑郁症治疗史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百忧解,正存在滥用的危险[26]。因此,对于不执行法律条例规定的企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个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2)对于以医疗为目的情绪增强的长期用药者应定期回访,对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密切关注。医生应与病人家属多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对于引起性情或性格改变者应停止给药,以便造成不可逆的后果。(3)除了患有PTSD症状、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病人外,对个别事件引起的正常痛苦、忧虑等应极其慎重使用情绪增强技术。医生在开处方前,应告知用药者SSRIs类药物副作用虽然较小,但也会引起失眠、口渴、恶心等副作用,甚至还可能引起自杀的倾向,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性情的改变,做到知情同意。尽量鼓励病人采用传统心理疗法来抚平心理的创伤,因为心理疗法更易探索病人的内心世界,直面现实和痛苦,更容易触及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

因此,“将情绪增强技术最好地应用于人类的方法就是使用要谨慎,为了医学目的而使用,去帮助那些没有经过药物治疗而无法将情感、原因和结果形成恰当关联的人。帮助他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将内心生活和可能做出的行为形成恰当的关联,让他们可以拥有快乐时就快乐,该痛苦时就痛苦的能力”[5]265。

[1]Greely H., Sahakian B., et al. “Commentary:towards Responsible Use of Cognitive-enhancing Drugs by the Healthy”, Nature, 2008,(456).

[2]Mache S., Eickenhorst P.,et al. “Cognitive-enhancing Substance Use at German Universities:Frequency,Reasons and Gender Differences”,Wien Med Wochenschr, 2012,(162).

[3]Riis J.,J.P.Simmons& G.P.Goodwin.“Preferences for Enhancement Pharmaceuticals:The Reluctance to Enhance Fundamental Trai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8,(3).

[4]Grunwald A.“Are we Heading for towards an‘Enhancement Society’”, in Hildt E & Franke A.G.(Eds).Cognitive Enhancement: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London:Springer Limited,2013.

[5]Kass R.Leon.Beyond therapy:Bio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2003.

[6]Kass R.Leon. “Ageless Bodies, Happy Souls:Bio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The New Atlantis,2003,(1).

[7]Kramer P.Listening to Prozac,New York:Penguin Books,1993.

[8]McGaugh J.“Memory Consolidation and the Amygdala:a System Perspective”,Trends in Neuroscience, 2002,(9).

[9]Castelli L., Perozzo P., Zibetti M., et al. “Chronic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for Parkinson’s Disease:Effects on Cognition, Mood, Anxiet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European Neurology, 2006,(3).

[10]Kramer P.Against Depression, New York:Viking,2005.

[11]Healy D. “Good Science or Good Business”, Hastings Center Report, 2000,(2).

[12]Svenaeus F.“The Ethics of Self-change:Becoming Oneself by Way of Antidepressants or Psychotherapy”,Medical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2009,(12).

[13]Parker G., Gladstone G., Kuan T.C. “Depression in the Planet’s Largest Ethnic Group:The Chine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58).

[14]Solomon R.C.The Logic of Emotion.Noûs, 1977,(1).

[15]Arnhart L. “Human Nature is Here to Stay”, The New Atlantis,2003,(2).

[16]Liao S.M.“Parental Love Pills:som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Bioethics, 2008,(9).

[17]DeGrazia D.“Enhancement Technologies and Human Identity”,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005,(30).

[18]Rudd A. “In Defense of Narra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7,(1).

[19]Tzvetan Todorov.The Poetics of Pros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20]Elliott C.“The Tyranny of Happiness:Ethics and Cosmetic Psychopharmacology”, in Parens E.(Eds), Enhancing Human Traits:Eth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8.

[21]Baumeister R.F., Campbell J.D., Krueger J.I.,Vohs K.D.“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03,(1).

[22]Nesse M.R. “What Good is Feeling Bad”, The Sciences,1991,November/December.

[23]Zetzel E.R.The Capacity for Emotional Growth,London:Hogarth Press,1970.

[24]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5]Nozick R.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Basic Books,1974.

[26]封宁:《警惕抗抑郁药滥用现象》,http://health.sohu.com/20070712/n251018937.shtml.

猜你喜欢
性情痛苦服用
时间的性情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傅抱石《古长城下》:凡画山水,得其性情
痛苦力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