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4-03-31 12:06张秋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

张秋萍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鼓励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出台,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相较于公办高校,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本身的能力受限,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自信心不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弱。往往更多的是盲目。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得从根源上——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入手。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毕业生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高考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考试毕业生、甚至少数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学院的毕业生。由于其成份复杂,本文主要讨论民办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由于其是一个多样性突出的群体,因此也呈现出了以下明显的特点。

1.政治思想不够成熟

在政治思想上,虽然也能够关心时政要闻,但对深层次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大多数民办学生能与党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断重视和各项有关政策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更是促进了各个高校学生涌现出更多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继而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主动关心时政的意识也不断提高。

2.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在学习生活上,虽然对于求学也有着热忱追求的较强欲望,但多数无法能持之以恒和刻苦专研,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模糊,态度的不端正,因此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角色和处境,应该要为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实力。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较高,如实用性课题、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期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及在实际活动中拓宽知识,在一些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因为真正的兴趣而自我要求努力学习,而只是带着一种“体验一下大学生活”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迟到、早退、旷课等不文明现象在民办高校屡见不新。因此,民办高校如果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畏难逃避情绪,也将对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综合素质失衡

在工作实践上,民办高校学生的特长技能较为突出,甚至有的受过专业训练,思想活跃,喜欢及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技能中都能展示出自己卓越的才华和突出的为人处事及社交的能力。但是,大多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文化底子较差,偏科严重,喜欢接受感性、现实、时尚的信息,对理性和抽象化知识兴趣不大,总体发展失衡;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宠儿,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尽量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使孩子缺少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结构的失衡,致使他们往往无法自我理性分析,高不成低不就,甚至部分学生还抽烟和沉迷于网络,这些现象是很容易被察觉的,这是加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典型性问题。

4.价值取向过于现实

在价值取向上,民办高校学生总体上心态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有美好的人生追求,但也不乏一些学生,功利的现实心理较为突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是张扬个性、追逐名利、实现自我,他们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尚未成熟,在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不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扭曲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5.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在道德水准上,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渴望真诚平等地交流,崇尚完美,鄙视不道德行为,不少学生还能乐于奉献,积极主动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抵御外界干扰能力不够强,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往往“随大众”,在不好事物面前无法正确把捏尺度,无法抵御诱惑,易发生对一些不道德行为偏差的认识,从而让自己误入歧途。

二、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情况,经过细微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

1. 对自己认知不足,易产生自卑与自负的心理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即将毕业面对就业选择时,信心满怀,但真正遇到问题时却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自卑心理。主要是担心自己在校期间成绩一般又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且自己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失衡,在就业时悲观害怕,总担心自己不如别人,担心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面前筹码不够,自我退却。但,也有部分学生与自卑心理相反,他们往往仗着自己在校曾担任学生干部、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就简单的认为自己胜人一等,从而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太过于自信而形成自负心理,容易因自我目标太高而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 对就业的回报率、期望值过高,易产生心理落差

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但此现象在民办高校毕业生中更为凸显。在国内,目前各个民办高校几乎都是高额的学费,许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能有高额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能让自己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社会回报,于是大多数学生总选择大城市或者热门的专业技术,却忽视了对自我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最终部分学生因较大的落差心理而对社会产生报复等心理。

3. 在与他人比较中,易产生盲目从众与攀比的心理

在就业工作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盲目比较各自的工作,盲目从众和攀比,殊不知每个人必须要理性定位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有较好前景的职业才是最好的。在择业过程中,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往往由于盲目从众,担心自己不是公办出身,不好就业,抛之个人主见或者根本没有主见,受周围他人意见的影响,完全没有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放弃自己的专业,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追逐名利,过分重视短期利益,盲目从众,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所选单位与所选的工作。

当然,也有学生选择简单的出路,例如:专心备考研究生、备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等,但准备过程中也出现缺乏审视自己、目标定位不清、自我认知不足、从众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单薄等心理现象,甚至出现急功近利,一步登天的不利心理,忽视努力刻苦、积极上进、踏实勤恳等人为因素,民办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心理教育,让毕业生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各种求职难题或各种测试,顺利走向社会。

三、充分挖掘毕业生内在潜力,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1. 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大学生应从个人素质着手,努力提高自我水平,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开阔视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毕业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悦纳自己和欣赏自己,正确肯定自己,勇于挑战,不畏难不气馁。

2. 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

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乐于学习,充满自信,在面对就业挫折中能主动出击,自我推销,积极展示出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和成熟的魅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自身实力和特点展示出较好的成绩,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展示自己,即使暂时失败了,但也是下一次成功的良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并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

3. 正确自我评价,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社会的个体,脱离了社会,大学生也将不会存在,在每年各高校毕业季,作为即将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的大学生们,我们更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大环境中认真分析发展潮流;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所学专业的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走向;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等。

4. 积极调整职业意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寻求职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理性分析自己和职业意向,摒弃自卑和自负心理,考虑长远利益,切合实际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与自己能力、兴趣匹配,与所学专业领域方向一致、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理想职业。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职业意向评估中不适合时,我们应适时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在就业问题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当遇到一定挫折压力时,向他人倾诉,正确发泄自己的压力,同时在倾诉过程中还能获得较好的意见,使人豁然开朗。求职过程中,与老师、同学或朋友间多沟通交流,既可以互相借鉴求职择业经验,又可以排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

四、总结

民办高校毕业生要勇于面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和就业压力的严峻,增强自身竞争意识和道德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积极向上、踏实诚恳,适度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定出适合的职业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作真正的栋梁之才。大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从学校向社会转型的平台,毕业生要积极从多方面体验社会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就业,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章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卓达学刊,2004,(2).

[2]陈甜.大学生社会角色调适[J].漳州学院学报,2008,(4):23~25.

[3]刘扬,王峥.试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矛盾及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