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统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12年和2013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以从荷兰购买来的极富创意的节目设计,倡导音乐回归理念、正版的来源、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精良的布景设计通过“导师转身”等环节体现出的正能量获得了观众的普遍青睐,收视率也超越当年所有音乐类节目的首播收视率,好声音的话题也牢牢抓住了公众的注意力。它的巨大成功,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版权引进浪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同时也在音乐内容、商业运作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歌曲的演唱方面存在着一些“喊唱”的弊病,针对这种劲歌式喊唱的追求,本文主要从目前通俗演唱的误区入手,结合中外通俗唱法的发展以及“喊唱”的历史渊源,浅析其中不正确的“喊唱”状态及其危害,并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
在演唱过程中,大部分导师的转身瞬间都是与歌手“喊唱”瞬间并存的,例如许多歌手在转身之前演唱的音质和情感处理一般,但是通过一个撕心裂肺的“喊唱”处理瞬间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上高潮,博得导师的欢心。常见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歌曲高潮部分正好在“喊唱”部分,恰如其分的利用高潮段落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二是歌曲演唱还未到高潮,只是为了形成前后对比,将突如其来的情绪全部添加在高音上为获得现场气氛,力求转身。在这些歌手中,有部分是受过声乐指导的,演唱技巧相对成熟,加入了许多歌曲处理。但还有一些是对摇滚音乐演唱方式的模仿,加入了“喊唱”。而在这些“喊唱”的背后也深刻的映射到了目前的许多歌手对于流行歌曲劲歌式“喊唱”追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进而由于节目录制和后期的声音处理,一些歌手在现场舞台上的弊病没有被展现出来,反而会有许多不知情的观众为其鼓掌喝彩,有的还刻意学习这种“喊唱”,并追求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和沙哑的音响效果。
通俗唱法演唱艺术有许多特征,其中“气声”和“喊唱”式演唱最能体现其独特风格。“气声”和“喊唱”也是通俗唱法在声音美学观的集中反映。“气声”式唱法适合于抒情性歌曲的演唱使用,代表性歌手如李谷一、邓丽君等;代表性曲目如《门前情思大碗茶》、《月亮代表我的心》。“喊唱”式唱法适合于劲歌式歌曲演唱使用,代表歌手如崔健、汪峰等;代表曲目如《一无所有》、《飞得更高》等。下面仅从通俗唱法发展和发声角度谈谈“喊唱”。
1.“喊唱”在中外音乐演唱中的体现
“喊唱”从何而来?如何运用?从歌唱的发展来看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它是感情宣泄的需要,是语言音乐化的表达手法。无论是中国民歌演唱还是国外歌曲的表达都能够找到“喊唱”的踪迹:在中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常常采用呼喊声与歌曲的演唱结合的形式歌唱。在汉族歌曲演唱中常见的形式是直接将生活中的号子、叫卖、呼喊、哭泣等声调穿插在歌曲中,这种形式可以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使演唱效果也更加生动。如《川江船夫号子》中加入的“嗨哟”等衬词,增加了歌曲的生活气息,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少数民族歌曲中也常用“喊唱”渲染歌曲的气氛,如新疆歌曲《阿瓦尔古丽》使用喊唱相间;二人台歌曲《打金钱》的起唱处,就是一段富有旋律的喊唱。在这些喊唱的歌曲中,更多的不是“喊”而是“唱”,即源于生活的呼喊声在歌曲中被音乐化,用以直抒胸臆、宣泄情感。在西北风时期的演唱风格正是借鉴民族歌曲的喊唱方法将粗犷豪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流行歌手杭天琪、韦唯等,代表性曲目如《黄土高坡》、《命运不是辘轳》等。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黑人群体,其节奏特点、旋律进行以及歌曲演唱方式与西方古典音乐有所不同。由原始的幽怨风格的布鲁斯发展成节奏布鲁斯以及后期的流行音乐,其演唱中不断融合黑人音乐的元素。由于初期表达的更多是对社会的愤懑与不满,所以其演唱方法更多是喊唱,进而从中低音区的喊唱发展到高音区的喊唱,从本能的呼喊发展到有方法的、科学的喊唱,其结果是演唱的声音更集中、更具爆发力,以至于后来的欧美流行音乐的歌手都有点“喊”的感觉。而中国的一些实力派流行歌手也学习国外的唱法,将“喊唱”技巧运用在中国歌曲演唱上。例如流行歌手赵传、李玟等,代表性曲目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想你的365天 》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中国本土唱法吸取的“喊唱”,还是从欧美通俗唱法学习的“喊唱”,都是情感宣泄的形式,都是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合理的表达情感,是抒情而不是炫技,更不是像《中国好声音》一些学员那样“逢歌必喊”,为了“喊唱”而“喊唱”。
2.常见的“喊唱”方式
