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正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习近平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极其广泛和深厚的内涵,柳文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十余年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柳文化的“孵化”作用,对高职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工作,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达到优化个性品质,提高道德认识和人文素养,圆好他们人生之梦的目的,为新时期高职德育工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提高德育层次及水平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促进人体生物进化。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2]
所谓的“柳文化”,其一是指与柳树相关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现象:插柳、折柳、戴柳、射柳、赏柳、喻柳、咏柳等。如: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
其二是指与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柳宗元相关的一种较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其具体内涵:一是与柳宗元相关的场馆景点建设,如湖南永州的柳子庙,广西柳州的柳侯祠,山西永济的柳园,山西沁水的柳氏民居,“柳文化普及活动方兴未艾,永州、柳州、永济、沁水等地的地域文化都打出了柳文化品牌,并加紧了景区建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二是柳学研究队伍与研究基地,除了中国柳学会,目前,在永州、柳州、永济、晋城的柳宗元研究,已形成四驾马车的局面。“总的趋势,柳宗元研究热潮进一步兴起,在广度与深度的结合上不断攻坚扩展,取得一批新成果。著作、论文不断涌现,包括柳宗元著作版本的整理、研究,柳宗元诗文选集的出版,柳宗元研究专著的问世,在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方面呈现良好态势。硕士、博士论文、期刊论文的大量涌现,课题结题报告的公布,显示了成果的高档次、高质量。研究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3]
三是与柳宗元相关的书法、美术、雕塑、诗词、小说、散文、音乐、民间故事、戏剧、影视作品等层出不穷;柳文化专题网站自开通以来,点击率达数百万,一直居高不下;会刊《柳宗元研究》已出15期,现每期20万字,成为柳学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四是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宣传介绍柳宗元,成为柳文化普及的新动向及有效手段。湖南教育电视台于2009年6月12日至14日,在《湖湘讲堂》播出了《千古名士潇湘行——柳宗元》,由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主讲。共三集:上集《百日维新》、中集《待罪永州》、下集《“愚”不可及》。2010年元月,北师大教授康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共七集: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第三集《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第四集《一道无解的难题》;第五集《动物会说话》;第六集《小人物讲出大道理》;第七集《与大自然对话》。选取柳宗元一生的典型事例,介绍其一生的坎坷命运,角度新颖,通俗易懂。
2012年由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并主办的《潇湘讲坛》,“先后有吕国康、蒋新红、郭新庆、尚永亮、吴同和等5位专家学者,就柳宗元文化进行专题讲座,使柳子文化从象牙塔里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光亮,对永州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4]
“孵化器有原始意义上的层面,也有引申意义上的层面。本义上是指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引申意义用于企业当中,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美国孵化器专家鲁斯坦·拉卡卡认为: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是具有特殊用途的设施,专门为经过挑选的知识型创业企业提供培育服务,直到这些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企业孵化器在中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台湾地区叫育成中心,在欧洲一般叫创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5]
柳文化与“孵化器”,是指通过组织高职学生参与各种柳文化的相关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浓厚的柳文化氛围之中,获取亲身感受与体验,从而借助柳宗元的思想、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与人文素养,为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圆好自己的“梦”,起到促进、增效的“孵化”作用。
柳宗元是唐朝中期“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出生于代宗大历八年(773),21岁中进士,31岁晋升监察御史里行,33岁成为中唐王朝政治核心的一员干将。“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少壮之时的柳宗元,理想高远,豪气干云,将身许国,没有半点的犹豫和彷徨,一心一意想为中唐的振兴尽责出力,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政治家。由于“永贞革新”的失败,被贬到“夷獠之乡”的永州,柳宗元被排挤在京城长安的政治涡流之外,长达十年的“系囚”生涯。
“十年‘炼狱’,使柳宗元的思想更加成熟,笔力更加雄健,知识更加广博,灵魂倍加净化。他虽然无奈于世事,却痛定思痛,运用手中的如椽巨笔,写下了近500篇诗文,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璀璨的思想财富,无愧于生民,无悔于人生。永州的十年,可以说是柳宗元‘无奈的十年、无愧的十年’,更是‘无悔的十年’。”[6]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43岁时,奉诏赴长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当年的三月,他被任命为更加偏远的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在柳州因病去世,年仅47岁。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柳宗元都矢志不渝,为唐代中期曾经出现过的短暂的“元和中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青史留名。
“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柳宗元,既是“不为坎坷命运所困、不被逆境所挫”的古代楷模,也是乐观人生观的最佳典范。营造乐观的人生观,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以“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柳文化塑造乐观的人生观,是指以柳宗元“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事迹为教育载体,给予学生乐观思维修炼,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学会始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或理解事物,从而能够在坎坷或逆境中把握和驾驭自己,选准自己的目标,圆好他们的人生梦。
围绕柳宗元“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事迹,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如果柳宗元没有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能成为万世景仰的文学大家吗?柳宗元在一连串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打击和挫折面前,仍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调整其行为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样折射其忧国利民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中可以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假如柳宗元对理想的追求方式不能因时而动,适时调整自己,而是消沉颓废,自暴自弃,能够写出像《捕蛇者说》、《江雪》这样具有高深历史文学价值、流芳千古的名作吗?”等等。
