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论耶鲁大学课程设置的经验和启示

2014-03-31 11:30张爱侠
关键词:耶鲁大学人文设置

张爱侠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课程经常被人们当作高等教育的‘黑匣子’ ,这个‘黑匣子’里不仅记录着大学课程的演变史,还折射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和所报的期望。”①作为美国常春藤成员之一的耶鲁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为我们敲响“取起精华,去其糟粕”“适可而止”的警钟。

一 耶鲁大学课程设置的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著名的泰勒“课程原理”,强调具备课程设置方面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相对于学校实现目标的差异,围绕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千差万别。耶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自始至终都强调领袖人才的培养。纵观其发展史,它所培养的“领袖人才”的视野日趋扩大:由最初的培养本地区宣传的牧师到培育为全美国服务的领袖人物,至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服务。文章以耶鲁大学终极培养目标为基点,探索其课程设置有效经验。

1.开设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加强理解教育。

耶鲁大学在课程指南中写到:高素质的人应该对共同生活的人类已经学会和将要学会的知识有所掌握。句中强调“共同生活的人类”和“已经和将要学会的知识”,对致力于全球性领袖人才的培养和全球性大学建设的耶鲁大学来说,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更多的国际性内容和全球化的课程。52门外语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 600 多门涉及国际事务的课程是其安排国际化课程的第一步,如提供国际关系研究、环境工程、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国际普遍关注的学科选择。课程大都体现了一种国际性观点,有利于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问题,激发学生们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国家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形成合作、和平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是成为世界领袖人才或学界精英所必备的关键素质之一。即国际理解教育。②

2.传承传统人文科学学科,形成多元知识结构。

夸美纽斯认为: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的身上,应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实现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用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来形容耶鲁大学大学课程设置之广和深并不为过,尤其是在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中,坚持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即使处于关乎学校存亡的关键时期,仍力挽狂澜地坚持传承优良传统的精华。

耶鲁大学为了保持人文科学的优良传统,达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平衡。一方面学生对课程有选择权,激励其管理自己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强调专业课与通选课并举,即一、二年级强调通选课,确保学生学习不同系的课程,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方法,巩固或开辟新旧领域;三、四年级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在坚实的人文科学根底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显然,耶鲁大学的课程是一张既广又窄的课程表。说它广,是因为它囊括了几乎所有人类已知的课程体系,以供学生们自由修选;说它窄,是因为学生自始至终都要依照自己的学习计划,确保通选与专业的和谐联系。如学生想成为某一学科专门人材,应注意选择通选课时的自由,是理性而非感性的自由。它可能限制学生选择的广度和重视的程度,同时也是一股福利——学生获取知识的连续性。总之,耶鲁大学在安排课程时,注重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制衡点,让专门知识与广阔视野的紧张关系成就人文科学教育的目的精炼成培养掌握显微镜与望远镜的专家,善于从沙粒之中见到宇宙,也使特殊学科与一般学科的紧张关系扩大了我们的眼界和增强了人的概括能力。

3.重视通识课程学习,强化博雅教育。

大学课程设置体系的目的,不是进行仅仅包括几门科目的片面教育,更不是进行包含所有学科浅尝辄止的教育,更不是为完成某一职业的实用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开始一个全面的教育课程。耶鲁大学选课目录每年近2000门的课程,被分成四组,学生按要求进行选课,以保证自己能获得学士学位,如学生要保证在四组中的每一组中修满两门;学生需要在8个学期内完成36门学期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各12门。学校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占据所修课程的2/3,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接触不同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全方位地充实自己。

有这样一句话说,学生来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在学校完成他们的教育,而是要打下全面的学习科学原理的基础,为实用学科作好准备。在耶鲁,本科课程目标是传授各类综合的知识,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课程的规定,才能选择自己的专业。尤其文科的学生最初可以自由选择,最后才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本科教育。有人会质疑:为了让学生完成本科教育,他的专业教育有可能会有所推迟。但你想,这种牺牲难道不值得吗?它换来的是一个片面教育与全面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别。如耶鲁很多毕业的学生都是全面发展的人,像很多历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进入了一些金融投资公司工作。学校不能为青年人准备好美好的未来,只能通过让学生们在学校期间有机会夯实各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表7列示了供给侧改革下技术人员聘任的回归结果。其中Inovation-Policy系数在混合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为正的0.040,且分别通过了1%和5%水平检验。这表明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阶段并没有采用过于保守稳健的创新策略,理解并正确认知了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与地位,开始大量聘用储备技术人员,为下一阶段的创新研发作铺垫。该结果很好地修正了利用R&D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作为衡量指标的局限性,证实了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对民营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4.提供特别课程学习,宣扬自主创新精神。

