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与越南抗法革命早期活动的关系探析

2014-03-31 03:19:23赖兆年梁琳林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龙州抗法胡志明

赖兆年,梁琳林

(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近龙州》:“远隔龙州三十里,已闻枪声与炮声。越南人民真英勇,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这首诗是1950年3月越南国父胡志明与中国高层商讨援越抗法后,回国途经龙州时所做。诗题“近龙州”与结尾“必胜”“必成”首尾呼应,是否可以大胆推测,那时的胡志明认为靠近了龙州就意味着抗法革命在中越两国人民联合御敌后是必然取得胜利的,显示了胡志明抗法的信心与决心,也道出了龙州与越南抗法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境内的边境小县龙州与接壤的越南高平北坡一起被誉为越南的革命圣地。龙州是越南早期革命者开展海外革命的基地,至今仍保存着约10处与越南革命有着密切联系的红色遗址,如龙州县南街99号的“越南革命者在龙州的秘密机关旧址”即今胡志明展馆,已于2006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州的这些遗迹见证了一段中越老一辈革命家们并肩御敌的艰苦岁月,也承载着一份历久弥坚的传统革命情谊。该革命情谊不仅是老一辈革命家间个人密切关系的延续,而今业已上升为两个国家、人民间的友好传统。革命情谊与国家利益两者并不矛盾,充分挖掘这份传统革命情谊,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一 历史上龙州与越南两地边民的商贸往来

龙州古属于百越之地,秦时属象郡辖地,唐朝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建羁縻龙州,①至今已逾1300多年。宋朝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了短暂的丁朝,标志着越南开始建立自主的封建王朝。龙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水陆相通,山水相连,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发达的水运,自古便是中国通向越南甚至整个东南亚的窗口。宋元明清四朝,中越都有过短暂的战事,但睦邻友好,保持着朝贡——赐赏的宗番关系占据了绝大多数,故两地贸易往来不断,边民往来频繁。在宋朝,龙州人就参与了永平寨博易场(今称为边贸互市点,属宁明县)的贸易活动,越南人以茗香、犀象等换取中国的绫罗、布匹。清时,龙州厅在边界线上设有有二关一峒(哨口)十二隘二卡,水口、平而两关即成为了中越边贸陆路通道的主要关口,可以到达越南高平镇的牧马进行交易。1743年,广州将军策楞在奏折上写到“益南宁、太平、镇安三府,皆与夷境接壤……计三关一百隘口,内惟平而、水口两关许民出入……后因内地商民出口贸易,俱由隘口出入。而若后辈在外又多有番妇,或久恋不归,或往来无间,夷境已同内地,久无中外之防。现在虽将隘口封禁,但三关百隘之外,皆有小径可通”。②可知,当时商民不仅从事贸易,还与越南人进行婚配,边防漏洞的情形已引起清廷担忧。而“内地无籍之徒,带货私越隘口到彼处贸易,牟利甚多,潜越厂地开采,互相招引,往往与夷人争衅……”③边贸走私及边事不安的局面加速了清朝出台限制外贸的措施,随后清廷对水口、平而两关的边贸采取了限时通商政策,“至平而、水口两关,通太原、牧马等地,宜设立铁链横江拦截,逢五、十月开一面以通商。”④此状况延续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水口、平而两关奉准开关通市,商民请领腰牌即可驾舟出关互市贸易。两年后,越方也在谅山花山市设立贸易点,方便从平而关往越交易的中国人。1889年,根据《中法和约》龙州被辟为广西第一个通商口岸,进口货物关税要比沿海的少十分之四。平而河、水口河发源于越南北部,在龙州南部相汇成左江,后向东流去,光绪至民国期间这条水路成为通往越南的要道,民间商船、法国舰艇和货轮都往来于此。中越民间贸易自古不断,龙州开埠后成为了西南商品流通的门户,法、英、美等国货物通过这条水路从越南到龙州后转往内地或转销香港,一时间商贾云集,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航道截流筑坝,流量锐减,陆路交通网逐步兴起,水运才走向了衰落。

