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艳群 周小宁 李凝香 曾丽媛
(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541002)
阴囊坏疽又称Fournier坏疽,是一种极严重、少见的感染,死亡率较高。主要病原体为厌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坏疽范围包括阴囊、阴茎的皮肤和筋膜。起病急骤,1~2d坏死可累及皮肤全层,亦可深达鞘膜,裸露睾丸和精索,多有全身中毒症状[1]。我科2008~2012年共收治10例阴囊坏疽患者,均采用Ⅰ期清创后应用VSD 治疗,阴囊创面行Ⅱ期缝合或腹股沟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0 例,年龄35~75岁。合并糖尿病2例,脑血栓病史4例,既往有阴囊手术史1 例。局限于阴囊坏疽7例,并发双侧腹股沟区、阴茎皮下坏疽2 例;并发肛周、左侧腹股沟区坏疽1例。4 例有高热、寒战;4 例有局部明显疼痛和瘙痒;2 例出现意识改变及感染性休克症状。
1.2 VSD 的应用患者入院后行Ⅰ期清除坏死组织,使用VSD 敷料填充创面和腔隙,敷料与创缘皮肤用丝线间断缝合,将引流管从距创缘2cm 正常皮肤处引出,在VSD 敷料外覆盖生物半透薄膜,7~9d拆除敷料。如果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或无肉芽生长,可再次使用VSD[2]。
1.3 结果10例患者中8例使用VSD 1次,行Ⅱ期缝合创面愈合;2例由于创面皮肤缺损太大,使用VSD 2次后,行腹股沟皮瓣转移后创面愈合。患者住院时间14~32d,平均23d。
2.1 VSD 术前准备
2.1.1 病人安置与隔离 阴囊坏死组织和分泌物有强烈恶臭味,患处位于隐私处,患者有自卑感和难言之隐。因此,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以维护患者自尊。注意保持病室良好通风,做好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1.2 术前营养支持及基础疾病处理 除做好常规术前准备外,注意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时;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糖尿病者要注意监测血糖,调整饮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合并中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抗休克治疗。
2.1.3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多与患者交谈,关心患者。做好疾病知识、VSD应用情况及治疗配合相关知识的讲解,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随同医生查房,参加术前病例讨论,了解手术方法;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同时,让患者亲属了解病情及手术相关知识,以取得亲属的配合。
2.2 VSD 术后护理
2.2.1 VSD 引流管的建立 术后用Y 型管将伤口引流管与中心负压相连接。通过三通接头、吸痰延长管及引流瓶连接中心负压。调节负压在125~450mmHg,24h持续负压吸引。倾倒引流液时先用止血钳夹闭近端引流管,再关闭中心负压开关,以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倒吸入伤口内。
2.2.2 保持VSD 引流通畅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折叠、受压;密切观察VSD 引流管是否堵塞,如果VSD 敷料干结变硬,可以缓慢地从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浸泡VSD 材料20~30min,使其变软,然后再次连接负压,吸出溶解变软的引流物。在创面植皮后应用VSD 负压引流时,禁止从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以免移植皮片游离肉芽创面[3]。
2.2.3 创面的观察与护理 植入的VSD 敷料填充创面和腔隙,勿留死腔。由于阴囊处皮肤不平整、容易漏气,应将生物半透膜覆盖整个阴囊,每班定时检查贴膜、管道连接情况及负压压力。如果敷料塌陷显露管型,说明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如果发现漏气,要及时更换。由于阴囊神经丰富,负压吸引会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因此,应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2.2.4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量 如果引流液内出现新鲜血液,血量逐渐增加,表明有活动性出血,应密切观察,必要时拆除负压装置止血。
VSD 技术临床使用中具有以下特点[4]:(1)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流供应,并能促进蛋白的合成,加快肉芽的生长,从而使创面的愈合加快;(2)密封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阻止外部的致病菌进入,减少感染的可能;(3)引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引流技术,其特有的面状引流能保证每一处的渗出液和坏死组织都能及时被排出;(4)能够在治疗中激活局部损伤处明胶酶的活性,明胶酶被证明有抑制胶原沉积的能力,可以加快创面,特别是慢性创面的临床愈合;(5)可以降低创面周围毛细血管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创面水肿的发生。VSD 用于治疗阴囊坏疽时,做好保护性隔离、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等管道护理措施,是保障术后伤口愈合的关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29.
[2] 张瀚.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辅助治疗阴囊坏疽体会(附8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2(2):143-144.
[3] 缪霜霜,徐小群,沈斌.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及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63-465.
[4] 刘朝普,李昌华,韦功滨,等.负压封闭引流在创伤外科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2(24):282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