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善荣
试论网络教学的价值诉求*
●蒲善荣
网络教学是信息化社会环境中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比较关注网络教学的软硬件开发和利用,对网络教学的价值诉求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网络教学价值的有效挖掘和利用。网络教学的价值具有多重性,既表现为以多元教学策略对传统教学的创新,也表现为用艺术美质激励学生,使之实现认知与审美的统一,还表现为弘扬自由与民主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络教学;价值诉求;教学策略;艺术体结构,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教学规模。二是采用自主学习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知识要点,组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内容,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经验”的替代物,弥补各种直接经验不足。即运用观察与实验教学方法对自然知识进行解释;运用模型化和价值分析方法对记录的社会活动、事件等社会知识进行剖析。三是采用产生式教学策略,将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的原则转化为教学任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用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和“个体参与”的体验方法,让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社会互动方式”中,与多元、具体的价值规范、历史事件、“事实”进行对话和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快速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多元教学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创新意义在于,所构筑的开放学习环境,不仅使学习群体的认知能力得到延伸,更使学习者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二)利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平台创建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行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意义的建构。网络教学以信息传递的非线性网状结构和互动为起点,为拓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
网络教学价值是指网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促进教学主体发展的属性。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运用科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具有自主探索的创新品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网络教学的价值诉求,[1]这一价值通过多元教学策略、艺术美质和自由与民主精神的主张及实践昭示出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2]网络教学以多样化的策略拓展交流空间、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智能交互场景中朝自我实现方向发展,并通过直观物化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和能力,实现收益最大化和创新愿景。
(一)采用多元教学策略构筑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益
网络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教学效益,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所获得的进步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根本指标。网络教学在实现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模式的有机整合中,关注师生的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多元性,采用多元教学策略构筑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发展。一是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同步、异步教学兼顾,将教学范围扩大到校园和更广阔的领域,通过校内、校际和国际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文化交流,促使学生在新的社会化学习活动中与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人们形成更大的学习群程等带来积极影响。
一方面,通过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视频、电子邮件、电子绩效系统等信息传递交流通道,将课程、教材、教学任务与教师、学生联系起来,在教学媒体特性与学习者之间建立多维关系,并通过同步教学、异步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活动形式形成“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实现教学信息服务的多源化愿景。网络教学凭藉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应用链接起来,不仅为数字化陈述“语言”开辟了方式多样的表达空间、为学习者创设出积极参与的环境,而且为教学结构优化提供基石。
另一方面,网络教学的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独立性和体系化创新提供广阔前景。网络教学活动根据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的不同延伸方向,将发展认知规则与深度任务联系起来,进行可共享的资源体系优化和认知途径设计。学生藉此按照自己的偏好制定个性发展方案、交流方式,通过网络教学中的智能导航系统,将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与多元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在知识结点之间实现自由转移和航行。[3]
再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线索,构建完成任务的心理模式,使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完成体验和内化,提高感觉、思维能力,实现学生个体与知识的关联。这不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建构,开辟新的人生意义空间,而且通过教学设计与教研活动,让教师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果得到肯定并体会到职业的尊严和快乐。
(三)运用不同的演绎风格和互动交流方式,开拓学生多元潜在智力空间
网络教学用不同的演绎风格和交流方式给学生临境感,充分开拓学生多元潜在智力空间。
1.利用“虚拟实验”和“模拟活动”形式,支持学生对自然知识进行真假判断
自然知识是一种描述性知识。网络教学通过互动平台在主客体之间建立交流渠道,用图、文、声、象、视频还原作为学习内容的概念符号、数量关系、“事实”和“事件”,对经验事实的自然知识进行真假判断。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演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学任务不只是讲解、演示或证明,而且要用多媒体传递各种符号形式,展示问题及意义,向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材料、虚拟试验设备以及其他服务。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对科学知识的真伪进行逻辑或经验上的检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二是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利用“学习社区”、“在线帮助”,实现自由讨论并获得帮助。这不仅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既有的科学结论(包括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为后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证实、证明、检验或辩护提供经验和前期准备,还为学生掌握表述“科学发现”的陈述形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便利。
2.运用“模拟情境”和“角色体验”方法,帮助学生对社会知识进行价值辨析
社会知识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旨在借助一定的理论传统和价值立场,对社会事实或事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化分析,提出有关建议或策略,并指导社会实践。网络教学是以两种基本形式对社会事实的价值进行辨析的:一是通过教材和音、视频,再现大量的史实文献与真实(或模拟)场景,选择一定的理论和价值立场,对社会事实或事件进行解释,让学生接触生动、可感的“社会事件或事实”。学生通过在互动平台上对社会事实进行价值分析和广泛讨论,获得专业知识的提高。二是设置多种角色,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创设的情景再现,成为某些古今中外“社会事件或事实”的当事人,加深对社会生活规范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这些方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辨析与理解准确度,不仅对社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掌握得更牢、理解得更深,更能提高参与实际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营造“真诚、自由”的环境,引导学生在人文知识星空里进行精神交流
人文知识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人生体验性知识,旨在通过个体对已有价值实践的反思和人生意义的体验,提升人生境界。人文知识具有个性色彩,是作者内心经历与个体独特人生通过隐喻的场景表达和展现的结果。网络教学通过在网络平台上营造“真诚、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和“生活”场景,与学生开展对话,使学生获得人生意义感悟:一是将学生置身于某一生活场景,通过用网络课件转化的“典型”问题、故事、文学、艺术形象和直观形式、意境、主题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使学生获得“体验”;二是将教学内容反映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和心路历程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自我经历与人文知识之间建立关联,产生“移情”;三是利用“学习社区”发布总结归纳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建立的讨论区进行检索和互动,加深“理解”;四是用灵活多样的主题和开放的组织形式拓展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和个人参与率,让学生在自由“对话”中获得精神感受并对与自身有关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以此引导学生反思,获得人生意义的感悟。