二 越南革命者在龙州开展抗法革命活动的优势

1.跨境民族的友好认同。

龙州有5个乡镇与越南高平、谅山两省的5个县接壤,边境线长达184公里,大青山脉是中越边境的天然屏障。壮、岱、侬族虽族称不同,但实为百越一支分化发展而成,⑤历史上都称为獠人,因宋朝后中越边界逐步形成,被边界隔开而居的獠人,受当地主体民族的影响,在中国这侧受汉族影响的为壮族,在越南受京族影响的为岱、侬族。按《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所载,“侬是客户,土是居人”,即在1802年阮朝完成统一前,已定居的为土人(岱族),后迁入的为侬族。后因战争、天灾从中国迁入越南的壮族也不少,其族称多以家乡籍贯命名,如从龙州迁入的为昭侬。龙州95%的人口是壮族,边境上共有12个少数民族。壮族与越南高平、谅山一侧聚集的侬族、岱族有着亲缘关系,跨境往来频繁,民族语言、风俗习惯较为相近。每逢圩日,中越边境的壮、岱、侬族边民都会过边界去对方的圩场买卖,交换物品,他们都可以用本民族的语言跟对方交谈,服饰也无差别,分不出我你他。近代两地边民通婚也不在少数,形成了跨国的血亲、姻亲关系,兄弟、姐妹跨国而居的局面。现在的中越陆地边界是在19世纪末《中法和约》的基础划定的,两地边民逢丧葬婚嫁都相互走动探访,维持着民族认同与互动,“一家亲”更胜于“国家有别”。越南革命者选址龙州作为海外根据地的原因之一就是中越边界跨境民族间早已建立了亲密的友好关系。胡志明作为在龙州活动的越南革命者们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生于儒学世家,汉学功底深厚,具有很高的外语天赋,能说汉粤语,会写汉诗,谙熟中国文化及民族心理。 1941年在靖西活动期间,胡志明与当地群众效仿民间传统 “桃园结义·歃血为盟”。靖西边民张廷维被尊为大哥,胡志明为二哥,靖西边民林碧峰为三哥。两国同胞在一起,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2.苏元春的戍边开疆建设。

清前期中越边界广西段“虽分疆界,未设边防”,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为应对“强邻逼境,则我不能不筹固国之方”,1885年命广西提督苏元春兼任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开始了18年的抗法戍边及开疆建设活动,主要包括建炮台、修军路、移民兴边。他的第一步就是把提督署由柳州迁到龙州,防军常驻20营,额定兵员11000,其中6营驻扎镇南关以西的龙州、归顺州(今靖西一带)。到任后苏元春不惜变卖在贵州的田产,四处集资分两批沿边修建炮台,历时15年才完成。龙州县内筑有大炮台8座,中炮台21座。其中的将山炮台左扼镇南关,右护水口关。山峰上建有大小炮台15座,各峰炮台间筑以石城二道相连,又建有兵房、药库、操练场,是龙州境内最大的一座炮台,又称“小连城”。出于战事辎重运输的需要,苏元春构筑了4条以龙州为中心长达千余里的军事运输线:东线,龙州——爱店(今属宁明县)——那梨(今属宁明县);西线,龙州——归顺州——镇边线(今那坡县);南线,龙州——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北线,龙州——太平府(今属崇左县)——南宁。这个便利的交通网使得原本孤立分隔的各炮台、关隘相连成串,其中南线全长55公里的龙南公路是广西最早通汽车的公路。近代的龙州还是个移民杂居之地,他们或随军戍边而来,或经商落户,苏元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军民联防的策略,特意招募一批工匠,开办了龙州军火制造局、火药局、军装局以发展重工业,注重把驻扎营地周围开辟成街圩以繁荣边境经济。到抗战前龙州这个边防、交通重镇一度被誉为“边塞不夜城”。

3.当地群众较早接受了革命洗礼。

19世纪末,旧势力代表苏元春、陆荣廷都在龙州分别进行了近20年的抗法革命,当地群众已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20世纪后当地群众又受到新生红色革命的影响。1926年在陈霁、易挽澜两名中共党员的指导下,龙州掀起了农民运动,成立了农民协会,年底就拥有了422名成员,入会誓词其中有“改造世界问题,抑强扶弱到底,援助群众解放,唯一无产阶级”。1930年邓小平等共产党人掀起了龙州起义并创建了红八军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左江革命根据地,与右江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成为了西南边疆上红色革命的播种机。龙州当地群众受到了革命洗礼,政治觉悟和国际主义精神较高,因此当越南革命者来龙州后,当地群众不畏艰险,把越南革命者的抗法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4.相同的磨难境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三次法越战争后,1885年越南最终沦为法国殖民地,潘佩珠、潘周桢及其他进步人士进行了“东游运动”,组建了越南光复会, 但各种探索都未能改变越南被殖民的命运。越南人民前后进行了80余年的抗法民族解放斗争,二战期间又进行了反日法西斯革命。1840年开始中国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也在寻找着国家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道路。两国都受帝国主义压迫,民族灾难沉重,1917年后,中越革命者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此后便以之为思想武器组织工农运动抵御外敌。共同的信仰,相似的国内、国际境遇使得中越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龙州作为中越边境的前哨,边民冒着生命危险,不图回报地帮助越南革命者开展革命活动。

