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
(浙江大学 人类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庄泽宣,原名泽嶲,字达臣。其父为兆铭公,字景韩。附贡生。候选知府,随使日本,保加二品顶戴,以道员选用,赏戴花翎。庄泽宣共有六兄弟,他排行最小。除早逝兄弟之外,振声、泽容和泽宣虽多有外地任职或教学,景山老宅为其族人行止之中心。
其父庄兆铭一支出身江南著名望族毗陵庄氏。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先祖邦一公自镇江迁金坛县观庄。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毗陵庄氏始祖秀九公自观庄迁武进县畲宅桥(今嘉泽)北横堰村,后繁衍壮大。
毗陵庄氏以节气、学术、科名世其家,自元末六百五十余年,庄氏名人辈出。以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光绪年间二百八十四年计算,庄氏出状元(庄培因)一名,榜眼(庄存与)一名,传胪(庄应会)一名,进士三十五名,举人八十二名,贡生五十四名。刻上“世科第”牌坊的有功名者共达一百零四人,其中明代六人,清代九十八人,可见科第之盛,被著名学者艾尔曼(Benjamin A.Elman)称为“中国第一科举家族”、“进士生产工厂”和“翰林俱乐部”。至今为中国汉人社会大族传承研究的江南重要案例。
庄氏数代人还勇攀理论高地,著作丰富。第12世庄存与在家学的基础上,创建常州今文学派(参见《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美)艾尔曼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明天道以合人事,提倡经世致用,社会改革。在其外孙刘逢禄、侄子庄述祖、弟子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的发扬光大下,常州今文学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改革的主导思想,直接推动戊戌变法的发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七月初五,庄泽宣生于湖北武昌。宣统二年庚戌(1910),庄泽宣十六岁时,其兄泽容咨送京师大学堂,先生随其到北京读书,入顺天高等学堂(今北京地安门中学前身)。其时,梁漱溟也在此就读。
庄泽宣(二十世)在1910至1911年住在北京,据父亲庄之模(二十一世)生前讲,那时在东单三条有一洋房居住(未考)。但留有一张照片,为庄氏泽宣四兄弟妯娌合影照(见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封面照),可见住宅院落之优雅环境。
宣统三年辛亥(1911),三兄泽容毕业,泽宣随之离京,入上海南洋中学(今南洋中学前身)学习。未成年人异地求学,监护人为民国著名教育理论刊物《教育杂志》的首任主编,后创立中华书局的陆费逵先生。民国五年丙辰(1916)泽宣回到北京,入工业专科学校,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泽宣其兄振声随父亲赴日,泽容(字涵若)留守北京。湖北自强学堂毕业,泽容咨送京师大学堂学采矿,1917年毕业(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奖给举人。曾在江苏、甘肃、福建任职,尤以京汉铁路管理局工作时间最长。
20世纪10年代,庄家开始在今日北京东城区景山东街设计和建造三套院的四合院。民初几年,景山对面的皇墙西边还没有民居,庄宅四合院开启了景山东街形成的重要历史证据,庄宅居于街道中央段落,其他四合院都是向南向北陆续修建的。
在京师大学堂学工科的泽容亲自设计四合院图纸。尤为有意思的是,在保持传统四合院院落基本结构的同时做了诸多改变。中院堂屋依旧,但三套院的正房(北房)不是按照传统大家族房间打通的设计,而是安排了两间和一间半为单元的分割居住配置,每个单元可以单独走门。这是缘于分割出租给京师大学堂师生的经营思考。那时景山街区皇墙背后就是京师大学堂,周边马神庙一带的胡同院落常有师生入住。民初迎来了新的社会风尚变动,中西合璧的思想首先来自中国知识阶层。
庄宅大门石头门墩依旧,但对开宅门加宽,进入宅门的传统台阶设计改为石质加棱斜坡,这是为了汽车进出防滑的考虑。进门后,看不到影壁,却是大宅门径直对着的汽车房,然而车房建筑一如传统青瓦两面坡顶。从大宅门进入前院,要通过一个带有绿漆衬底带有绘画的正圆门。前院两侧有对称的海棠和一棵桑葚儿。进走圆形卷门左手还有一口水井。传统的东西厢房,常是厨子、佣人居住,也不时有北大师生承租。
前院北房正中央可以穿行中院。北房左右均自住。从中院通向后院不是穿过堂屋 ,堂屋是不通的,而是从紧挨东厢房一端的过道(设有灶台)穿行。中院种有两棵品质极好的枣树。后院没有东西厢房,狭长的小院儿只有北房,临街是庄宅三套院的后门。
室内配置也体现了东西合璧的安排。记得堂屋正中央供奉祖宗牌位和佛龛,但条案前却不是八仙桌和圈椅或硬木官帽椅,而是民初从境外买进的樱桃木椭圆几,左右为对称木扶手圆形沙发。兄弟三家在京期间都住在中院,庄泽宣在京曾住正房临街几间。其中临街一间半还曾暂短借租过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其妻设有一间小型门诊。