常见的“喊唱”方法分为科学的“喊唱”和不科学的“喊唱”,而科学的“喊唱”与不科学的“喊唱”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的“喊唱”是以气息作为歌唱的动力支持,并采用打开喉咙的方式,再加上高位置的共鸣、真假声的结合等科学的歌唱方法,使流行歌曲更具有感染力、爆发力。例如,李娜在演唱《黄土高坡》中借鉴民歌和戏曲的演唱方式将“喊唱”加入其中,将西北歌曲豪放、洒脱的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科学的“喊唱”多不以气息为支持,下巴僵硬、喉头上移、没有高位置的共鸣,只是靠喉部肌肉的撕扯发声,经过高强度的震动之后,很难保持喉头稳定,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声带疲劳、失声。从科学的发声角度来看,这种声音直白、无弹性、刺耳,属于噪音,而且演唱时满脸通红、姿势僵硬,一副歇斯底里的样子;从声乐美学角度看,粗野的嘶吼会破坏音乐本身的美感,只是空洞无味的呐喊,无异与球场上的嘶喊,最多能够使观众的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提升,带来“瞬时的快感”,“快感”之后,留下的是加倍的烦躁和失落。例如《中国好声音》部分学员经过高强度的咆哮之后再去说话很容易破音就足以说明不科学的“喊唱”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1.以正确的呼吸方法为动力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的好坏又来自平日对呼吸肌群的磨练,它要求在发声的全过程中,吸气肌群(特别是横隔膜)永远保持持续紧张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在高难度的作品中,必须有强大的气息作为动力,使小腹绷紧形成的强大气压以支持在真声基础上的“喊唱”。
2.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前提
将人体比喻为一个乐器的话,就要调节各个部位达到最佳发声状态。通俗唱法没有美声和民族唱法要求得那么严谨,但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歌手歌唱技能的提高以及作品完美的诠释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就要养成好的演唱习惯,比如放松下巴舌根、稳定喉头、拉紧声带以及使用真声为主,使用混合声演唱等。
3.以适当的共鸣为必要条件
在通俗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将声音集中加入适当的共鸣,是无法科学演唱难度大的曲目的。比如用纯真声去演唱《死了都要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真声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头腔共鸣,将假声适当的结合真声形成混声更有助于高难度歌曲的演唱,在“喊唱”的练习过程中尽量打开鼻咽腔共鸣管道,以哼鸣为基础将声音焦点集中在眉心处,并有意识的对软腭部分肌肉适当的往上牵引;同时在咬字过程中,在字头咬清楚的瞬间放松下巴,这样才能够结合人体生理结构使用科学的方法打开并扩张共鸣腔体,把字唱在气息上、喊在气息上。
所以在流行歌曲“喊唱”的时候要尽量先唱后喊,先把高音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考虑演唱劲歌式的摇滚风格曲目。
4.力求声区平稳过渡声音统一
由于演唱是相对抽象的,若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关人声划分高、中、低的声区理论以及真假声转换等基础理论也是需要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学习过程中要耐心的克服换声区的困难,逐渐将声区磨平,建议先用哼鸣的方法力求声音集中,在此基础之上带着歌词的口型哼鸣,最后再用歌词加哼鸣的方法逐步实现声音统一、真假声的转换自如。
通过对通俗唱法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外“喊唱”形式的历史渊源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俗唱法的演唱形式、方法是与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地域风土人情紧密联系的,同时通俗唱法所特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正是她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而中国本土的通俗唱法在吸取欧美唱法的基础上,融合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精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喊唱”应该是通俗唱法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演唱方式,融技巧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为一体,有很高的存在价值。这种唱法,对凄凉、悲婉、失落、徬徨等情感的表现有其独到之处,在一些歌曲中偶而出现是允许的,且是必然的。但是特殊的音色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模仿的,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追求合适的音色,科学的、最大限度的延长歌唱的寿命。
参考文献:
[1]刘蓉惠.汉族民歌的演唱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2005,(4).
[2]潘乃宪.感悟声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3]梁小珍.通俗唱法的气声与喊唱[J].艺术探索,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