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打开课堂“潘多拉盒”
——评《教师与教学研究》

2014-03-30 05:02胡红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理论方法

胡红杏,王 佩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将自己研究课堂的过程比喻为一个打开“潘多拉盒”的过程,他自己的课堂观察记录簿将“一切都塞进魔盒,一旦打开了它,一切灾难都将逃逸出来,最后只剩下‘希望’的魔盒。”对于初学课堂研究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不坏的比喻。也许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的研究或在同事的课堂中做研究,他(她)常常会记录的一个个教学的世界成了包涵所有文化、社会、政治问题的微观世界,一旦打开它,将会直面难以解决的复杂的混沌,最终只剩下“希望”二字。

最近十余年来,课堂教学研究正在成为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研究的显学,从事教学研究的人,一方面把课堂视为“黑匣子”,以定量的方法去探讨教学过程中诸要素间的因果关系,推崇实证主义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视课堂如透明的“玻璃盒”,如同观察作业场一样记录课堂中的师生活动过程并作技术性的理解。这样的专业研究者,不仅在学院里培养着大量所谓从事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且他们还试图将这种研究理论与方法介入实践之中,并通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而完成对理想的教学研究。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言,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既不能打开课堂“黑匣子”,也不能踏进课堂“玻璃盒”,更不能打开神秘的课堂“潘多拉盒”。若要改变此种课堂研究的弊端及其带来的困境,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研究者深入课堂田野之中,与一线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实践话语”与“理论话语”的结合而超越“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王鉴教授自2000年以来,便长期深入课堂开展研究,将自己所学的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研究中应用理论并发展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改进实践,促进课堂变革。先是他的专著《实践教学论》提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接着是《课堂研究概论》系统论述了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最近,他的另一部专著《教师与教学研究》问世了,标志着课堂研究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在该书中,他一改过去理论思辨与长篇大论的文风,而是以一种举例子、打比方的通俗方法与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风,以一个课堂研究合作者的身份,向教师娓娓讲述自己的心灵所思及对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寄予的期望之情,并与教师展开深度的心灵对话。将他的研究领域直接引向了课堂中的教师,引领教师做课堂研究,并重建教师的专业自信与兴趣,通过教师的课堂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他这样一步步的演进自己的研究,也是在力图打开自己研究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潘多拉盒”,并以此为方法借鉴,告诉一线教师如何打开课堂研究的“潘多拉盒”。

教育理论研究更多产生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们在书斋中所做的纯学术思辨,这种理论研究往往由于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远离鲜活的教育生活,从而只是“天上的云”,难以成为“普降久旱教育实践的甘霖”,因而对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意义不大。教育变革对未来人才创新素质的诉求和追求更为人本教学的理想,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然而,教师怎样才能面对实践中的问题,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才能帮助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策略?教师怎样才能更深入地提升教育理论素养,以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真正成为有效能的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所面临的这些实践困境开始引发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思考。他们不再只是“坐而论道”,而是开始走出书斋,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我们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开始从教育研究真正的田野“课堂”中发展理论。这种回归教学生活,关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问题分析和解决中重建理论,进而以求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发展升华理论的研究行动,已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教师与教学研究》一书,是最为卓越和有创建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教师与教学研究》一书中,王鉴教授基于多年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以及开展课堂实践研究的思考,通过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对课程改革、教师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关系等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核心宗旨在于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从而引导教师培养研究意识,提升研究能力,并最终通过帮助教师有效地研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进而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产生积极和深远的价值。