民国六年丁巳(1917),二十三岁。泽宣在毕业时考取“庚款”公费留学,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获教育学学士。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二十八岁。先生以论文《中国教育民治的趋势》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因官费还有一年,便到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继续学习和研究。先生在美国期间,与朱斌魁、任鸿隽、徐志摩关系密切。这样,庄泽宣先生从1918年到1922年一直在美国求学和深造。
1922年清华办大学,电召庄泽宣回国参加筹备(赵元任先生已先期回国)。十一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其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或 “壬戌学制”,先生为此学制的起草者。新学制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新教育制度的确立,表明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之基本完成。
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庄泽宣先生,与梅贻琦等九人为“课程委员会”委员,分别草拟学校制度和筹备中的大学部课程。1924年出版《应用心理学》( 商务印书馆);1925年,庄泽宣先生编写《职业指导实验》一书,开创了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先河。作为职业与统计委员会委员长和大学专科筹备主任,先生就学校的办学方针、院系与研究机构的设置、选修方式、教员薪俸等问题积极进言。先生专心问学,著名的《教育概论》的雏形即诞生于景山东街老宅。1926年夏,庄泽宣先生离开清华大学,至此在北京景山老宅居住了四年余(1922年-1926年)。此后多年,景山老宅多为振声和泽容兄弟后辈居住,泽宣此后多年间在南方任教,只是间或 北上时在景山老宅暂短居住。
庄泽宣教授南下厦门大学任教,讲授《中国教育状况》课程。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秋,先生转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担任文学院教育学系系主任。先生到中山大学后,即着手筹备成立教育学研究所。
十二月,泽宣先生明确以“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现在中国的新教育不是中国固有的,是从西洋日本贩来的,所以不免有不合于中国的国情与需要的地方。如何能使新教育中国化,这是一件很大的问题,很复杂的问题,而且非经专家长期的研究与实验不可。”正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大问题,所以先生不是马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针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状况作了分析。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三十四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成立,选举先生与郑宗海、邰爽秋、陈鹤琴等十五人为理事。二月,先生领导成立了全国首个教育研究机构——国立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先生兼任首任研究所所长。成立研究所反映了先生的一个思想:“我们一方面感到大学的工作本应以研究为主体,一方面看见国内的教育太外国化而不合于国情”,因此,创建教育学研究所的目的就是“为谋中国教育问题的彻底解决”。
先生出版著作《各国教育比较论》(商务印书馆)、《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民智书局)、《职业教育》(商务印书馆)。其中《各国教育比较论》为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民国廿一年壬申(1932),三十八岁,庄泽宣兼任暨南大学广州大学部教授。与其他教授一起进行募捐支援凇沪抗战。
民国廿三年甲戌(1934)五月,先生离开国立中山大学教育学系,转任国立浙江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主讲的课程是《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以《各国教育比较论》、《各国学制概要》、《西洋教育制度的演进及其背景》为主要教材,因此,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院校。出版著作《我的教育思想》(论文集 ,中华书局)、《民众教育通论》(庄泽宣、徐锡龄,中华书局)、《职业教育通论》(商务印书馆)。其中《民众教育通论》共九章。包括各国民众教育史略、中国民众教育发展经过、民众学校、农村改进运动、中国的民众等,成为中国现代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先驱著作。
庄泽宣先生在大学刚毕业的陈学恂的协助下,完成了《民族性与教育》(民国廿七年(1938)出版)。庄先生还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组织学生翻译美国比较教育学者康德尔的《比较教育》。
