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4-03-30 19:27
关键词:记忆建设文化

王 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00)

一、文化与城市的内在联系

城市是根,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文化是脉,是城市的内核与灵魂,倾诉着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如果说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其根本的差异在于文化的不同,尤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准确的文化定位更是塑造城市“名片”的首要任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城市的文化塑造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保护好优秀的城市文化和遗产,才能从中得到启示,促进城市发展。

二、城市的文化“失语”

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存在于每一片城市空间中,哪怕是一寸肌理、一方土地、一栋建筑,甚至一条街道。就像哲学家R.W.爱默生所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冯骥才先生也提出:“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由此可见,城市失去了记忆就缺失了文化与灵魂,更缺失了发展的情感;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记忆,就预示着丧失了诉说过去、预言未来的话语权。

纵观我国的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物质建设着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这些大规模的建设活动早已远远超过千百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性损坏,严重威胁着城市传统的肌理、形态和市井生活,致使城市的文化产生了“失语”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文脉的中断

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造成历史街区的消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如福州市对三坊七巷的破坏性建设,将原有的坊、巷拆掉后又建了高层建筑,但由于缺少资金,只盖了八层,变成了不论不类的街区,充满福州历史风貌的三坊七巷从此在地球上消失[1]。

(二)良好尺度的丧失

当代中国城市在建筑风格、城市形象方面倾向于西方风格,忽视了城市传统的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草坪、大广场、大马路、大尺度新区等,缺乏人情味。

(三)“拿来主义”

城市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的塑造。如山东台儿庄古城,就盲目集合了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缺乏地域个性和历史的记忆感。

三、城市的文化呼吁

针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一座城,通过古代遗迹、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等文化要素编织而出的活动图景,被赋予着特有的城市品格与气质,折射出城市居民的价值共识、生活态度和审美水准。“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是曾为十朝故都的南京,还有桂林的山水、苏州的园林、敦煌的石窟,可以说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形象。所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同时,文化作为传承城市中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极具城市特征的价值概念。眼下将发展文化城市提上日程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共同目标,而这些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动作,都源于“文化的呼吁”。

四、城市的文化建设

随着“文化呼吁”的声浪越来越高,展望当前的中国城市的文化建设,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保护;二是创新。只有做到两者的相互和谐才能真正展现出城市的内涵与深度。

第一,城市的文化建设首先是保护。保护的对象是对城市有记忆的旧城核心、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包裹塑造城市精神的市井生活方式、民俗活动和传统节庆。我国的丽江,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受到现代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其在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旅游形象逐渐符号化,严重威胁并限制着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于是眼下丽江的城市建设亟需从文化的保护入手,以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等方面为切入点,完整保留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对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同时依托乡村,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深刻挖掘古城蕴含的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重视对东巴文献古籍(世界记忆遗产)、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东巴文化的保真性管理,从而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性活力[2]。第二,城市文化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继承和包容还不够,还要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顺应城市的文脉进行发展革新,赋予传统以生命,这就涉及到文化的创新。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根本原因在于它有巨大的创新能力。文化发展的实质也在于文化创新,自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以来,城市的文化创新已逐步进入产业化。西安,带着十三朝古都的积淀,通过“唐文化艺术节”和“三唐工程”(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及大雁塔北广场)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建设打造成了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唐文化艺术节”通过集中举办“唐文化艺术展”、“唐文化知识讲座”、“仿唐乐舞”表演和群众性的“大型诗歌比赛”或“吟诵唐诗比赛”等活动把闲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成为整合和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形式,以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吸引着大批游客,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文明和不断发展的新西安形象。

同时,在研究和建设城市文化之时,还应考虑到全局的统筹发展,坚持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将城市功能、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还应该培育市民的文化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增加市民对文化建设的关切度。

五、结语

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动力,决定着城市的兴衰与存亡。正确认识文化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城市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1]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0(2).

[2]于萌.丽江古城旅游文化的开发及保护问题探析[Z].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1.

猜你喜欢
记忆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