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2014-03-30 15:47:30徐金月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学校

●徐金月

论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徐金月

职业生涯教育是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导致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支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完整。加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供制度与组织保障,学校构建低重心、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对策

高中教育处于初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在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专业选择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意识、增强学生职业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成为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教育是以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为基础,以对社会的专业发展前景透视为依托,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旨在增强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志向。

(一)职业生涯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应有之义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激增,职业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率先在中学进行职业指导。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规定“在公立学校中设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革成为兼具升学和就业职能的综合中学。”[1]这一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在此影响下,美国职业教育逐渐体系化、系统化、规模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推行了旨在增强受教育者职业选择能力的教育行动计划,史称“生计教育”,“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2]。“生计教育”为解决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率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台了新的旨在将学校学习与就业密切结合的《学校——就业法案》。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最早始于民国时期。陆费逵最早提出中国要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3],这可以看作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初始。随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山鼻祖黄炎培于1917年组织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促进社,旨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当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职业教育思潮。建国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职业教育在一定时期内被忽视,直到1994年9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普通中学实施职业指导,并对其作出了细致而系统的规定。教育部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不仅如此,在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就普通高中而言,加强职业教育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高中阶段还是学生未来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的起始,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出路是高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走通过高考继续深造的路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普通高中既要为直接就业的学生谋出路又要为升学的学生做打算,了解社会职业的前景与专业的发展状况极为重要。这一方面需要系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对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大学专业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略知一二。同时,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职业、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专业选择建议。其次,在我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往往在大学中进行,从各大学纷纷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就可以看出,而这些机构的职能更多地表现在毕业生档案转接、发布就业信息等为毕业生服务方面,是学校行政部门,并未真正发挥职业指导、生涯教育方面的功用。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开设职业规划选修课,一般来说,这些课程往往由兼职教师来担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学生选择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拿到选修课程学分而非通过课程学习职业规划的知识,因此,职业规划选修课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其实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比如学校选择问题、专业选择问题,等等。在大学里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为时已晚。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是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给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了诸多不良的、消极的影响。第一,文理分科的功利性。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取消文理分科,直面文理分科带来的问题,并且在《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从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虽然如此,但是全国仍然有不少省份仍在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学生在文理分科时考虑更多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更多的学生选择理科而选择文科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则是最强有力的证据。第二,大学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对于高考志愿选择,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要么听从父母的建议,要么选择当时时髦的专业,事实证明,曾经风靡一时的金融、经济、市场营销、计算机、英语等专业没过几年就在走下坡路了。一项针对高三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调查显示,“对高考志愿中所填报的专业了解程度”方面,回答“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4%;回答“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1.4%;回答“了解一小部分”的比例为55.9%;回答“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9.3%[4]。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职业技术学校回炉也说明这一点。第三,职业选择的随意性。这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身上体现明显。由于在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欠缺,学生可能并未意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学校与教师也没有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所长等,学生在毕业后职业选择方面困惑重重,职业的选择更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随意性明显。

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期。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并没有展现出来,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淡薄。对于学校而言,什么是职业生涯教育、为什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怎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认识模糊不清。对于教师而言,由于肩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更无暇考虑职业生涯教育问题。从学校到教师并未意识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意识淡薄。第二,缺乏课程支撑。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相关课程支持,在目前的高中课程体系安排下,课程开设以高考为指挥棒,凡是高考考的课目开足,凡是高考不考的尽量少开甚至不开,并没有职业生涯教育的生存空间,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着重重阻碍。第三,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完整。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完整的体系保证,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从心理学上兴趣、爱好、性格、人格特征的测量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从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学科课程渗透到职业发展规划咨询再到真正的职业实践,如此,从上到下、自内而外,职业生涯教育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体系。目前的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如此完整的体系,更多地是零零散散的、不系统的、单向的教育机制。

(二)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又受现实教育制度的制约。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自春秋战国以来,“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一直是读书人的梦想,多少士人为此不辞辛苦的奔波,这种传统在今天一直盛行不衰。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进入大学深造然后走向仕途之路。这一“一刀切”的观念忽视了并非每位在校高中生都走高考这条独木桥,有部分学生将会面临着就业的问题。第二,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我国现在实行的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制度,虽然现在也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但毕竟只是针对少数考生。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在很多家长的脑海里,考上名牌大学就意味着有了一份好的工作,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且,教育行政部门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高中教育的主要指标,由此类推,高中学校则以班级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一切为高考服务成为高中各项工作的最终宗旨,而与高考无关的职业生涯教育则被置之不顾。第三,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教育本来是关乎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现实的教育更多的与功利观念联系起来,教育更多的关心金钱而对人的修养的提升相对忽视了。这在高中教育中突出表现为应试教育倾向,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在所难免。

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策略选择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任何一项教育政策或教育理念的推行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参与,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推广与实施同样如此。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法律、政策、法规是推行职业生涯教育最强有力的工具,也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综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历程,无不是通过加强教育立法来进行的。如前所述,美国在20世纪就通过了两次专门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生计教育法案》与《学校——就业法案》。不仅如此,在美国颁布的综合性法律法规中也涉及职业指导的内容,“1918年,当时全美教育协会确认职业指导应为美国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后的《国防教育法》(1958)、《职业教育法》(1963)、《教育修正案》(1976)等法案中都明确地阐述职业指导及拨款支助等问题”[6]。新西兰政府高度重视高中职业生涯教育,“2003年新西兰教育部发布了《新西兰学校中的生涯教育与指导》,对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与说明。”[7]这也是新西兰青年学生高就业率的主要原因。日本同样如此,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开发的《培养劳动观和职业观的学习计划框架(例)》将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态度作出了不同要求,其中高中阶段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沟通能力、寻找并收集信息能力、职业理解能力、认识和把握职责能力、执行计划能力、选择能力、解决课题能力等。[8]

第二,学校构建低重心、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学校有更大的空间推行职业生涯教育。首先,加快校本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以选修课的形式推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次,除了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将学科内容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再次,成立职业规划指导中心,为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解疑答惑。最后,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普通高中不能像职业技术学校一样,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但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比如参观学习,鼓励有条件的高中为提供职业见习的机会。

第三,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职业的选择不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家庭的未来,因此与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极为重要。一方面,学校要及时了解家庭在职业方面对学生的期待,在不违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基础上与家庭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当学生的自主选择遭遇家庭的反对时,学校应该站在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与家长协调、沟通,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面对高考的压力,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面临着诸多阻碍,可谓困难重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由高考垒筑的铜墙铁壁必然会撕开一道缝隙,使得职业生涯教育的阳光可以照射进来,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开始。

[1][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65.632.

[3]转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6.

[4]叶之红,曹丞.基础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6-4-12(012).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6]于珍.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7]朱凌云.新西兰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8).

[8]谷峪,崔玉洁.日本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12).

(责任编辑:曾庆伟)

徐金月/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科课程论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
奇妙学校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