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梅
(广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作为人际交往方式和具有普遍性艺术形式的幽默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的幽默研究可以追溯到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的时代。但是在众多的学术研究中,幽默始终被看作是一种边缘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才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幽默,很多语言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奥斯汀、格莱斯、斯伯格、威尔森、格莱斯等。随着语义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幽默的理论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具体,英语中关于幽默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语言学的分支。如: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语境理论,语义脚本理论,刻意曲解策略,预设理论等对已经存在的语言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认知。
研究幽默,不得不考虑与之联系紧密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刘光准,1999)。因此,深层的宗教文化是每个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随处可见。英语幽默语言里隐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信息,其中尤以圣经文化最为显著。因此研究在语际交际时理解对方幽默语言中所含宗教信息的内涵,对于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从现有的对有关宗教的语言的研究来看,人们多是研究宗教语言本身,试图通过不同的理论,如类比理论来对宗教语言和日常语言进行对比(胡自信,2004),用逻辑经验主义的方法研究宗教语言的语义分析,语言游戏论进行功能分析,而生存论分析和生存论-本体论分析旨在研究人类是怎样通过日常语言来谈论一个神圣的主题,即怎样谈论上帝的问题。
现有的对幽默的多角度研究为人们在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理解和使用幽默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则在探讨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互明性和可建构性特点的前提下,意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来分析宗教幽默的认知过程,对宗教幽默在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范式作一探讨。
从根本上讲,幽默是一种言语交际。因此宗教幽默也具有其他幽默言语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宗教幽默的表现手段也包括两种:一是借助语音、词汇、语篇等形成各种显性的幽默表现形式;二是巧用和违背人们对常规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逻辑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表达而形成各种更加隐秘深邃的隐性表现形式。
(1)After the church service, seven year old Brian said to the preacher:“When I grow up,I'm going to give you some money.” “Well, thank you, ”the preacher replied, “but why?”“Because my daddy says that you’re one of the poorest preachers we’ve ever had.”
这个例子中,七岁的孩子对“Poor”的理解简单明了,是跟经济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爸爸其实是说这个牧师的布道能力不好。这样,借助一词多义,制造了诙谐的幽默效果。
(2)Little Philip’s grandmother decided to take him to the park on Saturday morning.It had been snowing all night and everything was beautiful.His grandmother commented,“Doesn't it look like an artist painted this scenery? Did you know God painted this just for you?”
“Yes,” replied Philip, “God did it and he did it left handed.” This confused his grandmother so she asked him,“What makes you say God did this with his left hand?” “Well,”said Philip, “we learned at Sunday School last week that Jesus sits on God's right hand.”
此例中奶奶说漂亮的雪景是上帝为我们画出来的,表达了对上帝的赞美和感恩。因为小菲利普周末去教堂的时候听了耶稣“sits on God's right hand”就认为耶稣坐在上帝的右手上了,而这里的“right hand”应该是“右手边”的意思。因为对词汇理解造成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黑色幽默是宗教幽默的主要特征。宗教幽默的这一特征是西方世界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民族个性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虽然一个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从来不会把信仰作为讽刺对象,也不会对上帝和人的关系加以讽刺(斯瓦尔)。但是,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某种程度上宗教成为国家统治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人们对社会的思考。社会的发展导致美国的乐观主义精神扭曲,人们对宗教从肯定到怀疑再到肯定,理性信仰逐渐形成。面对各种问题,他们无法改变,宗教被当作娱乐或者嘲讽的对象。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是他们喜欢的形式之一。正如德国巴浦提斯滕神学院的神学教授斯瓦尔特说:“幽默不是宗教信仰的补充,而是信仰的一个特殊的层面。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并接受人性的弱点和事物的不足。”
(3)There is a story of a pastor who got up one Sunday and announced to his congregation: “I have good news and bad news.The good news is, we have enough money to pay for our new building program.The bad news is, it's still out there in your pockets.”
看完这则笑话后大家不禁会莞尔,但同时又会有些许的苦涩。教堂有新的建筑固然是好事,但是这钱要从信徒手里出。这就是宗教的黑色幽默: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
认知语境观以Sperber和Wilson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人对世界假设的子集。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是由一系列可以被感知或者推理,即可显映(manifest)的假设构成的集合。交际双方通过搜寻各自大脑中关于世界认识的假设,找到对应信息,则交际成功,否则失败。成功的原因是新信息(话语内容)与旧信息(语境信息:the individual’s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相关;失败是因为交际一方语境信息的缺失。因此认知语境观的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交际双方大脑中相关的语境知识;语境不是预先进入对话双方的独立主体,而是外部世界输入的或可感知的当前信息从记忆中所提出的经验信息以及两种信息中所推导出来的新信息。如:
(4)Muldoon lived alone in the Irish countryside with only a pet dog for company.One day the dog died, and Muldoon went to the parish priest and asked,“Father, me dog is dead.Could ya' be saying' a mass for the poor creature?”
Father Patrick replied, “I'm afraid not; we cannot have services for an animal in the church.But there are some Baptists down the lane, and there's no tellin' what they believe.Maybe they'll do something for the creature.”
Muldoon said,“I'll go right away Father.Do ya' think$5,000 is enough to donate to them for the service?”