《教师与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在教育变革的新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观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从事课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教师需要掌握的主要教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在教育变革的新背景下,作者对教师职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包括教师观的变革,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及教师自主学习的形式与方法等内容。首先对于教师观的变革,作者从教师职业、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三方面对传统教师观中教师的“主体旁落、师生主体分离以及工具化”等弊端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出了重塑现代教学观中教师新职业精神的意义。这种新职业精神以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为核心,倡导一种“主体回归的、反思研究创造型的、专业发展”的教师观。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作者论述了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策略,包括从反思性教学开始研究教学,建立教师的研修体制,加强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由于教师长期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职业特点,使得他们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有很大的区别,为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教师进行理论研究的渐进环节,从理论研究先行;理论研究为教师实践提供基本原则和思路以及开展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校本教研,使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够同步深入。当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离不开教师的自主学习,为此,作者对教师自主学习形式与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无论教师个体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还是教师集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课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对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的放矢的引导。关于课堂研究的理论主要探讨了专业引领下的有效教学、课堂生活变革、学习型共同体课堂建构以及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现代教学理论等核心主题。作者对理论的探讨既有论证严谨的学理思辨,更体现论据充分的实践品格,因此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境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度把握,进而为更好地掌握课堂研究的方法奠定基础。对于课堂研究的方法,作者主要介绍了课堂志、教学案例、课堂观察、访谈以及深描等方法的特点,并对这些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生活、课堂教学现象、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路径和模式进行了阐明。教育研究方法本无利弊,相辅相成,但对教师来说,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有助于教师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无疑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王鉴教授受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启发,结合课堂教学研究目的而提出的“课堂志”研究,具有质性的、直观的、描述的以及微观的特点,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课堂志就是“教学研究者对特定的研究场域中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的科学描述过程”。课堂志研究强调“面对教学生活本身”的研究,要求“在经验的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来获取本质调查,即获得对教学本质因素以及在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的把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课堂志研究已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基于课例的叙事风格、研究者的参与观察与角色定位、被研究者的共性和个性、课堂日志的记录与整理、教学主体的叙述与再叙述、当事人的观念表述、课堂本土知识与术语的润湿、具体素材的推知以及被研究者的概念和言论的注释”等。“教师如何做课堂志研究”一文即对课堂志研究特点和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掌握课堂志研究中,“课堂观察-课堂深描-案例阐释”各构成部分的方法精髓,并有效地应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多年以来,王鉴教授深感书斋式教育理论研究对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失语”困境,从而通过深入课堂教学生活,对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开展广泛和深入的调研,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研究资料和事实,从事实研究中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观点,并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我国教学论的重要理论体系“课堂教学论”,对于今天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课堂教学论”以课堂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索教学活动的规律或对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课堂是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的“田野”,课堂研究不是研究课堂本身,而是在课堂中开展研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总之,无论是作者对于课堂研究理论的精辟论述还是对课堂研究方法的全面分析,都是基于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深沉思考,这些思考集中体现了由作者创立的“课堂教学论”的核心思想和对教师发展的积极价值,从而构成了《教师与教学研究》一书最为华彩夺目的篇章。而其思想的华彩夺目之处也正是其素朴平实之处,“来自实践,服务实践,为了实践”——课堂研究的这种实践性特征,使其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引导教师走上教育研究之路开创柳暗花明的路径。

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需要教师掌握的一些主要教学理论和教育理论,以帮助教师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而深化理论素养。这些理论包括教学结构理论、现代教学论的界说与要旨、学习化社会环境中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重建,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探析和对现实教育困境的分析等方面。作者通过梳理和总结近十年来教学论学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现代教学论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提出从加强实践性特征、构建教学理论体系、整合学术队伍以及突破研究方法等方面重建中国特色教学论,以对中国当今的课程改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中国当今的课程改革,诚如王鉴教授所说,已从“学术理念”走向了“治国策略”,课程改革之“久旱甘霖”得益于教学论研究取向的转型,即“理论研究关注课程改革;结合实践推进课程改革;参与行动支持课程改革”,这种转向旨在充分实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即广大教师的合作研究,使理论研究真正体现“启发、唤醒、转换思维、提出问题、并通过寻求策略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之前的理论引导和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专业支持以及课程改革十年之后的深度反思”这三个方面,不仅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培养了实践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与教学研究》一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在学术性、思想性、写作风格方面独具特征。在学术性方面,作者以科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研究价值,是作者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以及开展课堂实践研究的成果总结,反映了作者高屋建瓴的理论深度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在思想性方面,本书突破了传统的纯思辨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真正从研究课堂教学现象入手,关注教师课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以课堂为“研究田野”的实践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以发展理论,并加强理论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论”这种开放的、回归课堂生活、关注实践、直面问题的研究范式,将跨越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之间的鸿沟,从而使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实践工作的专业引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教育理论之花”真正开放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上”。在语言方面,本书体现了王鉴教授一贯所坚持的素朴平实、言之有物的文风。为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作者力求每篇文章短小精悍、主题集中,便于教师在阅读和学习中有效把握理论和方法的要旨;另一方面,结合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用简练通俗、逻辑严谨的语言阐释深奥复杂的理论,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学会研究课堂,逐渐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书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对于课堂中的问题研究还富有针对性。因此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研究意识、提升研究能力,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者亦有良好的学习启迪作用。本书中传达出的面向教学“实事”,回归课堂生活,加强实证研究的“课堂教学论”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启发教育理论工作者对通过“主观经验内省研究教学的‘理论教学论’之弊”进行反思,使教学研究达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相互交融。对于学校的课程管理者来说,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是提高课程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本书中关于教师观、学生观、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校本教研以及课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的讨论,给课程管理者提供了从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中思考本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视角,启迪课程管理者能从本校

的课堂教学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引领本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并主动走出校门,寻求课程理论工作者对本校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成为“研究型教师者”已然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动力、条件是什么?“研究性教师”的成长何以可能?王鉴教授用他植根于教育实践的富有创建性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方法,独树一帜回答了这个问题:“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由教师来研究和改革自己的教育实践是教育改革最直接最适切的方式。”《教师与教学研究》一书坚持教育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性的融合,在追求“教育理论之价值诉求与教育理论之方法来为教育现实铺路”的过程中,将引领我们广大的教师逐渐树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之理想,从而真正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理论方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