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模式的重建*

2014-03-30 05:25:17冯芸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学生

●冯芸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模式的重建*

●冯芸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网络信息技术是人类信息技术层面的一次进步,它的影响力在21世纪势不可挡的辐射到了高校德育的各个方面,对传统德育模式带来重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模式的重建带来了契机。我们必须对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进行理性的认识,科学的分析,只有在坚持德育目标导向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模式进行合理重建,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积极态度。

网络;信息;德育;模式;重建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其诞生之初仅仅被很多人认为是人类信息技术层面的一次进步。但事实上,在其发端后的短短30多年中,它以超乎人们想象的迅猛速度发展起来,成为了最具现实性价值的科技力量。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在21世纪势不可挡的辐射到了高校德育模式的各个方面,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模式的重建带来了契机。

一、网络信息技术为高校德育带来了重大机遇

(一)网络信息技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德育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对德育内容的丰富首先表现在数量的提升。网络大大缩短了整个世界的距离,“非物质化的网络以信息化的方式展现世界,从人们所能认知的一切过程中抽取信息,进行最广泛的传播”,[1]来自于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异域文化等整个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通过网络源源不断的向人们涌来。与其父辈们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世界各国文明的了解在时间上更早,在数量上更多。同时,这种技术也大大提升了德育内容的吸引力,由于传统的德育内容通常是用课本的形式进行文字传播,缺乏生动性,而网络信息技术则能够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使枯燥的德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视觉吸引力,从而也更容易被正处于心理活跃期的青年学生所接受。

(二)网络信息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高校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增强了德育课程的可接受性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过程中,教学主要还是采用教师利用粉笔、课本进行口头讲解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像教师在进行独角戏表演,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德育教学不同于其它科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德育知识的讲授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能力的提升才是更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说,“德育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教育而言,其价值理性是远远超过其工具理性的”。[2]大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将德育简单的定位于知识教育,而传统德育过程显然无法实现德育的更深层次目标。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弥补高校传统德育教学的不足,一是为教师提供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动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避免了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使德育教学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二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参与德育教学的机会。德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没有学生的参与,放弃实践性,德育是无实效可言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参与德育教学、进行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器、大屏幕,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德育资料和成果。在我省某重点高校进行的国庆庆祝活动中,大学生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建国以来和近代我国的伟大成就以及文艺作品在校园网进行了专题展示。三是信息技术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虚拟生活环境,为大学生进行各种价值选择提供虚拟体验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更谨慎地进行价值选择,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这些方法都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积极性,使高校德育教学形成双向互动的健康模式。

(三)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德育主客体提供了更加平等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彼此在德育过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

在针对大学生关于大学阶段师生关系的调查中,认为关系“很密切”的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占59.8%,而认为“很冷淡”的占19.1%。[3]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大学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是客观存在的。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不畅,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彼此地位、时间、空间的种种影响。由于我国大学德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无论是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过程的控制等都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这实际上使德育成为了施教者——受教者单向度的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发挥。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大学普遍实施多学区办学,而老师的居所相对固定,这就使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和实践中的最大分野就在于对受教者主动性的肯定与尊重。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德育的主体——施教方还是德育的客体——受教方,其主体意识都空前高扬,渴望被人肯定与尊重。网络信息技术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可以为主客体构筑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和谐交流中开展的德育实践其效果势必是可喜的。据调查,我省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师生的网上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师生们有了能够更加平等、民主对话的机会,对德育过程中涉及的许多敏感话题,如学生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学生们更愿意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们更有机会说话,也更愿意说真话;老师们更有机会听到学生的声音,也更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心里话。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师生才能以更加平等的身份走进彼此的生命世界进行交流,进而形成理解性和谐关系,促进双方道德人格的完善,完成德育的终极目标。

二、高校德育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模式重建

模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通过积累而得到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某一类问题所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与总结。但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主观状态发生变化时,原有模式就必然要经历重建。如前文所述,网络信息技术在为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模式的重建变得势在必行。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维护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纯洁与健康

