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华,陈伟芬,曲晓丽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科,山东 青岛 266000)
PICC置管渗液发生概率较低,文献报道[1-2]发生率为1.67%~2.21%,发生渗液临床通常采取增加换药次数,局部加压制动,改善全身营养等措施使渗液慢慢停止,历时较长,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困扰。笔者 2012年 5月—2013年 5月实施 PICC置管200余例,发生渗液2例,经调整导管外固定位置,即时终止渗液,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本组2例患者均选用美国巴德公司4 Fr导管,按照三向式瓣膜导管操作规程进行PICC置管,采用穿刺针直刺血管,置管一次成功。患者A,男,25岁,非小细胞肺癌,入院卡氏功能状态评分9分,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长春瑞滨+顺铂方案化疗前置管,置管位置为左上臂距肘部横纹6 cm贵要静脉,思乐扣C型固定,置管后3 d出现渗液,量少、色淡黄,输液时渗液减少,不输液时渗液明显。患者B,女,60岁,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右乳腺根治性术后2周入院,卡氏功能状态评分8分,健侧肘部贵要静脉插管,经历2个周期环磷酰胺+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化疗间歇期来院维护时导管固定器脱落,患者拒绝再用,用胶布交叉固定。因导管外露较前短2 cm,换药护士撤出2 cm至预留长度后出现渗液,渗液为淡黄澄清色,量较多,每天更换3 cm×3 cm 8层纱布,穿刺口无红肿热痛等,全身无发热,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应用导管输液前后渗液无明显变化。
患者A初始采用每天常规换药,更换纱布,绷带加压制动,不见渗液减少,第5天给予导管与思乐扣分离,调整导管外固定位置:护士戴无菌手套,一手捏住导管连接器前端,严密观察穿刺口渗液情况,缓慢移动导管,轻施力,缓移动,逐渐改变穿刺口导管角度,观察穿刺口渗液量有无改变;当发现在某种角度下,渗液较前增加,即取相反角度移动导管,当移动到一定角度时,渗液停止,立即保持不动,思乐扣重新固定,纱布覆盖,绷带加压制动。调整导管固定位置后第2天换药无渗液,去除纱布,直接改用敷贴固定,未再出现渗液。
患者B渗液后,常规每天换药、加压制动效果不明显,第15天时尝试调整导管外固定位置,发现导管在某些位置时渗液有所减少,顺此方向缓慢移动导管,经多次变换调整,导管在某一位置时,穿刺口渗液即时停止,保持该位置不变,给予原位固定,加思乐扣,纱布覆盖,敷贴固定,绷带包扎制动,1 d后无明显渗液,继续绷带加压固定1 d,纱布未再出现湿润,隔日换药时直接敷贴覆盖,未再渗液。
3.1 导管渗液与穿刺者固定方法有关
3.1.1 导管外固定C型可能过短,同时压迫较紧,导致穿刺口不愈合 导管通常由穿刺者在穿刺后按照规范统一手法固定,导管外露部分行“S”或“C”型固定[3],外观上大多统一样式,目前没有具体的标准考量,“S”或“C”型 弧度大小无标准,全凭穿刺者习惯,存在随意性,因此可能存在固定过短。固定过短可导致穿刺口被牵拉,从而穿刺口不易愈合。PICC是柔软的高级硅胶管,生物相容性较好,但对于机体仍是异物,穿刺加异物的刺激使机体产生炎性反应,伤口边缘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新生血管等共同组成肉芽组织充填组织间隙[4],可使局部的皮下组织在导管周围形成严密的包裹。但如果C型过短,患者不活动时就存在牵拉伤口,而固定的力量又较大,压迫伤口,伤处组织血运降低,影响伤口收缩能力[4],导管与周围组织间隙过大,致使组织液从穿刺处渗出[5]。患者A输液时渗液减少,可能是由于导管与穿刺口的间隙本身相对较小,输液时导管充盈,导管内压增大,对穿刺口有一定的填充作用,故出现渗液减少。该患者通过调整C型固定角度,使得导管牵拉降低,导管与穿刺口空隙减少到一定程度,渗液终止。
3.1.2 固定时未充分考虑肌肉活动带来的动态牵拉
