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善杰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2014年8月26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京召开,统计表明,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而中国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25.1%,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率达到99.4%。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接触率持续下滑。线上圈子常态化,活跃度极高,线下现实圈子关系逐渐弱化,是很多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的切身感受。
90后大学生对外部事物持包容态度,对于新鲜的、奇特的事情接受能力强,敢于追求时代的潮流,着重于追求事物的新鲜感,敢于挑战权威,寻求刺激。创新能力强,不受或者很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1.内心火热外表冷酷。大部分大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都热情奔放、观念开放、身体充满活力,善于言谈,而在陌生人面前又显得孤独冷漠,不善言辞。并非他们不想交朋友,只是孤傲的心理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拉不下“面子”主动交朋友。
2.个性独立而生活依赖性强。90后大学生不愿意受到家长,老师的干预,希望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又显得独立生活困难,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就想去逃避,想去需求帮助,想找一个人依靠。
1.家庭原因——独生子女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从小娇生惯养,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
2.社会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
他们生在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使得“90后”有更开阔的视野,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诱惑。95年微软推出 WINDOWS95操作系统后,强大的互联网就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布全球。然而通讯网络也放下高贵的身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二者得以融合,得到广泛普及。 “90后”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这场技术革命造成了“90后”的突出特点。
中国的网络新媒体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阶段
1993年——1995年起初的《杭州日报》、《神州学人》到1995年10月的《中国贸易报》和12月开通的《中国日报》,作为网络媒体的先锋面向国人。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
1996年——1999年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化发展(新浪,搜狐);地方网站探索性发展(东方网)。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2000年——2011年各大网站纷纷改革;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第四阶段:转型阶段
2011年——至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PC,预示PC主导的时代结束,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适应高校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引领社会潮流的发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迅速,现如今已被广大的高校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高校管理者要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新媒体已经以日趋多样化的形式出现于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视野。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来说,熟练掌握网络多媒体,更新学生教育管理观念,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途径新方法势在必行。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交网站(以人人网为例)。社交网站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比例并不大,主要局限于寻找旧事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结识新朋友。对于大学生现实世界的交友影响不大。从调查情况看,33.5%的人用于维系与老朋友的关系,28.5%用于打发时间,15.6%用于结交新朋友,4.5%用于玩游戏,17.9%用于学习知识。社交网络媒体在高校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
(二)飞信。飞信信息传递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即时通信的需求,同时飞信免费短信(点对点,群发),直接送达手机,便捷,高效,实惠。因而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三)微博。现如今,学生对于网络关注程度剧增,对于网络依赖性极强。当前大学生对于微博的关注程度依旧相当之高,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十分普遍。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校级、院级乃至班级的微博宣传阵地。短期内微博将会继续作为主流媒体存在于高校。
(四)微信。微信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从公布到现在,备受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以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LBS”等功能深受万千大学生的宠爱。,它如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的功能。可以说集众多聊天软件和移动通信方式于一身。微信平台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新媒体平台,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已被众多政府部门、商业性组织看中。高校教育管理者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探讨微信平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的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他们个性鲜明,更服从于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判断。这种价值主体意识的提高,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但也暗藏许多担忧。如碎片阅读,跟风式思考等网络症状蔓延。关注大学生的“心”变化,对于引导和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愿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学生,更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老师、长辈的关注。但是“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铸成了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教育者与其之间的正常交流。同样是“90后”对于网络媒体的依赖性,又为教育者创造了多角度关注参与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机会。如何运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显示出的技术优势使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目前高校有了自己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它涵盖了大部分学生的信息,如收学杂费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等,给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相当好的电子档案。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将矛盾消灭在萌芽阶段。建立良好的宣传阵地,学生的团学活动,党务活动,义务劳动及时在网上进行公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存在感。
网络新媒体是当前信息社会的主流媒体,给高校大学生和高校教育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应该提高网络新媒体对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师生交流、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把握舆论导向努力钻研,开拓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黄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2,(7).
[3]田建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J].河南教育,2010,(1).
[4]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9).
[5]徐振祥.网络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