以“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柳文化这一乐观人生观的最佳典范为载体,进行“心理暗示”式的熏陶,对于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的挫折、困境与逆境,具有意境深远的教育价值。
我们根据各校区的特点、区域特点和时代特点,对校区进行了适当的美化和亮化,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柳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每年9、10月份,都要组织全体新生参观柳子庙和博物馆等德育基地,节假日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师生去愚溪、小石城山、朝阳岩、黄溪等地游览,体味柳宗元笔下永州九记的独特风情;搞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有线新闻网、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广播,进行柳文化方面的知识普及,或举办小型讲座、专题美展、专场文艺演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以扩大其传播面和影响力。
《大学》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诚意,齐家修身,则国治德明。这些都说明,要想实现德化而国治,只有通过正己修身,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到克己奉公、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近十余年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想方设法,加大了以柳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柳文化有机地渗透于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院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下,老师们积极申报以传承柳文化为主体的省市级科研课题,每年都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主编、参编、撰著并正式出版了数十部相关的著作。如:《柳宗元诗文教与学》(2004)、《应用语文教程》(2005)、《永州古代诗文选》(2006)、《柳宗元思想新探》(2007)、《教师德育手册》(2007)、长篇历史小说《灞亭柳》(2013)等等。论文《舜风柳韵育新人》,在《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7年第7期发表之后,先后荣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一等奖、湖南省高职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一等奖。
又如蒋新红教授于2008年申报了一项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柳宗元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参与的教师人数较多,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2013年他又在《潇湘讲坛》主讲了“柳宗元教育风范”、“柳宗元教育思想”、“柳宗元教育与永州”。
近十余年来,学院在发挥地方文化特别是柳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向、激励、陶冶、调纠、扶助、提升、示范与辐射、引导等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个性心理品质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起到了良好的“孵化”作用。
如本院2004级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申文,笔名林萧,在校期间喜欢舞文弄墨,经常写一些短小的诗歌、散文,他担任了学院文学社的社长,和继任社长苏首飞、王亮同学一道,先后荣获第四、五、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该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毕业后,申文先是在市里的一家报社应聘上班;后来到深圳谋求发展,经过短短数年的历练与打拼,现已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苦夏》、诗集《朋友别哭》、《红尘之外》、散文集《感觉阳光》、评论集《指点江山》等多部。“2008年中国80后文学排行榜”中,林萧居韩寒、张悦然之后,名列作家榜第三名。“2009年中国十大新锐诗人榜”中,林萧名列诗人榜榜首,并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年度诗人。2010年06月入围中国网络形象代言人候选人。
2008年毕业的王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学生村官,并且成为永州市作家协会和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的会员,先后在《安徽文学》、《星星诗刊》、《作家天地》、《诗歌月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近200余篇(首);2011年2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漩涡》;2013年6月发表了柳学论文《柳宗元“吏为民役”的现实意义》,文中提出:“吏为民役”思想是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精髓,“吏为民役”思想主要阐述四方面精神,具体包括人民决定历史观、官吏为民服务观、官吏为人民负责观、养民利民观。认为“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放在现实社会中,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7]。
来自广西偏远山村的钟世华同学,在校期间曾经撰写过描述柳宗元的诗歌《一位老人和他的村庄》,诗中写道:“一位老人/牵着唐朝出走/从远方走来/又走向远方/他的村庄默默解冻一生风雪/酸甜苦辣中发芽/崛起/”毕业后,钟世华同学考上了家乡梧州市的公务员,尽管报酬不怎么丰裕,仍然在人生和文学道路上拼搏不已。他坚定地诗写着“乡村”主题,自称是“乡村的鼓手”、“沙漠的儿子”,也曾被人誉为80后“乡村诗人”。2006年出版了《钟世华诗歌集》;2008年12月,参加《半月谈》编辑部举办的“红河杯”亲历灾区感人故事征文评选,他与人合写的《废墟之上,总有重生》是获奖的37篇文章之一。
原籍湖南武冈的80后著名诗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罗雨,曾经多次对钟世华的诗作进行过高度评价。她认为:“如果把梧州比作一位风情万种的美女,那么,诗人钟世华就一定是一位情满梧州山水的丹青妙手,他举着诗意的笔,尽情地描摹了梧州这位美女的万千风情,淋漓尽致地展露了她的千情万态,钟诗人发表在《梧州日报》、《辽沈晚报》等报纸上的十首有关梧州旅游的诗歌系列便是他的杰作。”[8]
罗雨还曾指出:“诗是诗人心灵与灵魂的诗意旅行,是个体生命对真实的存在进行寻觅与触摸的敏感触须。当徜徉于钟世华的诗行之间时,读到的是凝重沉潜的诗歌文字。透过其诗歌文本,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存在的守望和自我经验的感受,是他的生存体验和个人渴望,是源于自我的对真实的触摸。他在文学的‘权利话语’依然泛滥成灾的今天,坚定着自己诗写的立场和姿态,不断向自我靠近,构筑起了他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诗歌风景。”[9]
总而言之,借用柳文化这一载体,对高职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对象,更加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心理特征,使其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中,增强对传统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不断陶冶其文化情操,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与内化,从而为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圆好人生之梦,起到更好、更强、更加持久有效的“孵化”作用。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DB/OL].www.gov.cn.
[2]文化[DB/OL].互动百科,www.baike.com.
[3]吕国康.枝叶繁茂花蕾绽——喜看柳学新景象[Z].柳宗元研究,2013,(16).
[4]杨金砖.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2013年度工作报告[DB/OL]www.huse.cn,2014-01-22.
[5]百度百科.孵化器[DB/OL].www.baike.baidu.com,2013-09-12.
[6]骆正军.柳宗元贬永期间的心态主流之剖析[J].船山学刊,2009,(7).
[7]王亮.柳宗元“吏为民役”的现实意义[Z].柳宗元研究,2013,(16).
[8]罗雨.无限风景在诗中——钟世华梧州旅游诗歌评析[DB/OL].blog.sina.com.cn,2007-09-05.
[9]罗小凤.不断向自我靠近——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钟世华诗歌创作的精神探寻[J].百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