网络教学凭借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性和艺术与技术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设计者用技术达成教学内容的艺术品质。通过进行“真、善、美”的互动,给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审美积淀与知识吸收,实现认知与审美的统一。
(一)网络教学的艺术品质是吸引人从愉悦情怀走向认知激情的源泉
人类的认识成果是经验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的总和,是被抽象的客观事物特征、形式及认知过程的外在呈现形态。其成果、经验与人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即审美关系。网络教学过程建立教学各要素在审美情感、道德情感、认知情感之间的联系,可以提升“师生”情感沟通强度,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审美理解的互动中获得理智的快乐,并从愉悦的情怀走向认知的激情,进而孵化和形成创造性想象和思维。
用计算机多媒体数字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创设的教学环境,将教学内容影视化、艺术化,“通过一个集合了我们的智能、情绪和生物活动的错综复杂的肽化学网络来运作”,[4]给学生提供丰富、有多重感官刺激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愉快、平和的心境中,将认识世界的过程升华为美感体验过程。网络教学将“艺术的根底建立在感情上”,[5]用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形态把学生的身心引入生活场景,以艺术美在人性心灵上进行形而上的发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具有艺术品质的感染力,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
(二)网络教学的“艺术”交流语言是引发认知动机的中介
网络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遵从多媒体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本,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各类媒体素材,进行课件框架设计,安排认知线索,创作“教案”。首先,要对欲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内容注入情感和“艺术”交流语言。其次,把对客观世界的真切体验、深入思考和高度提炼的结果融入教学设计之中,使“教案”蕴含着设计者主体(群体)的修养、感情、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等因素;再次,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情感需求,创造出具有艺术品质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使学生在完成与审美经验相联系的学习任务中,收获经过认真探索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网络教学充分运用语言、色彩、音响、视频等艺术元素和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诠释课程内容和教学主题,并与课件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具象的、抽象的、逻辑的表现形态结合起来,挥洒科学与艺术感染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网络教学以其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美感悦心等特征,成为学生体验人生意义和认识世界的钥匙。网络教学用激励个体自主学习内部动机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以自然方式感知虚拟现实中的客体并进行交互体验活动,以超脱和纯粹的情感获得精神升华,并孵化出判断上的独立性、探索问题的意愿、态度、心理习惯及创新能力,[6]从而达到知识探究与艺术审美的统一。
网络教学以现实的师生为基础,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现实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张扬人类自由精神和人本教育的科学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新途径。
(一)网络教学主张“机会均等”,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条件
网络教学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用“机会均等”理念在实践主体与发展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关注教学实践中的人以及主体之间信息传播活动的效率和方式,通过组织多元化教学互动,满足人们对学习的多种选择和发展需要,体现教育平等。一方面,强调用自主学习活动在主客体之间形成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的主观解释和接纳关系,支持学生进行自觉选择、创造和角色转化行动,用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激励个人寻求新知识,进而让学生从中获得高兴或满意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追求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内部动机。另一方面,网络教学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教育提供实践条件和方法,使主体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可以不断自我更新交往空间,构成平等、自由、真实的交往关系,并将“主体教育”理念倡导的“广泛、平等、机会均等的民主性渗入教育领域,促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7]网络教学坚持和主张的“机会均等”,为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网络教学建立的平等师生关系,为教育走向民主化创造条件
在网络教学中,师生通过学习内容和网络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一方面,教师是主体,教师(教学团队)设计、架构、制定和开发网络学习环境、策略、目标、教学活动过程、课件等“构件”,并控制和引导教学方向,学生是网络教学作用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完成任务,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学习活动,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规定的目标,进行自主探索,学生是网络学习的主体。在网络学习中,学生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掌握自我发展的感觉,并平等地与各层级成员以及网络教学组织进行交流。师生在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互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影响,角色相互转换,实现主客体双重地位的辩证统一,使平等意识和自主精神渗透到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师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关怀和教育走向民主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网络教学主张的人格和精神,为学生获得发展权利创造条件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交流和创新实践以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为核心。首先,网络教学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创设个性自由发展的环境,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人本关怀。教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学习活动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主体间性建立的主体交往空间维护学生自身的发展权利,打破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学术型教育和职业型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等级性,把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解决行动放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来,让各具不同人性内涵的学生个体潜能、禀赋得到发展和张扬。其次,网络教学在追求教育机会平等的进程中,重视学生按自己的利益偏好提出的教育诉求,通过教学多元化给予个人自主选择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追求尊严和人格、道德和幸福、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自由。网络教学通过创设的多元化成长环境给学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使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统一。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2,(2).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3]蒲善荣.网络教学主要特性探析[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11,(6).
[4]Capra,F..WebofLife:ANew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 LivingSystems[M].NewYork:AnchorBooks.Chapter1.1996,56-66.
[5][7]郭沫若.文艺之社会的使命,《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13.
[6][美]A.J.斯塔科著.刘晓琴,曾守锤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0-264.
(责任编辑:孙宽宁)
蒲善荣/四川文理学院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调频广播与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整合探究”;四川文理学院2013-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教育信息化多级指标评价体系与测度模型构建(2013JZ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