Father Patrick exclaimed, “Sweet Mary, Mother of Jesus!Why did ya' not tell me the dog was Catholic? ”
例4中,dog和catholic是两个已知信息,分数不同的语义范畴和语境,但当他们在共同语境中出现时,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对这两个词义的理解,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语义。也就是说要认知语境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根据理解的需要,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们对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推断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其推理能力来自对世界的经验和认识,即大脑中所存储的关于被学习语言背景知识的文化图式。它可以帮助个体储存其关于所处文化的推断性和概念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协助其理解文化经历和文化表达的概念结构。在这一理解过程中,相关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是通过自身的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交际成功的前提是双方具有一个共享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只有在这个互相显映(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中,听话人才能明白说话人的明示刺激,接收新信息,并在自己大脑认知假设的集合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构建新的认知语境,形成新的文化图式,完成交际。
(5)Two beggars are sitting on a park bench in Ireland.One is holding a cross and the other a Star of David.Both are holding hats to collect contributions.Soon, the hat of the man with the cross is filled and the hat of the man with the Star of David is empty.Father O'Malley, the priest, watches for a while and then approaches the men.He says to the man with the Star of David,“Don't you realize that this is a Catholic country? ”The man turns to the one with the cross and says, “Moishe, can you imagine, this goy is trying to tell us how to run our business?”
这则幽默中,“cross十字架”是基督教的重要标志,而“Star of Davids大卫星”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Cathalic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它们是三个已知信息,在这个语境中,只有把三者联系在一起,才能明白为什么人们不给持有大卫星的乞丐钱币,为什么拿大卫星的乞丐嘲笑O’Melley牧师。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它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 即词汇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何自然,1997)说认知语境具有建构性,是指其不是在言语交际中随机出现,也不完全是话语交际者大脑中预设的认知机制,而是交际双方基于已有知识草案,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环境和输入言语信息进行感知与整合形成的,是交际者内化了的语用知识,这样才保证了交际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建构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作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 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
(6)A minister parked his car in a no-parking zone in a large city because he was short of time and couldn't find a space with a meter.Then he put a note under the windshield wiper that read: “I have circled the block 10 times.If I don’t park here, I'll miss my appointment.Forgive us our trespasses.”When he returned, he found a citation from a police ofñcer along with this note “I've circled this block for 10 years.If I don't give you a ticket I’ll lose my job.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这个幽默中,牧师引用马太福音里面的一个主祷文Forgive us our trespasses(免我们的罪)来告诉警察不要给他罚单。警察也引用马太福音里面的主祷文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告诉牧师,不要诱惑他做不正确的事情。Forgive us our trespasses 和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是牧师和警察都知道的信息,即他们头脑中有一预设语境,即在祷告时使用的。但是在这个场景中,两者都引申了主祷文的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了彼此的意思,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语境,从而顺利完成了交际。
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即,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领悟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关联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所谓最大关联性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性则是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
说话者在接收信息时总是假设话语是最大关联的,也就是期望能够付出最小的努力顺利交际。但由于幽默的生命就在于它的间接性,这就意味着在幽默话语中关联性不强。说话者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并进行顺利交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进入对方的语境去获取信息,即得到最佳关联。这种努力得到的效果就是听话者的愉悦或者会心一笑。理解宗教幽默也是如此。如:
(7)A Sunday school teacher asked the children just before she dismissed them to go to church, “And why is it necessary to be quiet in church?”Annie replied, “Because people are sleeping.”
这个例子中,当老师问孩子为什么有必要在教堂里安静时,是期盼孩子们回答:因为教堂是聆听上帝声音的地方,言外之意是要求孩子们在教堂里一定不要说话,认真聆听。教师期盼孩子在这个同一的宗教信息语境中回答问题。如果孩子如是反应就是最大关联,就可以进行正常交际。但是孩子的回答却出乎老师的意料,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孩子的认知领域,睡觉时要保持安静是最强烈的,教堂的语境她不熟悉,所以没有在教师给定的语境中回答问题。另外一种可能是孩子在教堂中看到有些人在听牧师布道时闭着眼睛,她认为他们在睡觉。不管哪一个原因,老师要想理解小Annie的回答,一定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去推理她话语的意思,也就是教师需要重新建构相关语境,通过推理得出最佳关联,完成交际。当然在理解了之后,该教师的反应就是忍俊不禁了。
英语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通过最大关联无法理解说话者的语义。只有通过付出更大努力,根据明示——推理模式的认知语境理论,遵循最佳关联原则,重新建构认知语境,才能够不断填补语义表征和语境之间的信息空白,从而实现交际的意图。宗教幽默的理解亦是如此。
[1]王国栋,甘世安,周春艳.认知语境观与英语委婉语的认知范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64-166.
[2]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冯春凤.美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现状[J].世界宗教研究,2000,(3):100-116.
[4]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3-108.
[5]何自然,推理和关联——认知语用学原理撮要[J].外语教学,1997,(4):1-10.
[6]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27
[7]黄碧蓉.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论阐释[J].外语研究,2007,(6):25-291
[8]胡自信.宗教语言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22-26
[9]刘光准.浅议宗教[J].外语教学,1999,(3):54-58.
[10]魅力の聲.宗教也可以幽默[EB/OL].魅力の聲的博客,2009-03-30.
[11]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3).
[12]徐学平.语境研究的认知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13]高远,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4]胡霞.略论认知语境的基本特征[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15]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