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意识之比较

2014-03-31 13:3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意识音乐大学生

张 春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系,湖南 岳阳 414000)

一 音乐审美意识

从感知音乐、情感体验到启悟音乐是音乐审美意识活动的三个重要环节。它从“感悟”中“发生”,在“发生”中“感悟”,是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当代美学家所言:“某种文化形态与他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他在同一块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某种文化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并不那么直接,但却根深蒂固。”[1]音乐审美意识是与一个时代的世界观相关联的,一定时代的音乐艺术形式必定积累了当时的美学思想,而一个时期的音乐美学理论也必定潜藏在当时的音乐艺术形态之中,影响它的长生与变迁,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对五四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意识进行比较,了解相互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做到知己知彼。通过对音乐的认识,进而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培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五四”的新生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音乐元素与理念传入中国,旧音乐文化与新音乐文化产生碰撞,相互交流,使得当时的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意识发生变化。

(一)爱国性

“五四”前后中国的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十分的尖锐,政府腐败无能,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群众内忧外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需要表达,压抑的心理需要发泄,愤懑的情绪需要传达。面对这些,他们通过成立音乐社团、出版音乐新刊物、创造新音乐等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如:1916年秋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五四新运动之后成立的乐友社、乐艺社与音乐艺文社等。传递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压迫生活的不满。又如:1931年陈洪出版的《绕圈集》,文章中指出,中国音乐远远落后西方国家,应该学习接受西方音乐、改造旧乐、创造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音乐样式。“五四新音乐运动”通过革命大众音乐的创造,使学生们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并实现了中国音乐繁荣复兴的新时代。五四大学生意气风发,心系国家,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不怕苦,不怕牺牲。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满腔热血,顽强斗争,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表现出极度的爱国性。

(二)创新性

曾经长期生活在封闭性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中国近代五四大学生,几十年以来贯之的审美意识,导致先天不足而又后天失调。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起,主张平民音乐思想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在音乐领域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局面。大学音乐课逐渐成为中国各地学堂的正式课程,如:1920年9月,乐理、和声、昆曲、西洋音乐史等音乐课程被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设定为正式课程等,专业音乐教育渐渐突出,大量音乐人才,设立的各类专业教育机构纷纷涌现,如:1892年,上海的教会学校与中西女子学校的出现,1917年,苏州的景海女校的出现等;大学生崇拜音乐家笔下的作品,并学习、模仿,如:萧友梅的艺术歌曲《问》提出了“你是谁?”的时代大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顾虑与担忧,表现了“五四”青年个性的觉醒,对生活新的把握,在继续弥合伤痕的同时,投入闪烁着社会变革希望之光的新创作,这些都是当时学校现实生活与人的心理情绪的真实写照,同时隐含着对学生进行现代型美感和道德教育的意旨,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为主的热烈激昂倾诉,表现出完整、对称的和谐匀称美以及异于以往的思想情绪和艺术特色。音乐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五四大学生,关注社会改革、启发民众心智,直面灰色人生,把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纳入表现血泪人生的现实主义轨道中,揭示出愚昧麻木的国民劣根性,以改造社会、表现人生、唤醒民众为艺术职责,审美个性逐渐开始萌芽,音乐审美形式具有创新性。

(三)超越性

大学社团是五四时期大学生音乐审美行为的体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新型音乐社团。学生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这些音乐社团在发展音乐教育、音乐知识传播和推动社会音乐活动方面,在创建生动活泼、和谐友爱的校园生态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19年1月,在北京由蔡元培任会长,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刘天华等著名音乐家任导师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研究会秉承“研究音乐,发展美育”的宗旨,举行过30多场音乐演出,其中大学生自发参与人数曾达到200余人。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二年,北京大学由12个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乐理研究会”[2]。蔡元培强烈表示要在中国建立正式的音乐教育机构,并提出“采西补中”的观念。除此之外,学校经常举办各种师生音乐会,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开音乐会,作专题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新音乐文化思潮的崛起,校园新音乐文化的出现,使五四的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新文化、新思想、新文明、新生活,从而改变人民受欺辱和压迫的生活,音乐审美方式具有创新性。

三 当代的变迁

事过变迁,旧的文学艺术被新的观念所替代,当代大学生审美意识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音乐审美在需求、品味、及层面表现出各种差异。对此,我们针对湖南民族学院300名高职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进行了一次实地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对于五四时期救国歌曲《勉女权》《女革命军》《妇女从军》《国民革命歌》《国耻》《从军歌》你是否听过?

听过 32 人 占12%

没听过 159人 占59%

偶尔听过 77人 占29%

(2)您对五四新文化音乐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体裁 34人 占13%

主题 120人 占43%

风格 85人 占32%

特点 29人 占11%

(3)对于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活动与中国现代艺术竞技活动,如果让您参加,您会选择哪项?

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 32人 占12%

现代艺术竞技活动 236人 占88%

(4)五四新文化音乐的体裁,你知道多少?

掌握一些 162人 占60%

一点不懂 85人 占32%

精通 21人 占8%

(5)你欣赏音乐的目的是什么?

抒发情感 51人 占19%

释放压力 116人 占43%

消遣娱乐 85人 占32%

陶冶性情 16人 占6%

(6)传统音乐过时吗?

不过时 56人 占21%

过时 130人 占48%

有点过时 53人 占20%

(7)你觉得在当代音乐中有必要发扬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吗?

