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婷
(军事经济学院 外语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35)
*收稿日期:2013-09-02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类课程,更是扩宽学生知识,让他们了解世界文化,获取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把学习英语简化成背单词,做阅读,写作文这种为应试而学的工具性知识的训练,则完全背离了英语课程设置的初衷,也背离了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因此,合理利用教材及其他补充材料,发挥英语教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英语课堂教育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中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外语教育不可能将语言形式与内容割裂,不可能把外语单纯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传授,而应该通过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心灵”。(刘可红等,2005)
教育能配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但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如此。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完善。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和实践课题之一就是教育的“人性化”与“人本化”观念(何昭红等,2006),即在保证教育内容高度学术化、教学手段技术的前提下,突出强调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其思维模式的构建及能力技能的培养。让大学教育不仅拥有认知的目标,也有情感的目标,即注重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致力于人格的全面发展。
2005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行为习惯,良好道质量,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现阶段大学生的德育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陆续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公共政治课,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系统而完备的,而我们还需要占用宝贵的英语教学时间结合德育教育吗?
学院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肩负着渗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重任。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姚本先 2010),需要教师通过学科渗透展开学校心里健康教育,让其目标在潜移默化的效果中实现,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德育教导课程相结合,必能更好的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而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完成德育渗透需要课堂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彼此渗透,教师既要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课堂内容为载体和手段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又要把握程度,不能偏离主线,把英语课上成了政治课,心理辅导课,也不能只注重实用知识的输入,忽视了心灵辅导的内容,这需要教师把握方法,自然而然的把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
德者,德行也,《周礼》有言“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教师道德人格,是指“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和品质,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理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倾向。”(詹万生等,2008)中华名族自古尊师重道,而重师德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如果不能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又如何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英国道德学家麦克费尔也认为,学生通过观察某些关键人士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其他人,就会学到很多道德准则。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产生好感,不自觉的产生敬佩和模仿的心态,而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的东西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正因为教师的道德人格、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把握好自身的教师定位才能更好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舒志定(2006)教师角色的总体框架提到教师是开拓与整合教育资源的合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研究者,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与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者。想要在英语课堂中融合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熟练运用整合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并主动、有创造性的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教材规定的内容,而是应该及时结合社会上的新内容,而这在英语这门人文社科类学科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其次,与传统教育相比,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理性的视野与能力反思教育观念,变革教育实践”,不仅要在学习中研究教育问题,更要在实际运用中寻求变革,运用多种教育方式与途径提升学科魅力,使之更贴近学生心理,更易为学生所接收;最后教师应是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者,结合德育教育的要求,不难理解个性化并不仅仅是因材施教,而是尽可能教育每位学生都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把教育回归到生活上,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师生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交流,还需要情感的交流。改变学生对德育教育以说理为主的刻板印象,针对时事,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潜移默化的效果,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德育于英语教学的实施与开展,离不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途径,这里简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应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已,更应该把德育教育摆到很高的位置,聚焦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科的文化品位和格调,让德育教育的融入科学化与正规化。一方面,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依托,避免教学过程中产生学生与课程的矛盾,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着力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又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体需求,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兴趣、需求、信念等情感。简而言之,英语教学中应渗透德育的教学目标,重视认知和情感,开发学生潜能,更要完善学生人格。
(二)教学内容的渗透
英语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到英语教学的一切,包括教学时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指导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地把合适的德育结合教材内容融合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美德。而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需要我们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涉及到德育教育的部分和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点。举例来说,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次第五单元The Battle against AIDS与艾滋病抗争一文讲述了针对美国艾滋病的严峻形势,许多民间组织自发地采取多种措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在找到艾滋病治愈方法之前,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蔓延。不少教师认为艾滋病离高校学生很遥远,课文涉及的话题比较敏感,不愿意展开讲。其实这篇文章极具话题性,较易进行德育渗透。我们不应谈“艾”色变,而是应该抓好这一良好契机,直面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艾滋知识的普及和爱的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伦理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艾滋病面临的严峻形势,课前查资料了解艾滋病传播方式及防艾误区等,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运用文中写作技巧就中国抗击艾滋病情况写一篇文章。
(三)德育渗透教学实施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施时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实施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时,教师应时刻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间形成的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给学生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积极配合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项活动当中来,这样德育渗透的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可红,吴华. 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5,(4):101~103.
[2]何昭红,覃平超. 心里健康与成功人生[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姚本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詹万生等. 和谐德育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舒志定. 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