在耶鲁大学的课程表中出现了“独特和额外”的课程,“独特”在于课程体系中有学生们自发合作逐渐形成的创新课程,如经过审核同意后,可以成为耶鲁正式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每年约有40门,如“住宿学院研讨班”等;“额外”体现在限选课上,限人数也限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领域的进入门径,网罗对某一领域纯粹感兴趣的特长生。如“新生研讨班”“三年级出国留学”“亨利·路斯课程”等。不管是独特课程还是额外课程,都让我们看到耶鲁大学在安排课程的用心良苦。其一,获取课程过程的人性化。学生们自发组织课程和集体体验或鉴证结果,从始到终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最终受益是大家。“大学是学生们的”在这得到最好的诠释。其二,课程专门化的彰显。大学安排的特别课程中,一大部分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才偏执倾向,尤其重要的是课程的限额,使对资格的竞争尤为激烈。另外,学校依据经验和传统,为学生提供一些传承性的课程。

二 耶鲁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启示

1.安排合理的课程数量和范围。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一次采访说:中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有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多学科的广度。即我国高校安排的课程数量和广度有待提升。要培养精英人士或领域带头人,没有广袤式的见识和全面、独特的思想,那是天方夜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一些高校为了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在学校课程上呈现出膨胀状态:一方面,学校设置的课程越加越多,越来越广,课程开始向求大求全进军,是一种好现象。但是,“度”和“制衡点”的缺失,导致另一种现象的出现: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课程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显,致使产生将“课程当作知识”的误解,学生犹如容器,随着注入的多少而变化。另一方面,一些课程沦为纸张上的摆设,造成教育资源上的浪费,在学生中产生恶性的影响。耶鲁大学各方面发展成熟,她有资格和魄力安排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而我国的高校正处于青涩时期,如果强行或盲目地模仿,“只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③

2.充分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耶鲁坚持不懈地实施古典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度优雅的举止、浓厚的人文知识素养,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在耶鲁大学的重要地位。反观我国,随着对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视,课程计划中增设人文课程和将人文教育思想的具体化的呼声日益强烈。高校开始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但实践中存在一个致命的不合理现象:人文课程范围窄、课时少。一般情况下,高校人文课程占总学分10%,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除此之外的其他限选课和选修课的数量小,占总学分的比例少。如传统文化的课程在发展中“渐行渐远”、以思想政治课代替人文课程观念下人文课程的“极度瘦身”、人文课程的盲目开设等。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说的那样: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④“文化黑暗”“社会灭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人文知识也必不可少。因而,要求学生涉及每个领域是必然的,而我国对人文课程持有的态度,只会带来学生接受同样的课程,产出标准化产品。这是教育中的败笔。

针对当前实际,作者认为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国部分院校中,传统文化的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是开设一个学期的公共课程,也只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皮毛略略疏通,这种非重点课程设置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不乏经典,如一些经典句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经典著作也比比皆是,如开设经典诵读,精选《三字经》、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典著作。高校应普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还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中国书法、中国棋艺、古典戏曲、古典建筑、篆刻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丰富学生思想,陶冶情操。

3.重视国际理解课程的开设。

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以促进合作与和平的终身教育。在耶鲁大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四类:国际问题专业课、外语课程、专门的理解教育课程和全息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始终贯彻以真实性、文化的观点、普遍的伦理原则、理解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标准,⑤以提高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的竞争力和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这方面的课程开设理念也是当前我国高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我国一些“领头羊”高校已经意识并开始在这方面行动,如增加外语语种,关注国际前沿问题、开展与外境交流的项目研究、引进国际大师中国校园行等,但还做得不够,我们要齐心合力,使我国的大学教育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②张忠玲.美国大学特色课程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OL].http://wenku.baidu.com/view/c2c44dbb960590c69ec

376f5.html.

③[法]卢梭.爱弥儿(上册)[M].李平沤,译.上海:商务印书,1978:5.

④李菊梅.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3.

⑤郑彩华.教科文组织视域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08).

[1]张金辉.耶鲁大学成就一流学府的经验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2.

[2]刘宝岐.耶鲁大学本科生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

[3]吴莉娜.耶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1(5).

[4]杨福家.1828耶鲁报告精读[J].科学中国人, 2011(16).

[5]陈宏薇.耶鲁大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6]马晓春.大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置摭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耶鲁大学人文设置
耶鲁大学完成“起死回生”初步实验 猪死亡后器官被“复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亚历山大诉耶鲁大学:美国依据第九条提起的校园性骚扰第一案
Love and politics in The Tempest
耶鲁大学的52岁新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