三 越共领导人在龙州开展的革命活动

1.胡志明来龙州前的革命之路。

在分析了潘佩珠、潘周桢等前辈的救国策略后,胡志明毅然走上了外出寻求救国之路。1912年22岁的胡志明以一名船员的身份登上了法国邮轮,此后他足迹遍布了东欧、北非,目睹了当地民众饱受殖民者的罪恶统治,使他坚信了唯有推翻殖民统治才能彻底获得民主、自由。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的工人阶级运动,胡志明也深受启发,于1920从一名法国的社会党员转变成为了一名法共首批党员。从这时候起胡志明便开始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的理论开展革命活动。辗转在巴黎、莫斯科,胡志明多以中国革命事件为题材写文一针见血地抨击法帝国主义的野心,这些文章为中国革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舆论同情,也给越南国内革命指出了道路,启发了越南的进步青年。1924年底,他来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在那里他以鲍罗廷翻译的身份创立了越南青年同志革命会并创办了3期政治特别培训班,同时也在关注着越南国内革命形势发展状况。1926年越南一批革命青年,其中包括越南印度支那共产党书记黄文树、总秘书长黎鸿风等,为避开法国殖民者的卡哨,秘密翻山越岭经龙州乔装前往广州参加胡志明举办的政治特别培训班。从这时起到1944年越南八月革命前夕,越南革命者在龙州开展了近18年的革命活动。革命遗址主要包括县城南街99号(今胡志明展馆)、八宝街81号(农人宝家)、下冻乡那造屯农其振家、下冻乡那城屯潘全珍家等10处。

2.越南革命活动紧紧依靠有觉悟的农民。

为安全起见,越南革命者的秘密联络点大多就设在当地农民家中。可以说这些联络点是越南革命者往来中越间的驿站,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安全掩护。除上已列出外,另有彬桥乡欧阳必朝家、水口圩李合昌家、下冻乡黄炳芝家、下冻乡周志鸿家。农人宝参与了1907年反清的镇南关起义,与同盟会的革命者有过接触,其妻农二嫂(农李氏)则是越南高平省东溪县人;农其振则是农人宝的故交,在龙州起义后,他当上了农民赤卫军队长,随后做了乡长,经他介绍,黄文树逐步在龙州各村屯建立起了农民关系网。据记载,龙州当地人曾在紧要关头帮助胡志明脱险。1941年4月,潘全珍发现国民党进村搜捕可疑的越南革命者,便急中生智用草帽盖在胡志明头上,说“晏了(粤语),牛饿得大叫,还不去放牛”,胡志明牵起牛绳,不慌不忙地在国民党眼皮底下走出了村庄。1942年6月,国民党军警又一次进入下冻乡那造屯进行搜查,此时的胡志明已藏身于农其振家后的山洞,农其振为彻底打消反动派的疑虑,佯装四处带路搜查,同时示意儿子农子繁秘密通知胡志明转移。

3.越南革命者充分运用与中共领导人的良好关系。

在巴黎,1922年法共党员胡志明就与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接触,他最早认识了肖三,出于中国革命的需要,他主动把肖三、赵世炎、陈延年、陈侨年、王若飞等五位同志介绍加入法共。胡志明还结识了周恩来,由此开始了他们近半个世纪的友谊。1925年,在广州举办越南青年政治培训班时,胡志明就请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及陈乔年前来给学员讲课。1942年8月,胡志明从北坡经靖西去重庆,以国际反侵略同盟越南分会代表身份欲与蒋介石商讨抗日事宜,不料路过德保县足荣圩时,国民党乡警以证件过期为由进行扣押,越方多次同国民党当局交涉未果,最后周恩来亲自出面请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解围,冯玉祥会同桂系首领李宗仁游说蒋介石释放胡志明,在他三人的干预下,一年辗转了“广西十三个县,住了十八个监房”的胡志明才被放出。1950年中国做出援越抗法的决策与中越领导人间的革命情谊是分不开的。