PICC穿刺部位的不同,固定后肌肉活动带来的牵拉不同。导管从穿刺口处引出,固定在肢体上,随着肢体肌肉的活动而活动。肢体的活动范围越大,对导管的影响越大。如固定不当,活动时导管对伤口的牵拉较大,容易将导管周围肉芽组织破坏,同时,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6],导致渗液从穿刺口流出。本组患者A为上臂穿刺,导管的固定为常规固定,虽然上臂为长骨,理论上活动少,但上臂前群肱二头肌起源于肩关节,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方向最多的关节,可做冠状轴的屈伸和矢状轴的展、收运动,垂直轴的旋内和旋外,此外,还可做环转运动[7],肘关节可做屈伸和旋转活动,故肩关节的活动远多于肘部,带来的肌肉的收缩活动远大于肘部。导管行程跨越肩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带动肌肉收缩影响到皮肤表面附着的导管,穿刺口表面的敷贴固定部分不会因为肌肉的收缩而发生顺应性改变,于是肩关节较大幅度活动时,导管在穿刺口受到较大被动性牵拉,刺激穿刺口渗液。因此,在导管固定时需充分考虑肌肉活动带来的动态牵拉,该患者经过加大C型固定角度,减少牵拉使渗液停止。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带管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舒适度,临床越来越多借助B超及塞丁格技术实施上臂置管[8],申屠英琴等[2]报道的27例PICC渗液患者中肘部上方置管有19例,笔者考虑与肌肉活动带来的动态牵拉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2 导管渗液与维护者用力回撤导管,从而破坏导管与穿刺口的严密性有关 本组患者B为留置导管2个月后护士维护时发现外露导管过短,回撤导管引起渗液,之前并没有出现渗液,可能由于穿刺口周围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增生,已经对导管形成严密的包裹[4],因此,人为回撤导管力量较大,破坏了包裹的严密性,导致渗液。另一方面,固定用思乐扣脱落后,患者拒绝再用,每天频繁换药,导管位置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患者肘部关节活动也频繁改变伤口的稳定性,使导管不断动态刺激穿刺口周围组织,导致渗液较长时间存在。在日常维护当中,护士经常发现导管体外部分缩短,为维持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初始位置,避免过深,维护者常会将导管从体内回撤至初始外露长度。人为的用力回撤导管,破坏穿刺口导管周围肉芽包裹,该患者穿刺口出现渗液就是发生于置管行2个周期化疗后,护士用力回撤导管2 cm时。
3.3 调整导管外固定位置的注意事项 患者长时间渗液不止,往往产生烦躁情绪,护士做好安抚,使其心情平静,并协助其处于舒适放松体位,使肌肉处于自然状态,避免收缩带来干扰。最好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去除原有固定物如思乐扣,在充分消毒穿刺点周围后,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牵着导管慢慢调整,变换角度要小,手法要轻柔,注意观察渗液情况,一旦减少,即刻放慢速度,慢慢试探,看能否达到渗液停止的效果,停止渗液的位置即是最佳位置,如不停止,以渗液流出最少为度。调整者立即保持该位置给予纱布敷贴固定并制动,使导管与穿刺口在这个位置上固定下来,促使组织在最短时间完成自我修复。
[1]刘丽华,刘志敏.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8.
[2]申屠英琴,赵锐袆,陈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31.
[3]黄连涛,秦巧玲,梁学敏,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3A):62.
[4]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76.
[5]杨建绮.中心静脉置管处渗液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2):81.
[6]丁报春,安志庆.医学生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
[7]丁士梅,韩 棣.人体解剖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29.
[8]周 薇,刘丽兰,何佩仪,等.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