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花平
(邵阳学院 外语系,湖南 邵阳 422000)
“语言学导论”是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发展其理性思维,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性最强的课程之一。然而,“语言学导论”也是学生认为最抽象、最枯燥、最难懂的专业课程。已有学者如潘之欣(2005)[1]、鞠玉梅(2007a)[2]、吴格奇(2005)[3]等对语言学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该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艰深、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不满意程度高。可见“语言学导论”的教学问题具有突出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不少学者纷纷呼吁进行“语言学导论”课程改革,如王杨(2004)[4]、熊学亮(2007)[5]、李克 & 李淑康(2008)[6]、吴庄 & 文卫平(2009)[7]、林秋茗(2009)[8]、邓兆红(2013)[9]等从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教学原则和课程评估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中较为一致的是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陈新仁(2007)[10]、鞠玉梅(2007b)[11]、辜同清(2009)[12]、苏丽琴(2009)[13]等的研究。然而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更需要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认同、促使他们对语言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自愿自主地参与到语言学学习中去,因此对于语言学这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强调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固然重要,但是要在研究性教学中提高其教学效果,情感因素的探讨也不容忽视。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教学中的学生情感和教师情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Arnold(2000)[14]F17认为,目前的教育在情感方面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重视知识和智力发展,忽视情感发展,以致于出现‘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另一个是忽视情感与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或无法取得实际效果。Brown(2001)[15]结合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出认知类、情感类和语言类三类共12条教学原理,可见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如上所述,“语言学导论”由于教学内容艰深导致学生出现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语言学教学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Arnold(2000)[14]F19认为二语教学中的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态度(attitude)等。她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anxiety)、抑制(inhibition)、性格的内向与外向(extroversion & introversion)、学习动机(motivation)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relational factors),包括移情(empathy)、课堂交流(classroom transactions)、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processes)等等。可见“语言学导论”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语言学的教学效果。
国内学者王初明(2001)[16]8也指出,情感和母语是影响外语学习最主要的因素,足可见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学术界关于情感因素的探讨目前集中在学习者的个别因素上,如王初名王初明(1998)[17]、王初明(2001)[16]、向茂英(2003)[18]、吕建丽(2007)[19]等,关于师生关系的探讨却较少,分析师生关系对语言教学的具体作用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基于以上情感因素的分类和原则,以罗杰斯(刘黎明,2003)[20]的教学过程本质,即“形成真诚、接受、理解的完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为依据,从“语言学导论”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语言学导论”研究性教学中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以提高语言学教学效果。
在笔者讲授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其所担任班主任的1、3班的平均分高出其他两个班级10分,这是笔者任教语言学多年来从未发现过的现象。笔者又查询了同年级各班其他学科的平均成绩(如表1),发现4班相对于其他班级来说,各科成绩稍差,但并未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而2班的高级英语成绩甚至高于其他所有班级。
表1. 第五学期末各班平均分
学期初同样的起点、同样的老师、教法,为什么在成绩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究其原因,笔者担任1、3班班主任已两年,对学生比较熟悉,了解每一位学生大致的特点,情感因素中亲密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语言学学习的影响应该是主要原因。为了验证这一看法,笔者挑选了平均分最低的4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对照班,进行了为期1学期(第六学期的语言学教学)的实验。研究问题是: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改善师生关系能促进“语言学导论”教学吗?2.如果能,那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实验中,笔者对控制班2班不注入额外的情感因素,而对4班,却根据罗杰斯提出的师生关系必须遵循的“真诚”、“接受”和“理解”[20]三准则,从倾听学生的心声、传达给学生期望和做好学生的支架三方面着手与4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验分别以第五、第六学期末的语言学测试成绩为前测和后测,并结合第六学期末的问卷调查来收集2班和4班学生的语言学学习情况。问卷是从语言学学习兴趣及目标、师生关系、教师期望效应、归因四部分自行编制的30个选项以及3个开放性问题,选项采用A“完全赞同”到E“完全不赞同”的五级量表形式。
从前测和后测的语言学成绩来看,实验班4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表2班,而其他科目的平均分和第五学期一样都低于2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学课程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学习效果。
表2. 第六学期末语言学各班平均分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4班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明显高于2班学生,“我对语言学感兴趣”的选项中,4班46%的同学“基本赞同”,而2班只有30%的同学“基本赞同”。而从师生关系和教师期望效应的选项来看,4班的选项得分都要高于2班,也就是说,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同时通过更大的努力去达到老师的期望。从第四部分归因来看,2班学生更多的把语言学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于该课程的晦涩难懂、没有实际用途方面,而4班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这与第一部分的问卷结果一致,2班的学生对语言学学习兴趣不如4班的学生,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性不如后者,还不会从学习方法上来查找原因。因此,改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是架起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潜在桥梁,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沟通才能实现[20]163。