有必要 169人 占63%

没有必要 99人 占37%

(8)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你如何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融入。

完全摈弃 144人 占54%

适当融入 124人 占46%

(9)下面音乐体裁你最喜欢的是:

港台、韩日流行音乐 118人 占43%

世界名曲 107人 占40%

中国民歌 32人 占12%

传统民族音乐 21人 占8%

(10)流行歌曲吸引你的地方是?

内涵实质 120人 占45%

风格旋律 148人 占55%

以上问卷结果每题都以单选题出现,发出300份问卷,实际收回268份,从问卷结果分析:音乐对大学生来说是抒发情感、释放压力、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他们喜欢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更痴迷于经典的流行音乐。喜欢参加各种现代艺术竞技活动,而面对传统音乐文化与精神却不了解,不感兴趣。这些表明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意识上的三个特点:单一肤浅化;崇洋媚外化;盲目追求化。

(一)肤浅单一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歌颂大自然,赞美幸福生活,追求美好爱情等音乐作品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的主流。这些体裁的音乐作品也成为他们表达对生活,人生看法的内心情惑、及释放能量的通道和载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感性,从音乐的“形”到“情”,再从音乐深层次的“情”到“意”,在感官上对音乐形式进行欣赏和接受,在音乐的内容情感上对音乐进行剖析与理解。关注音乐作品的感性话题,注重作品能否打动他们,引起共鸣。大部分学生喜欢的音乐体裁都是经典的流行歌曲,而对旧时期的音乐与传统音乐不感兴趣。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价值往往只是停留在感官、情绪层面,对于音乐深层次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兴趣不大。

(二)崇洋媚外化

在多元、开放、宽容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眼光偏向国际化,易于吸引新事物。当时流行的“欧美风”、“港台风”、“韩潮风”在校园里尤为盛行。在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268名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喜欢港台、韩日流行音乐的占43%,而吸引他们的是旋律好听,歌词能表达心境。而对流行音乐内涵实质认识与理解的很少,有很多的音乐作品受学生们的喜欢,如《命运》、《英雄》、《天鹅湖》、《梦中的婚礼》、《阿里郎》、《I believe》等。这些音乐作品,代表了最现代的情感,显示了新时代的活力,表现了最青春的张力。伴随着大学生从青春走到成熟,同学们的审美形式表现出崇洋媚外化。

(三)盲目追求化

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方式具有盲目追求化。大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目的往往来自于个体的多种需求,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侧重于关注自己的感受,体现出不同的独特个性。如:周杰伦的音乐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与喜爱,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及他的音乐才能是对当代大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但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个性——酷,部分内容似乎还比较俗气。内容往往围绕着爱恨情愁的感性,表达了人类对美心醉神迷地思恋、体味和永恒追求。于是,玩酷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而在对待流行音乐的价值取向问题上,大学生表现出不够关注,只关注了音乐作品本身,使得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盲目追求。

四 未来的交汇

五四时期润生出大批音乐人才,创造出那个年代独特的音乐艺术与美学思想,有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和艺术特色。当代大学生应传承五四新音乐文化,继承五四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传承五四新音乐文化,敢于开拓创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中国新音乐是中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的各种生活,寄托着人民的各种思想和情绪。当时的艺术家们主张革新旧的音乐,借鉴和学习西方音乐,改变了多年来固守传统音乐及表现方式,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及表现手法。当代大学生要通过学校教育最佳渠道,认真学习中国近代音乐,了解、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认识到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价值。作为教育者应正确客观剖析当代大学生“崇洋媚外,废弃传统”的音乐观念,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教育学生学习世界各国音乐文化,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同中求异、异中取同、中西合并”,进一步增进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音乐审美意识,真正传承和传播传统精华。

(二)发扬五四民族精神,倾注爱国情怀

“五四”时期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活动的开展,大、专科学校音乐系、科的建立,培养出一批当时具有思想进步、开拓精神及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创作多方吸纳众多形式的音乐表现手法,经过加工和转换,再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元素相结合,创作形式丰富多彩,艺术风格从情感信念等方面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五四时期人们高涨热烈的爱国之情。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开放、竞争、发展的社会环境造就他们把物质名利放在首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再加之他们不易接受理论的灌输与死板的说教,更不愿听书本上的大道理,有的甚至带有偏激逆反性心理。“爱国”最终流于一种形式,一种口号,使大部分大学生跟风与流行音乐,而忽视“爱国”主题的音乐。如此,我们应该从当代社会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与特点入手,运用“寓教于乐”“声像并茂”的方法,通过“阅读历史、音乐欣赏、下乡采风表演、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活动,使大学生从听觉、视觉、身心感悟、传承五四民族精神,倾注爱国主义情怀。

(三)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包含着精华与糟粕两方面的内存,经过历史的过滤。五四时期艺术家为完善和构建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在借鉴和吸纳西洋音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们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理论著作和音乐作品,都传达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当然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存在着局限,如:在中西交融上的探索方面还缺少深度和广度,在继承传统音乐和借鉴西方音乐均有明显不足。弥补这些缺陷,是后代人们应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放开眼界,敞开心扉,吸取前车之鉴,努力学习西方音乐文化,运用西方先进音乐技术,对我国的现代音乐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中西兼容”、“用西补中”[3]。

[1]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文精神[J].音乐研究,1991,(4):54-59.

[2]庄锡昌.西方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3]乐之乐.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0-103.

猜你喜欢
意识音乐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音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