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宇
摘 要:心理学家都相信“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精神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谈几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09-01
一、改善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第一会想到的是:课堂环境。课堂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在课堂上创新思维的发挥起到奠基性的影响。那么,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呢?
1、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现在的学生大都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课堂理念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学习。
2、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法杖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不完善是完全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我觉得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一个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3、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来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及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发现和创见,要像爱护幼苗一样去呵护和培植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树立起创新的勇气,养成勇于创新的精神。
1、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特别多,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善于想象、联想,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幅图,山、水、花草、树木等等都是那么鲜活,赋有生命都可以和他们交流、说话、谈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为学生因早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培养学生善思、敢思、敢说、敢否、敢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我们要以商量的口吻启发提问。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提出:谁能想出比曹冲称象更简单有效的办法?有一学生发言:“让人上船后,达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一个一个称人,把每个人的重量加起来就得出大象的重量,这比搬石头更简单。”面对学生的点滴发现或点滴新的见解,我呢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对学生说:“你真会动脑筋,你真会思考,你的看法很独特”等等。应用这些激励、诱导的语言会激发学生高涨的创新思维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标新立异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有创见,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激发和挖掘。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做出反应,而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如在教学《黄继光》一课中,我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是5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是7分钟,而且引导学生围绕着从不同的角度体会黄继光的品质这样一个大问题展开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时空。
3、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也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你,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要求学生先初读课文,找一个成语来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再抓“转败为胜”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演示讨论,总结升华。同样,《草船借箭》也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研究性阅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让他们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宫凯峰.试论创新思维能力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
[2] 刘锐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