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

2014-03-31 13:3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案教材过程

雷 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002)

一 导学案教学的优势所在

关于导学案,目前国内对其概念没有统一界定。王俊亮认为,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1]高亚军认为,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2]李炳亭认为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3]P252-263由于研究者侧重点、角度的不同以及表述方式的差异,导学案的含义理解也不尽相同。当前,李炳亭的观点受到普遍认可。

导学案教学具体表现在:一是导学案教学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导学案教学的重点在“导”,关键在“学”,“学”是起点,也是终点,“学”是手段,也是目的;“教”始终指向于“学”,永远服务于“学”。这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由“师授生受”转变为“生学师导”。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将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教师基于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逐渐实现会学、乐学、活学。三是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学案将学习的重点前移,规定了预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式、探究式学习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的学习,教师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利用先学的成果,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自己主宰着学习,全身心参与其中,其成效自然不言而喻。

二 导学案教学的实然困境

(一)对导学案教学的曲解

在导学案中,“导”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教师教学手段的呈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及指导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强调课程动态的生成。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及教师将焦点集中于导学案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上,忽视导学案教学中“导”之本义,过分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将导学案教学视为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法宝”,使导学案沦为功利化的应试教学的载体。庞维国教授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至三年级为第一阶段,四至六年级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学生无论从记忆、注意、记忆、自我意识还是意志发展水平来看,都比较薄弱,还不能很好地计划、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二阶段的学生的自控性和有意性明显增强,为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可能。[5]P124-126由此可见,小学生自学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在小学中使用导学案教学则要更加注重教师的“导”。然而,现实中很多老师并没有做到。

(二)导学案教学的异化

1.导学案编写设计中的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不够合理,照搬教学目标,过于繁杂。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对象而设计的,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可混为一谈。但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照搬教学目标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学目标针对的是教师,在制定时多偏重使用教师教学的专业词语,但是学习目标面对的是不同层次需要的学生,要求较强的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准确、明晰、简单。阅读大量的导学案,不难发现在这些导学案中,对于学习目标的描述不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且抽象目标过多,有形式主义之嫌。

案例一:

①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数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②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④在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性。[5]

案例二:

①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②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6]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从以上两个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者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案例一的目标①是以学生角度阐发,而目标②却以教师的口吻进行了阐述。案例一中的②④及案例二中②③ 形如“万金油”,用于数学的哪节课都行。同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个设计惊人的相似,有抄袭之嫌。

二是内容过度预设、囿于学科知识。学校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照社会、家庭和个人期望要求达到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7]P46小学教育是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基础阶段,要求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应把交往能力、精神与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其内。现实情况却是,小学导学案以学科知识为主。导学案教学以“以生为本”为出发点,试图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受”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教学观决定了课堂教学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8]这就要求导学案在编写时要适度留白,留有创生空间,关注 “调适”与“创生”。但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众多小学教师出于规范课堂的考虑,过度预设教学环节内容,忽视了思维和学习的过程,问题意识受到束缚。

三是集体编写流于形式。导学案的编写一般包括“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体备课,形成‘共案’——个人课前复备,形成‘个案’——课中使用,形成‘课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9]的环节。教师个体在梳理学生、教材的基础之上,以学生学习获得为目的,着力优化教材内容,处理好教材、导案及个人使用之间的关系,对导学案进行初步编写。在个人初编的基础上,聚结教师集体智慧,进行集体编写。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沿袭传统备课的形式主义,轮流编写取代集体编写。甚至为减轻编写压力,个别教师不顾学生特点照抄网络导学案,使得导学案成为流于形式,小学生在学习中非但没有体会到乐趣,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2.导学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是过分夸大导学案教学效用,将导学案奉为教学圭臬。许多学校过分夸大导学案教学的功用,将导学案奉为秘笈,将教材、习题合为一体,导学案成为教学唯一。而教材是“有法定使用依据,经过国家审定;有科学依据,经过专家、教师长期探索;有实验基础。教材精选和组织了社会经验,承载着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10]在实践中,学校、教师注重导学案的形式设计,抛却教材,将导学案打造成压缩版教材,致使学生脱离教材,间接剥夺学生接触教材的机会,纯粹学习导学案。导学案异化为“习题案”,强调学生反复机械的习题训练。层层的习题演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导学”功能弱化为“强化”。 小学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科学习的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是小学生获取基本知识、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源泉。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抑或是教材、习题二合一的导学案,不利于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