越南革命者在龙州的活动是卓有成效的,他们打通了以龙州为中心,通往高平、凉山、靖西的交通线。散落着的秘密联络点为革命者往来提供了很多便利。龙州作为越南早期革命活动的大后方,还得到了中共、国民党(如1940年承认越南独立同盟会的合法地位)的帮助。这有效地规避了国内白色恐怖,降低了开展革命活动的难度。1941年越南救国军成立后,数次受敌包围,都曾转到龙州隐蔽,这为越南革命保存了实力 。特别是在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后,龙州实际上成为了越共指挥机关驻地,直到1941年,胡志明、冯志坚等人才回到高平北坡建立指挥机关。1945年越南爆发了八月革命,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越南也多次派军协助中方打击国民党反动派。1949年,越南派出武装力量卫国团高平中团配合我左江支队攻打国民党水口对汛分署,全歼水口汛警连。中国建国后无私援越抗法、抗美所体现的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更为后人赞颂,中越两国老一辈革命家长期相互支援革命,结成了两国深厚的革命情谊。

综上所述,龙州是越南革命者进行抗法革命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越南革命者依靠龙州的地理优势、群众基础,在龙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早期革命活动,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也奠定了中越两国间深厚的友谊。新中国建国后,在此基础上中越两国发展了“同志加兄弟”关系。

四 中越革命情谊在新时期的发展

“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用胡志明的这句汉文诗描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越关系是恰到好处的。1950年至1975年的25年期间,中国在援越抗法、抗美中所提供的无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仅抗美时期的经济援助总额达200多亿,其中无偿援助为188.4亿多美元,贷款为13.523亿美元。坦克、枪支、弹药等军需物资更是难以罗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广大的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1979年后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国经历了10余年的非正常时期,中越关系达到了冰点。直至1991年“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双方一致认为要坚持“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四好精神,走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中越革命情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适时盛开出了当下的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花。

邻居可选择,邻国不可迁。在新时期中越关系的发展中,两国老一辈革命家们开创的传统革命情谊源远流长,中越间的交流合作归根结底是服务各国的根本利益。中越这两个文化背景相似、领土接壤、往来密切、国情相近的友好邻国,广泛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2013年10月发表的《新时期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明确了在陆上、金融、海上合作三头并进。1991年,两国贸易额仅为3223万美元,2012年达到411亿美元,2013年10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中越工商界午餐会上提出,力争2017年贸易额达1000亿美元。中国已多次成为越南旅游的最大客源国。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了越南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

越南有句话叫“天堂太远,中国很近”,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更多的机遇,双方要视对方的发展为自身发展的机遇;中越关系的发展也并不是建立在损害第三国的基础之上。龙州作为越南开展抗法革命的海外根据地,承载了一段革命情谊,正是因为这份情谊使得中国成为越南抗法时期唯一提供援助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这情谊经历了援越抗美、援助越北方恢复经济建设到当下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份情谊不会因为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逝去而减弱,反而因两国广泛的共同利益变得历久弥坚,正如胡志明主席的题词一样“越中友谊,万古长青”。中越两国青年有责任把这精神资源世代薪火相传,并切实转化为造福两国人民的物质财富。

注释

①羁縻:唐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笼络方式,即对其首领封王,又维持朝贡、和亲、互市的政策,后称土司制度。

②《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广州将军策楞奏折》,台北1960年版。

③《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等奏移会》,台北1960年版。

④《清史稿》卷五二七,《越南》,中华书局标点本。

⑤壮族原称僮族,1965年周总理倡议改称至今。岱族在越南原称为土族,1957年时任越南副总理潘继燧在第六届国会上作了《关于民族工作的政府补充报告》,提到“新成立的越北自治区拥有80万人口,人口最多的为岱族,其次为侬族。”土改岱,后沿用至今。

[1]龙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州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黄峥.胡志明与中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4]梁旭辉.个性龙州[M].桂林:丽江出版社,2013.

[5]陈宏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越的亲密关系及原因探析 [J].改革与开放,2013,27(16):20-23.

[6]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M].南宁:民族出版社,2007:132 .

[7]黄铮.越南八月革命前胡志明在广西的革命活动[J].学术论坛,1985(10).

猜你喜欢
龙州抗法胡志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新国家(四)
连环画报(2016年5期)2016-06-27 03:53:30
新国家(五)
连环画报(2016年6期)2016-06-16 06:09:32
琵琶记
连环画报(2016年5期)2016-06-16 05:37:18
CHINESE LABOUR CORPS
汉语世界(2014年1期)2014-03-01 03:18:34
一段鲜为人知的援越抗法历史
军事历史(1994年6期)1994-08-15 08:56:38
援越抗法名将——刘永福
军事历史(1991年1期)1991-08-20 06:44:32
百色和龙州起义的策略思想
军事历史(1991年1期)1991-08-20 06: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