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幽默在翻译中的缺失与补偿策略

2014-03-31 12:06夏亚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替代法译者补偿

夏亚娟

(湖北理工学院 国际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幽默语言一直是语言宝库中绚丽夺目的瑰宝,是无数文学家常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不仅可以是文章作品生色不少,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也可以作为“润滑剂”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什么叫幽默?《牛津英语词典》指出,幽默是指行为、谈吐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消遣的特点以及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由此看来,幽默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语言表达者之间的心理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我们在翻译语言幽默的时候很难将其原汁原味翻译出来,容易造成幽默在翻译中的缺失。译者常常面临着两难的选择,遇到比较深奥处,为了能够达到翻译的结果,往往不得不舍弃本源,而求助于归化,异域文化将荡然无存,典故背后的历史文化也会缺失, 但是如果粗糙直译,没有任何加注,则会使读者无法产生文化共鸣和审美刺激。那么,如何鉴赏语言中的幽默艺术,并将其有效的翻译出来,是我们语言翻译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一、言语幽默在翻译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是一个有着相同文化底蕴的民族的社会活动的独特反映。

不同的民族所传承的文化思想、文字底蕴是完全不同的。它有着本民族特定的语法结构、习惯用法,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内涵。语言幽默在本质上涵盖了大量民族历史、宗教、社会价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更深层次的文化精髓,而这些包含深层民族思想内容的文字被运用到幽默语言中时,语言翻译的不可译性就出现了。幽默语言的不可译性在生活中仍然存在,例如:“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等等。也就是说,在翻译领域,语言不可能存在完全翻译的现象,即翻译存在不可译性。

2.文化的不可译性

语言作为文化、思维的沉淀,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文化的制约。

文化在本质上具有不可译性,要将富有独特文化积淀的一种内涵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中国人重直觉,英美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例如:在中文和英文表述中,吃面包和吃馒头具有文字的对等性,但是意义却千差万别。又如:按英美人的习惯,“姑母”也好,“舅母”也好,都称aunt,若要区别,不妨冠以名字。若张莉的母亲叫陈伟伟,夏刚的母亲叫刘佳,就称Aunt Chen Weiwei和Aunt Liu Jia,但这不符合中国人重宗族关系的习惯。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文化直接限定了语言翻译的接受程度。

二、言语幽默缺失的补偿策略

幽默言语翻译的实践证明,跨文化意识的交际者,在文化预设缺失的情境下,有必要对预设信息通过翻译补偿策略进行处理,具体策略如下:

1.缺省补偿策略-加注法

在幽默语言翻译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为某种语言群体所特有,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它相匹配的词,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尝试采用加注法。

所谓加注法,是指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语言时,所需的文化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语言的幽默形象和文化蕴含,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汉语成语中的很多典故寓言都蕴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比如“四面楚歌”、“惊弓之鸟”、“毛遂自荐”等,如果直接翻译会使读者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意译法有不能形象的展现原典故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这里,比较适合的就是加注法。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八卦”这一词条, 在直译为the Eight Trigrams 之后,还加上了适当的注解:eight combination of three lines - all solid,all broken,or a combination of solid and broken lines - joined in pairs to form 64 hexagrams,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加上这一注释之后, “八卦”的文化内涵一清二楚,有助于其他语言的读者更透彻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再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段:“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新奇,而且更是可厌”。这段话,我们可以翻译为:“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she’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Xi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这段话中的“东施效颦”这一成语典故,读者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是很难理解它的内在涵义的,在此文中,我们如果采用直译加注法译出,不但简洁清楚的交代了成语来源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助于西方读者更透彻的把握这一历史典故,并进一步了解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2.换位补偿策略-替代法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我们常常会采用替代法。所谓替代法就是使用近义词、同义词或以另一角度的语词来代替以推演法译出的词义,以适应行文的或表意的需要。这种译词法也叫做“易词而译”,是翻译中的一种变通手段。使用替代法最重要的是译者对英语词义的准确而透彻的理解。适当运用替代法,精心选择替代词,可以化除汉语行文上的阻滞,其效果往往是“一词之易,全句生辉”。例如:为调整搭配或呼应而进行“替代”:“The carp originates in Africa and has been transplanted to beds of waters of China’s inland provinces.”译为:那种鲫鱼发源于非洲,现在已在中国内地几省的水乡移植。“发源于”是本义,但多用于指河川、语言及民俗。用于动植物时,可以用替代词“繁殖”。“移植”常用于植物,用于动物时可以用替代词“接种成活”。换位补偿是指采用换位的方式,对句子所欠缺的意义加以补足,在原文不同的位置,再现相同的幽默效果。例如:

