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

2014-03-31 12:06郭秀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温特现实主义建构主义

郭秀玲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362021)

国际关系的体系理论研究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该体系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科学行为主义的兴起而兴起的,科学行为主义主张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而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系统理论”“层次分析理论”。在随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国际体系成为讨论的重点课题。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有三种体系理论: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 这三种理论都强调国际体系层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体系理论才能称得上国际政治理论。但三种理论的观点不同,因而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分析三种理论关于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国际体系的概念作一了解。

一、国际体系的概念

关于国际体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17世纪末德国法学家普芬道夫(Pufendorf)把“国家体系”定义为“几个联系如此紧密以至构成一个整体,但其成员皆保持自己主权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会对“国际体系”的概念给予不同的理解,正如布尔所说的“我们对于什么是‘体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灵活。莫顿·卡普兰将国际体系视为‘行动体系’。你可以选取任何一个地域,并寻找那个范围内国家间关系的模式,它将构成某种‘体系’”。 尽管目前对于什么是“国际体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总结各个学者的观点,可以有一个比较普遍被接受的观点,即认为“国际体系”是描述国际政治整体状况的一个概念,它强调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所以,国际体系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各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而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际体系包括三个因素:体系、单元、互动。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因素的分析,才产生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在国际体系理论上的分歧。

二、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理论

以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在系统研究的科学范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

首先,在界定结构方面,沃尔兹提出了三个界定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 他所认为的国际体系的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单位即国家的特征是同类的,功能相似的单位;权力分配指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在这三个标准方面,秩序原则是新现实主义研究的起点,因此变化是极其缓慢甚至是不变的,因此,这一标准可以视为一个定量。沃尔兹所设定的国际体系的单位因素即国家,是被其高度简化的国家,剔除了一切与国际体系研究无关的因素,而成为同类的,功能相似的单位,因此,单位也成为一个不变因素。这样,三个标准中就只有权力分配成为唯一的可变因素,即单位在系统中的排列,其中,沃尔兹关注的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分配。至此,沃尔兹明确了其所设定的体系的特征是国际体系结构。

其次是国际体系的单位。这三大理论流派所设定的国际体系的单位都是国家,认为只有以国家为单位的体系理论才能构建国际政治理论。 与基欧汉和温特有所不同的是,沃尔兹所设定的国家是一个抽象和简约的概念。为了建立高度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沃尔兹把国家置于非历史和非社会的网络之中进行界定,从而剔除了不相关的因素,基本上把国家物化为了一个常数性的实体, 也达到了他所主张的“要建立理论,我们必须将现实抽象化,也就是舍弃我们看到和经历过的大部分东西”。 因而,国家也成为“同类的单位”。沃尔兹认为每个国家都一样,是一个自主的政治单位,面临相同的任务,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

三、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理论

与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理论相比,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在关于国际体系特征的认识方面,建构主义把侧重点从物质层面彻底转移到了文化层面上。建构主义所设定的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文化,他把文化定义为“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共同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而国际体系文化意指国际社会中的共有观念和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温特对国际体系的特征的认识已经完全抛弃了沃尔兹所研究的物质层面的特征,虽然温特和沃尔兹都强调了结构,但结构的内容却大相径庭,温特虽然也认为影响国际体系特征的是结构,但这种结构意指观念结构,是社会共有知识,共有观念,共同的理解和期望,是切切实实的文化层面。建构主义不否认物质结构的存在,但认为物质结构只有通过观念结构才能具有意义。因此,温特认为,只有观念结构,才是深层的结构,是可以使物质结构具有意义的社会性结构。 至此,建构主义所设定的国际体系的特征就放到了文化上。

其次是关于国际体系的单位,温特也选定了国家作为他的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认为没有国家就没有国际体系。但不同的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具有了更多的“人性”,具有了身份、意向、动机等特征,特别是具有了意义重大的能动作用。温特所关注的不再是国家的实力大小,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能动性,并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主要取决于体系单位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

建构主义在体系特征和体系单位关系的认识上,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也有本质的区别。温特所设定的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中,温特对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无政府性是国家在互动实践中建构的,反过来,既然无政府性是建构的,那么也就不止霍布斯无政府状态一种,在不同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身份和利益也会不同。

这三种体系文化的构成是由行动者国家之间的角色结构决定的,同时国际体系文化也会反过来约束行动者的身份和角色,所以说两者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

此外,体系文化和行动者之间的互构与体系单位的行为之间又是一种线形的因果关系。体系文化构建国家的身份,从而最终影响国家行为。但是体系文化与国家身份之间的建构却是建构主义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关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体系理论的几点评论

首先,在国际体系的特征方面,三种理论都认为体系的特征是结构,但结构的侧重点却不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强调的主要是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重点在物质层面,这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分的关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以是不全面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所强调的结构主要是指国际制度和规则,虽然认为物质实力分配很重要,但同时强调制度和规则的重要性,这表明新自由制度主义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同时兼顾了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建构主义则把重点放在了观念层面,强调结构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共有知识,即文化,认为物质层面只有通过文化才能发挥作用。虽然建构主义希望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两大理论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建构主义在国际体系特征方面的认识过分的强调了观念的作用,不难发现在现实的国际体系中,物质实力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三种理论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其次,关于体系单位的认识,三种理论都认为国际体系的单位是国家,只有以国家为单位才能形成体系理论,从而忽视除国家之外的其他行为体的影响,诸如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单考虑国家必然使得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此外,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是把国家置于非历史和非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界定,并把国家与国际体系研究的一切不相关的因素都排除掉,从而使得国家成为高度简约的、同类的单位,忽视了国家这个体系单位自身的一些因素如历史性、社会性甚至国家内部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其理论前提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建构主义发现了这两种理论在体系单位认识上的这种局限性,在其理论中突出了国家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国家的社会性特征,但国家的历史性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看来,对国际体系单位的认识,以上两种理论都具有片面性。

由于几种理论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所以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使得国际体系理论呈现出了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正是存在这样的特点,才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以综合性的手段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英]巴里·布赞 理查德·利特尔著.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建构[M].刘德斌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Robert Cox “Social Forces,States and World Order: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bert Cox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5][美]罗伯特·基欧汉.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英]赫德利·布尔.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0]马静.简评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体系的认识[J].学术纵横,2010,(5).

[1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宋伟.结构现实主义是个体主义吗[J].国际政治科学,2005,(3).

猜你喜欢
温特现实主义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鬼在作怪吗
新法律现实主义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不可能”里的可能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