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运 杨雪芬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问题与有效教学研究
●张宝运 杨雪芬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复杂因素。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些改革措施和方法,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比以前要困难得多,”这是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老师的共同感受。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已从原来相对封闭、通讯技术相对落后的背景下,转到了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没有完全与时俱进和有效提升。
为了真实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12年4月对山东省济南市部分高校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对象为高校大三学生(因为他们已经系统地学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课程)和部分在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次调查共计召开师生座谈会5次,发放问卷860份,收回问卷806分,有效问卷768份。调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一)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枯燥
在我们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无论教师或学生大都认为课程理论太多、内容枯燥、很理想化等,81.91%的学生迫切要求改进教学内容,46.34%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一般”,15.64%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调查中,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有1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观点重复、逻辑性较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语言生动使读者有兴趣的仅有4.22%。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的针对性,则有33.75%的学生认为是“很理想化、但现实不是这样”。
(二)教学重点陈旧重复,与学生关注点错位
在2011-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我们先后通过两次调查,把该课程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关注问题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我们所列出的7个教学重点如“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等,没有一个在学生关注问题的前十位内,相反占学时非常少的非重点内容,如“新文化运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文化大革命”等,在连年的统计中都排在学生关注问题的前几位,而且是同学们认为应该懂得的问题。
我们在授课前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该课程的大部分教学知识点,让同学们“以其对问题的了解程度”排序,结果两年中排在前几位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教学重点。这些大纲上规定的重点讲授内容,同学们却在讲授前都已经了解了。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点有重复,缺乏与中学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有很多同学说:“很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在中学都已经学过,因此很乏味”,“有一些是我们从小就已经背腻的东西”。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化”效果不明显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中有两个误区,一是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完整地教授给学生,学生才能从这些理论中学会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作为学生要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基本知识(有49.61%的学生期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学一些基本知识,对自己有用”),他们抱着学外语一样的心态期望这门课的用途。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都是政治理论,这本身与他们期望的知识层次不同,并且有些理论他们认为“很理想化”。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调查中,有14.1%的学生认为老师“能进行启发式教学”,有13.9%的学生认为老师“能教给科学的思维方法”,而36.8%的同学则认为任课教师“满堂灌”比较严重。在对于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调查中,有52.57%的学生选择了“是灌输、有逆反心理”,29.12%的同学选择了“与现实关系不大”,14.92%的同学选择了“很难理解”。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一)了解学生心理和兴趣,优化教学方法
多数学生在座谈中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他们愿不愿意听课,较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在问卷调查中,当我们问及“你喜欢什么样的讲授方法”和“你认为怎样才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学生呼声最高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学术界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索”(45.99%)和“不按教学体系,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39.40%)。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他们关心什么?在哪些方面有困惑和需要老师的指点?教师应当有所了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关切点入手,才能突出针对性和增强实效性。否则,教师不了解学生、不关注学生兴趣,备课再充分、讲授再努力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学生所说:“大道理离我们太远,没有什么用。”
(二)革新教学内容,探索专题式教学改革
目前国家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但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其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讲授中面面俱到,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导致学生较多地出现逆反心理和消极应付过关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相对沉闷、缺乏生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关注重点,依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思想,精选一些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把某一领域或某一知识点给学生讲述清楚、讲述透彻,是学生呼声较高的一种教学改革方式(有33.75%的同学要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基于此,我们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同学们关注的问题试着将整体教学内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国情”、“基本理论问题”、“总体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三农问题”、“全面小康问题”、“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各界阶层状况”等十多个专题讲座,并在授课中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办法,注重师生共讲和课堂讨论,课堂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又必然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调查中,几乎所有调查对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社会调研(主要是指有课时安排的社会调研)是同学们呼声较高的一种实践形式,但这一做法在相关高校的开展情况一直不很理想,其主要原因一是实践经费不充足,二是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较为理想的其他教学实践环节主要有:
1.开展课前调查实践。即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前,教师就与学生联系,列出调查提纲,部署学生利用假期就近开展社会调查。待开学后交回调查报告,以作为同学平时成绩记入分数册。这样既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角色,又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国情和社会环境,教师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2.每年举办一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模拟法庭”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从法院借来制服,让学生扮演审判员、书记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模拟开庭审判的全过程,使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法律的实施程序和接受法制教育。
3.每年举办数次时事讲座与爱国主义影片教育。时事讲座如“台湾大选与美国对华政策”、“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钓鱼岛的昨天与今天”等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热点和焦点的问题,而爱国主义影片如《周恩来外交风云》、《挺进大西北》、《新中国》、《建党伟业》等则是在寓教于乐中进行政治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完善考试制度
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我们建议改变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力求形式多样,并要积极探索开卷考试的新途径。为此,笔者曾试行过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半开卷考试,在试题中侧重于考察学生是否认真读书和读书时是否注意理会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这样的考试中,同学们既没有闭卷那么大的精神压力,又由于是认真读书才能写出的答案,起到了科学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作用。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使学生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而非应付过关,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1]陈秉公.“两课”改革要理清的几个范畴[N].光明日报,2004-5-20,B1版.
[2]吴铝锌.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2-5-14,第6版.
[3]于春梅,张博洋.关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9).
[4]夏丽华.转型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冲突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
(责任编辑:孙宽宁)
张宝运/山东交通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
杨雪芬/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工程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