A:What flowers does everybody have?

B:Tulips

A:什么花是人人都有的?

B:泪花。

在这段句子的翻译中,译者放弃了tulip的谐音双关,而采用了汉语的双关,同样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从译者角度看来,使用换位补偿策略-替代法的核心是译者对所要翻译的内容要有准确而透彻的理解,适当运用替代法,精心选择替代词,可以化除行文上的阻滞,达到“一词之易,全句生辉”。例如:

A:How do you like Kipling?

B:I don’t know.I have never kipled.

A:你喜欢拿破仑吗?

B: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拿过破轮。

在这个范例中,B利用英语的动词规则和时态变形,把人名当作动词开了一个玩笑。但是,汉语中没有动词和时态的变化,直接翻译就无法达到幽默的目的。因此,我们采用替换法,根据汉语动宾词组的特点,用拿破仑代替kipling,使读者体会到了原文的幽默所在,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3.越位补偿策略-阐释法

阐释法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源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以利于读者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介绍中国特产、景点、历史部分,如果直译,其他语言的读者恐怕很难理解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可以尝试阐释法,对名词加以解释。例如:

“你可以到杨贵妃洗澡的华清池去洗温泉澡。”有的译者直接翻译成为:“You can take a hot spring bath in Huaqing spot,which is the private bath of Yang Guifei.” 仅仅这样翻译的话,恐外国读者很难了解华清池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阐释法在它的后面进行解释:“ the Huaqing hot spring where visitors may bathe in the warm mineral water.This site used to be the private baths for Yang Guifei,favorite concubine of the Tang emperor.”

因此,翻译是译者用语言重现文化,进行跨文化信息传递的一种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由于不熟悉他国文化,如果在翻译中,译者没有添加必要的阐释,读者往往难以领会文字中所包含的巧妙所在。同时,即使译文中已经包含明确的信息,也会由于读者所处的不同文化产生原文语义的流失。例如“钟馗”一词,在汉语中是指为民间驱逐鬼邪的神,但如果在翻译中仅仅翻译成“Zhong Kui”,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将很难理解。 因此,我们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In the folklores,Zhong Kui drive away ghosts and evils for the people.It is quite popular to paste the portrait of Zhong Kui up to doors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三、结语

基于英汉结构的不同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言语幽默中的可译度成为我们翻译实践中不容回避的客观障碍。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只有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准确判断文化预设共享的缺失,利用翻译补偿策略来缩小和化解可译性的限制,才能使译文接近和达到幽默的效果,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A].郭建中主编.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234~255.

[2]周方珠.英汉翻译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82.242~252.

[4]周海明,陆军.近十年来国内幽默言语研究述评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49~151.

[5]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7~39.

[6]杨英明.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汉英翻译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 (1):25~27.

[7]欧阳利峰.如何翻译幽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49~54.

[8]周兴华.功能翻译理论浅析[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1):32~34.

[9]余晓燕.文化预设语用缺省与译语重构[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114~118.

[10]蔡平.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7,(5):114~117.

猜你喜欢
替代法译者补偿
物理方法之等效替代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初识等效替代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例说等效替代法
解读补偿心理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