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
(北京联合大学 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全球化与21世纪的人们迎面相遇,作为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历史进程,始于世界规模的统一大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这使跨文化的交往不再是稀有景观而成为了生活的常态,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们在同一城市里生活、工作,现代技术给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展提供了土壤,也为我们加强与其他文化的沟通合作,发展本国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提供了巨大可能。与之相对应,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也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不恰当的跨文化交往常常会造成误解和隔阂,跨文化能力欠缺也可能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阻碍,因此跨文化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必备能力,也是未来人才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大学公共英语作为所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受众面广,无疑在提高我国人才跨文化能力这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仍难以具备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很多学生虽掌握一些单词、语法,但在实际交际时不知如何把话题推进,或在交际过程中输出不当信息,造成交际失败。还有一些学生在与西方友人交往的时候,经常不自觉的处于仰视状态,诚惶诚恐,认为自身的文化一无是处,而一味去迎合国外的文化,其结果是交际缺少了平等的基础,自然无法得到足够尊敬。学生的文化缺失不仅是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妨碍了学生深入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进一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空间。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学英语中的跨文化教学尚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初级阶段造成的。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语言的教学为主,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就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直到近些年,在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大力倡导下,文化教学才被逐渐引入英语教学。尽管许多教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做出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贡献,然而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仍然处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一方面表现在跨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缺少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的理论支撑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跨文化教学实践比较松散,难成系统,还停留在浅层文化知识的介绍,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际策略等缺少有的放矢的培养和训练,很多时候还依赖于教师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是教师结合教材的某些文化点的零星感受,有些跨文化意识不强的教师会轻易放过给学生补给文化养料的好机会。究其根源,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无论大家在思想和口头上多么认同,在实践上却难以践行,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界长期以来都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工具来学习,而不是以文化来看待,因此一直用文化去辅助理解语言而不是以语言去理解文化。其结果是,以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所设体系一直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所延续,而跨文化教学仅仅作为语言教学的导入和辅助部分,当作语言教学的开胃菜或是佐餐,难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有所建树。另外,对跨文化教学的惯性理解导致学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由于担心中国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英语教学一向都强调本国语言文化的负面干扰作用,而忽略了其积极作用。逐渐被大家认识到的是,有些学生尽管在交际中对西方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化表现得纯熟,却常常忽略本国文化,谈到本国文化时不甚了了,不知如何表达,集体出现 “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了西方文化的皮毛,却丢了自己文化的根,文化认同感成了风中之烛,人只能成了无水之萍,无本之木。作为文化传承者的下一代在文化交往和融合中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如何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这一现实要求我们更新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赋予跨文化教学以新的内涵。
新时期的跨文化能力不仅包括实际中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母语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或者说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所必备的文化观。而随着国际形势、社会进程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随着我们对教学现状和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的跨文化教学也应适应新的形势而有新的发展,转变既是适应客观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在实践中已悄然出现的自觉现象。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我们应该比以往更加重视学生西方文化素养的培养,把英语不仅当作工具,更当作文化来看待。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 (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时曾说:“学习一门语言而不学习它的文化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公共英语培养的应该是在日益普遍的跨文化交往中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才而不是流利的傻瓜。随着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对语言听说能力的侧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更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素养的汲取。其次,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反观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自身语言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用世界的语言传播自身文化的能力。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成功的交际一定不是一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倾销,大学公共英语跨文化教学如果还停留在学习、了解和适应西方文化这一阶段,与现实需要是不符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间的交流愈来愈要求中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要求我们的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应具有传播自身文化的能力。
跨文化教学不等同于文化知识介绍。跨文化教学不应是文化碎片的简单拼凑,而应以促进语言学习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合到英语教学中,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除了包含作为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的知识介绍,而应包含更多跨文化意识与文化观的养成;生活习惯差异、表达方式差异、社会心理差异、中西方优秀文化的比较与认知;处理文化差异的交际策略训练和能力培养等内容。跨文化意识与文化观的养成是跨文化教学的首要内容,培养学生理性全面的跨文化意识和正确平等的文化观是跨文化交往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忽略的。跨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包括吸收和运用不同文化中人们思维的精华,来处理和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今天的跨文化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和理解文化差异,还要锤炼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思辨能力,从而达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境界。同样,树立正确平等的文化观,培养学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跨文化意识也十分重要。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属于显性文化,易于觉察和掌握,而社会心理差异和价值观的差异属于隐性文化,是教学的难点。大学公共英语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和理解这些差异,找出其后不同的价值观系统,并养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自主分析处理文化差异的习惯。而对中西方优秀文化的认识与比较,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对本国文化的情感,使其成为更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文化传播者。交际策略是指采用言语性或非言语性策略填补由于语言使用者的符号知识差异而造成的沟壑的能力 (CORSON 1989),比如规避、修补、象征性赞同等,是保持交际畅通的重要手段,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学重点多年来一直放在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交际策略在语言学习、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刘乃美,2007)。交际策略的训练也应补充到教学体系当中。
现在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讲解和演示模式、讨论和建议模式等,对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应对具体场景的语用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应该继续沿用,同时教学需要更多的创新,如把文化沙龙、文化谜语、模拟交际实践等模式引入教学课堂等。另外,跨文化教学应是开放的。跨文化交往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无法预见的,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仅凭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无法完全覆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必须要在跨文化的实际交往中反复实践获得。桂诗春 (2001)在 《应用语言学》中提到:“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句型练习、背诵课文、学习讨论、学生表演、回答老师的问题都不是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现代大学教育的开放性使教育不再局限于大学的课堂上,跨文化教学也应与校园内外的跨文化实践联系起来,很多专业学科都在校园外设立实训基地供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公共英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跨文化交往实习时间和机会,如邀请不同文化的国际学生参与文化讨论就是不错的选择。
[1]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的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克莱因·索迪安.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特征及其发展前景 [J].比较教育研究,2009,(05).
[3] 顾嘉祖.今日的跨文化研究向何处去? [J].中国外语,2008,(1).
[4]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 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6] 韩海燕.文化校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 [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7] 陈建生.外语教学理论的几点反思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8] 刘乃美.交际策略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J].中国外语,2007,(9).
[9]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