网络信息技术在使德育内容日益丰富多元化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可控性。整个社会的高速信息化使传统德育所处的环境日益开放和复杂,网络使学生们有机会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群体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使网络信息变得良莠不齐。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上刊载大量反动性、煽动性、黄色、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如境外法轮功组织制造的各类煽动性信息。某些非法网站传载的各种黄色、暴力信息;很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站、网吧提供的平台,针对大学生自控力较弱、易冲动的特点,利用上网聊天的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对外部信息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当其受到大量不良信息冲击时,往往由于缺乏自制力及理性的分析能力,造成网络成瘾甚至信仰危机,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更为关键的是,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教育者很难对学生们接触信息的数量、质量及在网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增加了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把握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要进行技术性屏蔽和删除;继续加强对网吧等上网经营场所的治理,不能使之成为人们网络失范的滋生地。同时,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先进的文化内容充实网络,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络新闻、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内容。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为广大大学生群体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高校德育内容体系中应增强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网络生存和交往能力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网络安全教育可以使人们增强信息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提高人们在网络信息时代的道德自律精神,有效规避网络信息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定位,加强高校德育新途径与新方法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网络信息技术在使高校德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生动灵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德育教学的随意性。传统的高校德育教学,其主要方式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宣讲式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德育的整个过程有章可循,从内容的选择、时间的设定、过程的操作等都由教育者精心安排。这样的方式尽管很规范,但由于对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权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在资料库中自由选择德育内容,通过网络公开课和远程访问等方式自己安排德育课程时间,还可以在网络上向老师咨询许多当面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网络信息技术在使高校德育方式更加灵活的同时也明显使其过程的规范性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其效果。事实上,“人们一旦掌握了网络技术并拥有相应的上网工具与条件时,很难自觉的保证只运用网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道德教育”,[4]德育时间很有可能被游戏侵占,德育内容会由于缺乏甄别而变得良莠不齐,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求知欲旺盛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网络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单一、刻板的德育方式确实会影响德育的效果,但在大学德育教学实践片面利用、甚至过分依赖网络进行随意的自由选择式德育时,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网络信息技术仅仅是一门技术,它对高校德育的作用只能是技术性辅助,只能是锦上添花,绝不能因为对这一技术的过分依赖而丧失了对德育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的坚持。德育课程,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高校德育课,在具备一般学科知识普遍特点的同时还拥有着自身的学科特殊性。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是高校德育所承担的基础性任务。这一任务是我们新时期进行高校德育模式构建的根本导向,网络信息技术只是德育系统工程中一种新的辅助性手段和方式。只有在坚持高校德育目标导向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对这一手段进行合理有序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优势,更好的为高校德育发展服务。

(三)明确网络信息背景下高校德育主客体的权责,使主客体关系更加和谐有序

网络信息技术使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界限的模糊与责任的淡化。在传统德育模式下,师生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进而双方的责任也是明确的。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就是要根据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而作为受教者的学生要通过接受道德教育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整个德育过程,师生要各司其职,同时有相应的规范体系和考核机制来约束和评价两者的行为。网络空间的存在首先使师生之间的身份具有了不确定性,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师生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拥有虚拟的身份,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匿名上网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向同情者倾诉自身问题的机会,而没有了实际生活中由于对对方性别、身份、地位的顾忌而带来的那种复杂性。”[5]身份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的是对德育过程中师生传统关系的颠覆,这种颠覆尽管有助于师生之间新型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但伴随着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的丧失,他们往往会对自身的作用产生怀疑,进而造成责任意识的淡化。而大学阶段恰恰是一个人道德人格完善,道德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最需要进行积极的道德引导和规范,一旦受教育者失掉了教育者严格的督促与匡正,他们通常无法做到自觉的完成德育过程,德育的效果更是无法保证。

网络所创造出的高校德育环境,使得主客间以屏幕为界面开展德育过程,这样尽管可以使人们避免直接争论的尴尬,有助于人们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德育过程,但这种方式亦使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由于缺乏了彼此直面的交流,有言传而不可能有身教,因而不易于双方产生出心灵的碰撞与共鸣。当人们彼此之间缺少信任感的时候,人们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变得随意和不负责任。因此,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存在着为主客体明确责任、义务的问题,主客体都不能因为德育环境的虚拟性影响德育过程的务实性和效果。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德育实践中,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网络时代要求作为德育主体的教育者必须在具备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增强现代知识能力特别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必须更新旧有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求网络化条件下进行高校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作为受教者,应积极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接受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约束自身网络行为和言论,以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主客体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网络时代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1]王文宏.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69.

[2]金雁,杨柳.和谐德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6.

[3]邓显波.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203.

[4]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4.

[5][美]帕特.华莱士.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23.

(责任编辑:何言)

2014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高校德育主客体和谐关系建构研究”(J14WA54)和山东省教学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整合与创新建设研究”(2012394)的阶段性成果。

冯芸/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与课程论、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信息技术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