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延福
摘 要:文学欣赏中要注重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找出问题,然后解疑交流,达到阅读目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质疑;讨论;反思
文学作品是最具个性化的文字,是作者情感和个性的凝结。从作者创作过程看,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体裁的运用,还是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感情的表达习惯、审美的趣味和语言的特色,无不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作品中。阅读作品,情况比作品本身要复杂,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把教师的解读结果机械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始终处于凝固状态,教学过程处于僵化状态,限制了本来应有的个性体验和个性表达。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人心,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如雨后春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在近年来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方案”,目的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开放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使每个有认知差异的学生均有所进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下面将分别阐述我设想的自主阅读欣赏步骤。
一、自主阅读,自我感悟
自主阅读应在教师的总体指导下进行。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切合学生的现实水平制定阅读目标,设计导读方案和突破难点的方式。阅读目标的设计,应从知识性、技能性、体验性等全方位考虑,导读方案应以问题式教学模式为主要途径,突出灵活多样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由记忆的再认再现问题逐步过渡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最终的指向应该是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努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索状态。
二、合作探索,多维交流
合作探索、多维互动式的阅读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过程中,除了积极尝试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外,一定会生发出一些独特的疑问来,但在问题和答案尚未形成时,思维处于迷乱中,总渴望与人交换想法,在交流中逐步澄清思维。“思维起于迷乱、困惑和怀疑的问题”(杜威语)。开放课堂的前提,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自我感悟。将感悟、体会到的东西首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相互体会体会,修正修正,使自己的基础阅读感受不产生错误,这样才能使阅读交流向纵深发展。我也认同组织学习小组,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分组应在学生自由联合的基础上作适当调配,小组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随时变更。总之,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认知提高。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课堂的自由程度和学生的活跃程度,这个时候,教师应处于从属地位。
三、质疑、解疑、存疑、评价
经过交流互补后,学生的阅读感知和认知能力就全面和成熟多了,这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让学生利用课文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思维方式,体会并形成了情感模式。但学生在交流探索中一定会形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不是阅读时的粗心和不认真造成的,而是在一定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使阅读深化,最好能形成师生相互质疑解疑的良好氛围。这一环节首先展现的是教师的亲和力,遇到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就能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其次展现的是教师解疑答疑的能力。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当选择最有思维价值、最切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问题,板书于上,称为存疑。这样做,一方面示意对质疑者的褒奖,一方面征求回答。而对黑板上已有问题的回答,重点放在生生互补上,对学生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应着眼于启发引导。教师一定要珍惜这个良好的师生问题场,它是学生走向成熟的捷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一定要从发展和进步的角度报以赏识的眼神,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胆量。
四、讨论、释疑、反思、升华
经过质疑答疑的过程,剩下的一些较难的问题存疑于黑板上,这时教师可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释疑。本环节的讨论应是在教师主持下的全班讨论。应当选择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贴近的问题为课堂讨论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讨论的问题,达到认知的升华。对有思辨价值但不重要的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要求课外探讨。总之,这一环节要解决教师备课时设置的教学三维目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诚然,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无法预测,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解决。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阅读者思维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问题的多样性,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充分的准备。抓住阅读目标,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进一步拓展开来。而课后练习,往往能使阅读内容进一步巩固,阅读感受进一步得到反思和升华,提升了阅读价值,要准确点拨。另外,还应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充实和订正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在网上下载相关的资料和课件,供学生参考,但不可过滥。我向来认为文学欣赏必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形成的欣赏,影视资料等课件一定会影响和破坏阅读者对语言文字的加工重组,也就是破坏了阅读过程,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变成一个“哈姆莱特”了,所以要慎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祝县民族中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