二是无视学科特点,处处使用导学案。导学案的设置一般是以条目和框架的形式出现,清晰反映了各章节、知识点的联系,适用于数学等理科教学,但与语文等文科教学而言,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小学生通过文科课程学习,心灵得以丰富与满足,并非仅仅满足于导学案教学中所呈现的知识获得。所以在学习文科课程时需要“举三反一”,而非举一反三。表现为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体验、感悟,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导学案在各科教学中一哄而上,不利于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是忽视课型体系,堂堂使用导学案。教学不仅有新授课,还有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等课型,每一课型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有些适合采用导学案,而有些则不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堂堂使用的情况,课程的流畅性及完整性就被打破。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在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在使用‘学案’时,小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精力难以集中。

四是导学案使用模式化。如在部分学校,导学案教学在小学低段被广泛采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在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上占优势,学习上依赖教师和家长,尚不能完全独立提出问题,思考的问题多由教师和家长提出;从小学中段起,学生开始注意学习内容。学习兴趣与形式的直接联系减少,逐渐被学习的内容所左右。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有意识的注意到了小学高段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小学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时,需要更多的指导,而非“跟风式”的广泛应用。

三 导学案教学的应然向度

(一)正确认识导学案

首先,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运用导学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提高学习成绩、促进知识的获得是导学案教学的价值之一,但并非唯一价值,是其工具价值而非本体价值。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会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师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导学案教学是在教会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学生“会学”,它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并非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手段。我们应该在认识到它工具价值的同时,注重其本体价值,更好的发挥其综合价值。其次,导学案教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教是为了不教”,无论是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还是在使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其真正目的为导向,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合规律性即导学案在编制、应用和评价等过程中,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改革规律,教学规律等。将目的性和规律性结合起来,才能将导学案的功用发挥到最大,真正体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教学活动中,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11]P106导学案沟通了“教”与“学”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应体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体现在编写与实施过程中。

(二)精心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价值发挥的大小取决于导学案编制质量的高低。导学案的生命力体现在其编制过程中,优质的导学案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反,质量低下的导学案,是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成为单纯增加教师工作量的无用之事。首先,导学案的编制应注重其实用价值。导学案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目标的设置应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以生为本,整合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在生活中生成、拓展知识。导学案本身的价值不限于学生成绩提高,而在于学生各种能力得以发展,不应将导学案视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法宝”,成为应试的工具;同时,各学校应严格规范导学案的编写流程,建立导学案审核制度。其次,导学案的编制应当符合规律。形式上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当结合教材、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征、不同班级,分层次编制;内容上应结合学科特点丰富导学案的编制,采用问题导学的形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理运用导学案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导”的重要地位,应着眼于导学案的终极价值,自觉将学生的身心综合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摒弃应试教育的导向。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加大讲解和指导的力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更多思考和自学的时间给予他们,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学案”的价值,避免简单异化为“习题案”。学生应在教师“导”之下把握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自学时,要逐渐掌握自学规律,提高自学效率。不同学科有自身特点,不同课型亦有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合理运用导学案要结合学科、课型特点。同时还要坚持适度使用导学案,确保其质和量的限度,以达到其质与量的统一。

[1]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高亚军.从教案到学案,“以学论教”的一个切入点[J],基础教育课程,2009,(5):30.

[3]张海晨,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伏大明.口算乘法导学案[EB/OL].国培官网http://scpx.cersp.com.2013-09-16.

[6]张绪柏.数学导学案[EB/OL].江西教师网http://www.jxteacher.com.2013-01-07.

[7]王道俊,郭义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童国嘉.“生本时代”教学设计的内容诉求[J].教学与管理,2007,(11):7-8.

[9]步进.学案教学:内涵、程序与成效[J].教育发展研究,2013,(2):64-67

[10]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3-9.

[1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案教材过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乡愁导学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比例尺(一)”导学案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