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静
摘 要: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学习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画;音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42-01
怎样应和学生兴趣,把古诗讲的叫学生喜欢,进而达到鉴赏的程度,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场挑战。传统释意的讲法已经过时,简单的朗读背诵也被视为单调呆板,对此,教学中,我力图从诗歌文体的特点——以强烈的抒情为主体,其它特性服务于抒情出发,寻求突破,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研读意象,理解诗歌感情。
诗歌是诗人强烈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意象是诗人感情和客观物象相结合并以文字形式表现的具象,是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是诗歌中最形象具体最鲜明生动的内容,也是读者欣赏诗时最容易捕捉感触的成分。对此,教学诗歌,选择从研读意象着手来理解诗歌感情,可谓说不失为一条好办法。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选用研读意象,理解诗歌感情的做法,锁定学生是懂非懂,容易忽视的意象——童孩,进行研读,结果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课堂上完成了对诗歌诸多内容的欣赏。茅草值钱还是布裘值钱?“群童”抢茅草的用意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处于自发还是受人唆使?“群童”有家吗?作者视区区茅草如此珍贵,是否太小气?为茅草唇焦口燥倚仗叹息值得吗?作者视群童为“盗贼”而呼自家孩子为“娇儿”,这公平吗?作者对自家屋漏被破都无可奈何,却还希望“天下寒士”安居“广厦”“俱欢颜”,这现实吗?成都地处盆地,会有那么大的风雨吗?这“风”这“雨”是否有他指……?研读童孩意象,学生一方面理解了诗歌承载的深层感情,即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混乱、盗匪成群、人们遭受厄难的揭露,来抒发作者虽漂泊异乡、穷苦潦倒、但却心怀美好志向,乐观处世,兼济天下的慷慨情怀;另一方面也欣赏了诗人的高尚的人格魅力;“‘群童‘娇儿,可怜你们太生不逢时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一首诗,学生已经感知到了这种程度,可以说这都是研究意象“群童”和“娇儿”的结果。
二、创造意画,理解诗歌情感。
这里我说的意画,是指诗歌给读者提供的或用语言能描述或用画笔能绘出的画面。人常说,无诗不成画,一首好诗,它往往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或者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综合画。我国宋代《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状而诗能言之。”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也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鉴于诗画鱼水不可分离,诗画互赏的特点,在教学上,我常常采用创造意画,理解诗歌情感的做法,化解诗歌抒发的感情为一件件具体的事或一幅幅生动的画,让学生从听视触觉感等角度来欣赏。
课文《关雎》借叙写一痴男对一淑女的羡慕追求来抒发我国古代人民对纯洁美好的爱情的向往之情的。而诗中的这种美好爱情往往是学生喜欢《关雎》的情趣点所在,又常常是师生欣赏诗歌时不能深入意境的难点所在,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就锁定在了对美好爱情欣赏上,采用了创造意画赏诗法,结果却给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情,真切体验诗歌感情开辟了一条出入自由的路径。口述诗歌意时,一位同学描述说:“太阳当顶,河水清澈,河水中有快绿茸茸的巨石,巨石上蹲踞着一只引吭高歌的水鸟。汤汤的河水时不时漫过巨石,巨大的石头把河水阻成了层次分明的两段。在河水的上段,一群女子正在浣洗衣物。她们身着朴素,姿态优美,或弯腰搓洗,或举棒槌击。而在河水下段不远处,一群男子正在戏水游玩。他们赤裸着上身,匍匐在水中,或没入水里,或漂浮水面。这时,一男子不知怎么却向巨石游去,在他的身后,河面上泛起了一串串银色的浪花。男子惊走了水鸟,端踞石上,才一回头,就发现了女子。他们的眼睛相遇在了一起,男子先是一惊,女子也同样是一惊。男子站在那里,触电了似的,一动不动,仿佛木桩一般。这时,汤汤的流水声和欢快的鸟鸣声似乎格外响亮了……”学生对诗歌意画描述后,我就指导学生动手作画。不多时,学生就拿出了各自的作品,画工虽然大都有些嫩稚,但内容却具体生动,丰富多彩。其中有学生给自己的一幅画还题了“鸟唱情歌——菜传真情——月知我心——琴抒恋音——翩翩起舞”的画名;有的学生还特别为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所画的画注上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的一组意画制成了flash动画,绘画变成了动画,内容丰富了,给人的试听享受更美了。
三、品味音韵,理解诗歌感情。
诗歌的音韵,是指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以人民的口头传唱留传下来;最早的诗,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后来才各自独立,所以,诗歌与音乐的亲缘关系是诗歌在娘胎里就带有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断然分开的。而且音乐,是指能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带来没的享受的乐曲。音乐的神奇魅力是指它能“使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鉴于此,教学诗歌,我常常借音乐来赏诗。内容轻松明快的诗就选用欢乐的音乐,内容伤感哀愁的诗就选用哀怨的音乐。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指导学生跟歌学唱,听曲朗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记下了诗词,而且来理解了主题:借描写周瑜勃勃英姿,赤壁雄伟壮观,抒发对古代英雄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和慨叹自己光阴蹉跎壮志难酬的哀怨。受音乐的感染,课后还有学生写出了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欣赏的话:“乱石峭拔嶒峻,势若穿空;惊涛撞击江岸,声若裂堤;浪花如雪,堆垒千丈,溅玉喷珠,吞天坼地”。
诗歌的韵律主要是靠朗读来品味欣赏的。语音的刚柔轻重,急缓有致;语势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等。品味音韵可以欣赏诗的感情,朗读,是赏诗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经常使用。只要我们教师努力用诗的特点教学诗歌,把诗歌的巧慧真正传输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吹来诗的春风,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徜徉在诗的美妙的意境中,一定会嗅到诗歌散发的芬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