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2014-04-01 07:24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管理制度要素

李 琨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高校协同创新的理念,他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在以协同创新为指导,“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积极探索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分析

“协同创新计划”即“2011计划”,此计划源自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它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此计划旨在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深入研究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总之,“2011计划”的关键在于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而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应该指的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点包括:第一,具有创新能力。他们应该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品的培育者、新市场的开拓者,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引领者。第二,具有推广和传播能力。大学生要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所以他们是高校知识和技术的推广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将来是否能够实现创新的关键。第三,具有协同能力。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在协同创新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的环境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协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把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总结如下(见图1)。

图1 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二、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素分析

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要素共同发挥的作用:

1.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使行动不偏离方向。高校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协同创新型人才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

在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开展特色的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最终实现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需求对应以及善于经营的学校管理局面。

2.协同创新的平台

协同创新的平台是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它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平台,搭建该平台的目的主要是依托高校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协同创新要素的互动、资源的利用,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协同创新人才,最终形成前沿性、专业性的创新成果。

高校协同创新型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校内要素。校内要素包括的方面比较多,比如教学工作方面、管理制度方面、科研机构领域以及实验室、实训中心部门等,它们都是提升高校学生协同思想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并在这个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重点分析这些要素以及它们发挥的作用,整合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素系统,使这个系统的要素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以便培养具有协同以及创新素质的人才。其二,校外要素。主要体现为高校开展的各种学生实践活动,高校与国内、外的一些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等。

3.协同创新的管理制度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行动的保障,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完善、高效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形成包括运行、沟通、评价、激励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为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把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要素用下图表示(见图2)。

图2 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素分析

三、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是基于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要素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个有效机制需要各要素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1.树立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

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合理、准确定位,在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树立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设立合理的方案,培养满足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的产、学、研、用协同研发,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新路子,发挥骨干作用。

2.搭建实现协同创新的立体平台

高校通过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部和外部要素的融合,形成了立体平台,有利于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搭建实现协同创新的立体平台过程中,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内部要素的实效性

在内部要素建设中要做到:第一,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部门的实效性。要尽可能减少课堂教学的课程,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的开展,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第二,在管理方面,要打破高校内部各部门、机构以及高校和外部企业、科研机构等领域的沟通不良现状,实现校内各部门的协同,为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第三,利用好校内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使它们成为真正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校内阵地,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第四,在科研方面,要改变以往科研工作的方向,确立有实效性的高校科研工作衡量和评价标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

(2)促进外部要素的融合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的关键是让学生较早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参与协同创新的实践、看到创新成果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在外部要素的建设中,我们要建立多层级、多领域的校企联合实训基地,提供更多的学生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协同思想,提高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普通知识唾手可得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学生对企业的车间、城乡的社区村落、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的接触,迅速将“教室”知识搬到知识探索的前沿、社会服务的一线。

总之,最终我们要形成包括校内、外各种要素在内的协同创新立体平台,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建立,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协同创新人才。

3.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管理制度

“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管理制度的构建需要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制度:

(1)制定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现为一种立交桥式的用人制度,也就是要实现一种局面:社会各界有创新能力和业绩的精英都有机会参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可以聘请国内、外的官员、企业高管或科研人员到大学任教,大学教授也可以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任职锻炼,形成很好的互动机制。这种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活力。

(2)改革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体系

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体系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主要的参考依据还是科研立项的级别和数量、发表论文的数量。这使得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更加注重项目和论文的数量,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应用和推广,从而导致了高校教师纸上谈兵,发表了一系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和成果。我们要改变现有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以及职称评定标准,加入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型培养人才方面的要求及指标。此外,我们还要适当减少教师的课时量,使教师有时间深入企业,与企业高度融合,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时发现深层次问题,从而为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实效性。

(3)完善团队协同管理制度

团队协同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教师团队的协同管理。我国高校教师由于实行不坐班制度,而且在申报项目、学术研究方面喜欢以个人为主体,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松散型为主的团队结构。这种松散的团队结构制约了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发展空间,也严重影响了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协同管理。其二,校内各部门、院系的协同管理。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学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各院系的管理系统之间的育人和创新相脱节的现象,我们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制定相关规定,使其发挥自身的功能。

总之,高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重要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协同创新实现的关键环节,需要高校内、外各种力量共同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宇红.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60-161.

[2]熊 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3]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9):15-19.

[4]向晓东,张慧灵,段 宁.理工科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6):26.

[5]张玉臣.构建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N].科技日报,2011-10-17.

猜你喜欢
创新型管理制度要素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