1934年,庄泽宣先生向浙江省图书馆捐赠了先祖守斋公“兰味轩遗书” 共计二十七箱。(参阅李性忠:《浙江图书馆捐赠史述略》,2008)庄泽宣教授当时住杭州安吉路35号,这一别墅建筑为庄泽宣、梁逸群教授夫妇(梁启超族人)所建。多年后,庄、梁夫妇赴南洋教书,辗转他乡又社会变故,听说安吉路35号已为民居杂院,如今已属杭州历史保护建筑。
民国廿五年丙子(1936),四十二岁。四月,先生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往甘肃、青海、陕西考察,这些考察使得他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其新教育中国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民国廿六年丁丑(1937),四十三岁。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西迁,先生离开浙江大学。(1934年至1937年先生在浙江大学)抗战期间,先后任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学教授;广西大学法商学院院长、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学教授,社会教育学院研究所主任。出版著作《陇蜀之游》(中华书局)。
民国廿七年戊寅(1938),庄泽宣师生出版《民族性与教育》( 庄泽宣、陈学恂,商务印书馆)。此著作把外国人对中国人之种种看法(从体质到心理),加以搜集,除罗列西洋人、日本人、中国人许多人士种种著作议论外,并就中国戏剧、小说、神话、谜语、谚语、格言、联语、歌谣等分析取征,给教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他们认为“一个静的民族社会忽变为动的,适应时自感极度困难。为救急起见,教育当为一良好利器。惟在此时培养新民族性的方针也宜兼顾现在与将来,勿贪小利勿好近功”(庄泽宣、陈学恂193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先生到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代表。出版著作《改造中国教育之路》(1946)、《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1947)。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兴部研究组主任,主持战后文教事业损失调查。出版著作《国史讲话》(香港《进步教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1949),出版著作《战争受害国的文化与教育》。此后先生夫妇赴南洋教书,献身海外华人教育。
1950年,庄泽宣五十六岁,任马来(西)亚槟榔屿韩江华侨中学校长,积极推进华侨子弟中文教育。1953年3月11日,受聘新加坡侨界筹备中的南洋大学,担任设计组主任,负责策划拟议中的大学院系、行政首长人选、师资、设备事项。南洋大学于1956年3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南洋大学象征着马新华文教育的最高堡垒,为马新的华文教育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后出任新加坡联营出版公司总编辑等职。先生退休后住美国加州那帕市。侨居美国期间致力于沟通中美文化,曾列入美国工具书《教育领袖》之中,至今为人称道。
庄泽宣教授晚年退居美国加州凡十余载,在家阅读写作。公元1976年4月3日,因第三次中风,不治而终,享年八十,葬于美国加州那帕市东郊墓地。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以后,泽宣先生开始写信给我的父亲庄之模(生物学教授),抒发对北京景山老宅和亲属的怀念之情,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来自北京其他街区的拆迁移民搬来此处,房管部门将庄氏景山老宅的大宅门楼拆除,并将整个前院铲平,改造成南北向的三个排子房,京师大学堂时代的老宅格局损失严重。幸好老宅中院北房未变,建筑框架和衰老枣树依旧。由林荫国槐、院落枣树和灰瓦灰墙组成了老北京典型的文化景观。
景山院落设计格局展现了从清朝到民国政治与思想变迁过程中的新的线索,因此是别具一格的革新的四合院,是时代变迁过程的新理念在旧式建筑上的反映。不仅如此,景山老宅还是北京近现代新式街道(原来的马路与便道难以区别)景山东大街形成初始的第一座四合院建筑,是新街区历史的重要开端,其重修和加以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不仅是中国新教育的开拓者、大教育家庄泽宣之早期旧居;同时还有:清朝外交官庄兆铭;清季第一期官派日本留学生(明治大学,后入早稻田大学)庄振声;京师大学堂举人庄涵若(祖父);新中国电化教育(纪录电影教学与显微摄影教学)的先行者庄之模,以及短期居住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等。现在景山东街13号及其南侧的14号(至老帝坊)和北面的12号院落合为民国时期东四区景山东大街2号原址。 庄氏部分族人至今仍住在这里。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参阅常州庄小虎先生主编的《毗陵庄氏族谱》的相关内容,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