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梅 王小凤 凌 宇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南 长沙 410013;2.湖南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一系列活动,在其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说,评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会直接影响到与课程有关的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问题,如课程的目标制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课程的教学效果等。因此,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实际效果和有效价值的保证。将多元化评价体系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中,帮助学生在行动中树立新的评价观,实现从孤立的评价设计到“教学一学习一评价”一体化设计的过渡,一方面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建构主义的理论核心认为,学习是意义制定的过程,而非知识的传递过程。学习者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同化和顺应主动地对学习内容的意义进行建构。因此,学习者在意义建构中处于中心地位。该理论强调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智力参与和自主活动。为此,多元化评价的重心应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围绕真实情境进行,体现出动态、持续的特点,并不断呈现学习者的进程以及进步状况。具体可采用“真实性评价”和“操作性评价”等多元化方法。[1]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基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课程评价的理论假设、功能和意义。它强调课程评价的动态性,即课程是生成的而非是预设的。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2]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评价的功能在于以转变为目的,以协调为手段,以多主体参与、民主评价为保障,注重和情境、时间相匹配,评价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体”[3]。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尊重,给现实中的每个人进一步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开放也就意味着多元,学生是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对课程的评价也就不能绝对的统一,它也需要多元,才能真正检验出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1.客观性原则。客观即以事实依据,实事求是。具体落实到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进行评价,教师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应做到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同时要尽可能广泛的收集资料,以保证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全面性。
2.主体性原则。每门课程中学生都应是主体,老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评价时也不例外,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而言,他们不仅可以参与评价指标的取舍与指标重要程度的确定,还可以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结果的解释等。评价的过程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而应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
3.发展性原则。发展重于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准则。我们对其进行评价时,也应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坚决反对那种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着重于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在客观认识自我心理基础上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4.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适应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具体而言,在保证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前提下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化,便于大家掌握,保证实施的可行性。
1.心理测量评价法。心理测量评价法是指运用科学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收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相关信息,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否有所改进和提高,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心理测验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相对于观察法和内省法,测验法更准确和客观,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中一种有效的测量工具。
2.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法是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通过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材料收集存档,从而发现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个性风格、自我评价能力、价值观以及心理发展历程等。档案袋评价法多以描述和记录方式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档案袋的建立应随时间而不断扩展,在创造、生成档案袋的过程中老,老师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心理成长的足迹,学生自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过程。
3.情境式评价法。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情境化评价”的概念,他认为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它不是在学习后“外加的”的内容,而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评价时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来进行,即在学生的现实生活或类似于其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进行评价,使学生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4.发展性评价法。发展性评价方法强调面向多元的理念,追求方法的多元,不偏爱实证化方法或人文化方法中任一种方法,即不因“量”废“质”,也不因“质”度“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促进发展的教育,是否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是否使其心理品质得以提高应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因此该方法强调以人道价值为最终价值依据,以学生为本。该方法注重课程的改进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开展,为课程建设者和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以便能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评价不仅是要发挥课程的甄别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而作为评价工作遵循的操作规程的评价指标,也理应是评价者具体实施评价的尺度和标准。我们在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独立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心理健康实践课程。[4]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和导向。目标需要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即实践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指南,也是衡量实践课程最终质量的准绳。它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总纲,也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的指标系统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目标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总目标及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第二,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第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第四,目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心理健康实践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着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具体而言,第一,要紧扣实践课的目标,按照年龄阶段设置内容,循序渐进。第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三,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心理问题为重点。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在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成长。所以,它比任何一门课程更需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即关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全面获取反馈信息,切实提高实践课的质量。可以说,活动过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践课程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更应该关注活动过程的结构是否组织明晰、恰当;课程是否充分体现活动过程的原则;课程的活动特征是否明显;教师的极致是否适时闪现。
课程效果是检验实践课程的实施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具体而言,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学生是否学会并掌握了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消解的方法和技巧。即对认知层面的考察,学生是否能理解、接受实践课中的基本观点和是否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生活。第二,对学生元认知层面的考察,即多数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省,并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三,对学生情感层面的考察,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是否合理、有效。第四,课程只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多数学生是否能将其延伸到课堂以外。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设置合理的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项目,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活动目标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巩固变得特别重要。
[1]张筱兰.高校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5,(5):65-68.
[2][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韩丹,杨国宽.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高教论坛,2008,(4):97-99.
[4]田丽.心理健康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5,(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