Arnold[14]F21认为当今的语言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结果。为创造一个蓬勃向上的课堂气氛,Brown[15]421认为教师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Establish rapport)。从实验来看,根据罗杰斯“真诚”、“接受”和“理解”三准则从“倾听学生的心声”、“传达给学生期望”和“做好学生的支架”三方面来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语言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1.坦诚相待、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经常说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但是传统课堂中常常是“教师一言堂”,以至于老师请学生提问,学生也不一定畅所欲言。因此要学生说出学习的真实感受和疑虑,教师首先得对学生坦诚相待,并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开展实验的这学期讲授的是语义学、语言与认知、语言、文化和社会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除主要内容教师精讲导拨外,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非常大,听取学生的真实意见就尤为重要。笔者把学生分为固定的小组,认真听取了4班每组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如在学习语言、文化和社会这一章时,学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而教材中涉及的多是理论方面的内容。笔者便增加了结合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对电影《卖花女》的赏析、对历年主流媒体的热词分析、以及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自主查找资料的热情很高,对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因材施教、传达给学生期望。人人都希望别人能记住自己,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的尊重需要的表现。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青睐,如果老师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因地制宜地传达期望,学生便会全心全意地配合教师,不断超越自己,内化教师的期待,并最终达到与教师期待的一致。在实验初期,笔者制作了4班46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表,包括每位学生的前测成绩、语言学学习情况、性格特征、口语水平、学习风格、学习进展等,并据此对每一个学生传递恰当的期望。由于语言学研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较多,教师对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可以起到协调作用,如帮助内向型的学生查找资料、引导外向型的学生准备呈述、带领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总体协调,这样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展得更加顺利。同时,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赞赏和鼓励,更多地与她们交流语言学学习的方法,记载她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途径,这样学生的进步与老师的期待逐渐达到一致。
3.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支架。移情,语言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之一,在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和行为。从教学中来看,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自发地、深层次地学习。如果教师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启发、帮助学生处理问题的关键环节,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那么师生关系会有质的突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每一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都会参与到每一小组的选题、分析、设计、材料收集和陈述部分当中去,与她们一起解决问题。如在做第六章语言与认知中关于爱情隐喻的呈述时,学生找到的例子特别多也很经典,但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介绍。我建议他们从不同源域去分类,从植物域、动物域、自然现象域等不同方面挑选经典的例子,这样呈述起来就井井有条,也便于理解。当老师身体力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学生也确实收到启发时,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受到极大的鼓舞,师生间心理距离越近,彼此越容易沟通,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所在。
本文从分析“语言学导论”期末测试中班级间显著差异的原因入手,通过一学期的对照实验验证了师生关系对语言学成绩的影响,并探讨了利用师生关系来促进语言学教学的途径。“语言学导论”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往往对其望而生畏。因此在该课程研究性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改善尤为重要。遵守“倾听学生的心声”、“传达给学生期望”和“做好学生的支架”三原则,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能降低学生对语言学的焦虑、激发其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促进语言学的教学。
然而语言学学习的过程相当复杂,涉及到认知、心理、语言等各方面的因素,本研究无法解释其全过程,实验也无法控制其他所有因素,同时样本较小。但是师生关系等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因此寄本文以抛砖引玉之效,期待老师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来促进教学。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2]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3]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7.
[4]王杨.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5]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6]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外语界,2008,(6):81-90.
[7]吴庄,文卫平.“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9,(3):68-72.
[8]林秋茗.“鱼”“渔”兼授:谈高校语言学课程教学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36-40.
[9]邓兆红.语言学导论类课程教学研究焦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23-30.
[10]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9-42.
[11]鞠玉梅.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7.
[12]辜同清.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09,(11):152-153.
[13]苏丽琴.英语语言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65-67.
[14]Arnold,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F21,19-24.
[15]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21.
[1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8-12.
[17]王初明.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现代外语,1998,(2):46-48.
[18]向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6.
[19]吕建丽.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08-211.
[20]刘黎明.论罗杰斯教学过程的本质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