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

2014-04-01 01:57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

(牡丹区中心医院,山东菏泽274000)

急诊科护士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

付瑞香

(牡丹区中心医院,山东菏泽274000)

护士;心理状态;干预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快速交通工具也迅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急诊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却受到严重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1]。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比一般职业人群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救治水平的高低[2]。作为一线急救护理人员更是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重,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分析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及产生原因,探索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其建立最佳身心状态,以适应新形势下急诊工作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1 心理状态

1.1 应激性强工作应激是个体在工作中超过自己的应对能力而发生的反应[3]。急诊急救人员被认为是职业应激的高危人群,其工作在高压力、高风险的应激环境之中,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产生应激障碍[4]。赵蕊等[5]调查显示急救工作紧张程度越大,急诊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高负荷、高压力的护理工作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

急诊科患者的严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而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所以急诊护士对未知的一切事物具有恐惧感。经常接受濒死状态和死亡现象的刺激,面对重症患者的极度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悲伤情绪等,以致急诊护士产生紧张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更易发生差错事故。

1.2 倦怠情绪1)工作倦怠是一种以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6]。面对某些生命无法挽回的客观现实,急救人员会产生倦怠情绪[4],产生逃避情绪,渐渐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2)急诊科工作繁重,程序不规律,频繁上夜班导致生活无规律,身心得不到调适。调查中护士每天工作>8 h者占46%,护士每周工作时间>5 d者占35%;若以床护比1:0.4和医护比1:2,大多数医院并未达到这个最低标准,甚至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远大于规定床位数,导致护士超时、超负荷工作,产生工作-家庭冲突[6]。3)急诊护士因各种工作压力不能应对而产生职业倦怠[7]。调查显示,护士中具有职业倦怠感者占62.79%,较重者为8.79%[8]。4)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急诊科护士付出的情感和努力常不能得到患者、家属、医疗团队应有的认可,因此对职业的认同感、工作成就感降低、工作投入降低。传统观念中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护士感到职业前景黯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无工作成就感[9],进而产生倦怠感。急诊护士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考试,长年超负荷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她们倍感身心疲惫。

1.3 焦虑、抑郁情绪1)有学者[10-11]分析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较一般人群差,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而急诊护士尤为突出。2)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4]。有报道[12]分析,加班频繁、工作紧张、工作量大等是护士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急诊科护士长期面临生离死别的场面,频繁接触痛苦死亡的刺激。加之患者病情来势凶猛,患者和家属常有恐惧急躁的情绪,患者的许多病情发展及变化,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患者就诊医院的最直接目的是寻医问药、痊愈康复;患者及家属不清楚或者并不关心医院如何分层/分科/分流,要求的是尽快诊断、尽快抢救、尽快收治[13]。一旦患者救治无果或希望渺茫,一些家属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甚至辱骂、殴打医护人员,使护士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安全受到威胁,产生倦怠情绪,甚而辞职。3)抑郁的主要表现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为闷闷不乐,对生活丧失兴趣,无精打采,工作积极性降低,疲乏无力。4)急诊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工作时间较长,思想压力大等,严重影响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2 干预措施

2.1 提高急救意识须在抢救患者的实践中赢得宝贵10分钟[14]。提高急救质量,必须要有敏捷的反应速度,严格的时间观念,娴熟的技术操作,对疾病快速正确的诊断技能。强化意识,真正发挥急诊功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缓和医患关系。

2.2 不断学习,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1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抢救技能,尽量选择有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好的护士承担急诊工作,使其在急诊护理事业上有信心,拥有价值感和被尊重感,找准价值定位,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注意自我保护。

2.2.2 定期进行职业素养和能力培训,帮助急诊护士掌握心理沟通技巧,时刻保持耐心、信心和恒心,把患者看作亲人,关系要和睦。急诊科患者通常是初次来院,对就医环境不熟悉,病情紧急,要改善护患关系,首先要抓好语言训练,改善服务态度,运用沟通技巧,能够通过患者的表情判断其心理活动;在各种急诊需要面前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抢救成功率。

2.3 自我调节1)认清自我价值[15]。重视自我护理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增进相互理解,适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事业进取心和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养成良好的性格,下班后合理释放不良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用真情感化患者和家属,使他们有安全感,归属感,减少医患冲突,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2)生活起居规律化,护士应根据自己的排班规律,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制度、生活习惯;人的身心弹性很大,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3)面对全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护士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胡菁等[16]认为护士为自身及家人终身拥有优质医疗资源,要珍惜所司职业,以平和心态对待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以更多的职业投入被他人认可,拥有职业获益感。

2.4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医护团结协助,密切配合,对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及时排解和疏导,避免产生心理障碍。对护士的不良情绪,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述、减轻心理压力。护士长要以身作则,重视护士的心理,帮助护士建立最佳的工作身心状态。对于工作中出现失误,应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关心、爱护她们,提高职业满意度。公平对待每一位护士,使她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5 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士的数量和工作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轻急诊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重视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在人力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排双班制,并适当考虑每个护士的具体情况选择班次,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解除后顾之忧。

2.6 社会支持急诊护士的工作离不开社会支持,衡量急诊工作的成绩,不能单看经济效益,更应注重其社会效益[4]尊重和肯定急诊护士的价值,提高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员投入到急救事业中。发挥强大的家庭资源,帮助急诊科护士营造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闫新明[18]等认为要强身健体,精力充沛,积极工作。医院应加强科学管理,改善环境,合理排班,尽量缩短每班工作时间,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培育健康的社会舆论导向,杜绝媒体恶意炒作;深化医疗改革,完善职称晋升管理;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2.7 设立急诊报警预警系统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使警力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急诊保安24小时值班,加强巡逻,保障急诊工作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的科室。急诊护士的良好状态,直接关系到急诊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救治质量。因此,要了解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各种不良情绪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急诊科护士精神饱满、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提升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缓解医患矛盾,推动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1]华小芬.美国护士职业压力与护士短缺危机的最新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3,2(3):133-135.

[2]李文晴,商明霞,卢洪流,等.N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71-72.

[3]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9-32.

[4]南锐伶,张蓓.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10):501-503.

[5]赵蕊,秦晓民,霍莉钦,等.急救人员工作紧张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017-4025.

[6]Maslachc,Schauffeliwb,Leiter Mpjvob Burnout[J].Annu RePsy chol, 2001,52:397-422.

[7]]孙红.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0-94.

[8]骆宏,张菡,顾利慧.单次聚焦解决模式自我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9.

[9]李文晴,商明霞,卢洪流,等.NICU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71-72.

[10]严首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31-33.

[11]杨琴,张昱,张澜.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87-290.

[12]葛津津,刘薇群,陈益清,等.护士工作幸福感的研究现状[J].2012, 47(8):763-765.

[13]单爱军,刘海华,刘雪燕,等.大型公立医院急诊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173-1177.

[14]陈金萍.急诊科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 (35):114-115.

[1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37-138.

[16]胡菁,刘晓红.护士职业获益感的研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70-472.

[17]陈初英.新形势下护士的压力分析和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78.

[18]闫新明,李梅,胡轩,等.山西省急诊医疗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169-1172.

R47

A

1008-4118(2014)02-0071-03

2014-03-24

10.3969/j.issn.1008-4118.2014.02.29

猜你喜欢
急诊科护士职业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