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发展规划有效性的基础

2014-03-30 00:12刘健江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友规划大学

刘健 江文

(1. 东莞理工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2. 东莞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规划就是谋划,就是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进程、发展目标细化,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描述出来,以便集中人力和财力,分期分批逐步实现阶段目标,最后达到一定时期的目标。

国家的发展需要规划,社会的发展需要规划,作为社会中学术性组织的大学,也需要通过规划来保障目标的实现。但是,规划不是一幅制定出来的蓝图,不是一堆陈词滥调,不是个人愿景,不是各部门计划的汇集和汇编,不是由规划人员完成的,不是一些重要无形物的替代品,不是迁就市场条件和趋势的产物,不是一种年度性的行为,不是一种消除风险的方法,不是一种占卦或蒙骗未来的尝试。战略规划意味着大学及其领导人是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对待其历史地位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着眼点在于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战略规划是参与式的,对矛盾冲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战略规划所奉行的是学校的命运高于一切。[1]

发展规划直接影响大学的发展,或者说大学的命运。我国大学战略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学校的规划基本上是一个模式,表现出高、大、空,不利于战略实施[2]。如果一个规划不具备有效性,也就只能作为大学档案室里的文本资料,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或者装模作样地与同行交流而已。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保证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基础。

一、认识到位:规划有效性的思想基础

1. 上级决策层认识到位。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决策层的领导与支持。教育部直属大学的发展,要看教育部的支持力度,如列入“985 工程”或者“211 计划”的大学,发展经费充裕,发展机会也多。地方大学的发展,除了受地方经济实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力度。如果抛开这些因素,闭门造车,编制出来的发展规划得不到上级决策层的认可,就很难具备实现目标的保障条件。有学者对全国57 所高校做过问卷调查,政府主管部门官员直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高校有4 所,占7%;学校的发展规划最后批准单位是政府的有11 所,占19.3%[3]。政府参与度低的原因,可能是经济方面难以按照规划所定目标予以支持,所以干脆不参与,也就可以不按照规划来支持了。也有可能并不是政府不愿意支持,而是以规划的形式固定下来,今后的资源调配就不能随意安排,减少了政府工作的灵活性。由此看来,在编制发展规划之前,应多与上级决策层沟通,争取上级决策层的理解与认可,按照与上级决策层讨论的大致框架,着手发展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有使发展规划得以实施的可能性。

2. 社会各界认识到位。大学不是政府单方面办的,或者说,政府办大学还要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评价。中国教育两个不满足,使教育主管部门官员和学校校长情何以堪。大学的发展水平,往往是由社会各界的舆论来决定的,而社会各界除了对政府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也可直接影响高校办学。大学经费来源除了政府每年的拨款,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募捐,企业与大学共建实验室,捐建教学大楼,企业家捐款成立基金,设置奖学金、奖教金等,可以解决学校经费短缺的问题。另外,社会各界对大学发展规划的认识到位,就会积极参与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使大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不会脱离社会。

3. 学校领导认识到位。大学的发展规划虽然不是主要领导的个人愿景,但是,在当前的大学管理体制下,如果将大学发展规划仅仅视为学校发展规划部门的工作,发展规划则基本上不具备有效性。首先是目标的确定,不能由规划部门自行主张,涉及到领导的决策。学校领导对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规划的实施。如果学校领导层认为,大学必须要有发展规划文本,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工作具有规划性,也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展示工作业绩,完全只是想有一个漂亮的文本,放在档案室,或者挂在墙上作为摆设,那么,规划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 中层干部和师生员工认识到位。发展规划的实施是要依赖于学校各部门落实,学校中层干部只有充分认识到大学发展规划事关学校发展大局,需要每个部门通力合作,发展规划才不会变成一纸空文,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学校的谋划,参与发展规划的编制,主动按照发展规划安排工作,落实发展规划中的年度工作任务,实现目标。大学发展规划是学校的集体信念[4]。这是因为师生员工是大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就不是大学,没有教师就无法实现大学的职能,没有员工就无法使大学运转起来。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母校都有一个预期,对未来有一个想象,期望母校能发展得更好,在社会评价中得到肯定。一个学生不了解的发展规划,得不到学生认可与支持的发展规划,很难算是成功的发展规划,因为若干年以后,校友对母校的评价,源于与过去他们在校学习生活时学校的对比,源于他们对母校的感情。而教师是实现大学发展的主力军,没有教师的努力,不可能实现发展规划中所描述的目标。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要与大学的发展目标统一,才会减少冲突,形成合力。只有教师能看到学校美好的未来,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实现以后又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或者带来益处,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

二、战略研究:大学发展规划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1. 国际国内高教态势研究。大学的发展,不能孤立地考虑问题,而应该把学校放置于全国甚至全球来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外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如更重视产教融合,更重视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更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更重视人文与社会学科的内容等等。例如,斯坦福大学十分注重大学与工商业界的合作关系,认为是保持科研的高水平和实现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斯坦福大学提出了“企业联合项目”的思想,规定参加“企业联合项目”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斯坦福的科研成果。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与工商界的互动合作,闻名世界的“硅谷”才应运而生[5]。国内高校的发展情况,同样也为我们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本科高校更强调向应用型大学发展,更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更重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国家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近期开展的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运动,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衔接等等,都是根据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后作出的决策,有利于我们对本校的地位、办学目标进行理性、科学的思考。

2. 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立足于院校,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的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一种研究[6]。不了解自己,又如何为自己规划未来呢?首先是对本校历史的研究,例如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需要一所大学来支撑,助推东莞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于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在香港的东莞同乡会发起,慷慨解囊,襄助教育,在东莞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决策下,1991年招生,1992年正式得到国家教委批准建校。这所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她的命运与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她的存在的理由就是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服务东莞的过程中才会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她脱离了东莞的需要,也就没有理由存在了,所以,在服务中寻求发展是东莞理工学院历任领导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其次是对本校师资状态的研究。大学是学术性组织,组织成员主要就是师资。师资状态可以告诉我们,学校目前能做什么,今后可能做什么;如何发挥这些师资的作用,能发展那些学科,能承担哪些研究任务,解决哪些企业、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第三是对本校人文精神的研究。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动力,是学校改革进步的基础,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师的发展同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未来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也无法改变大学文化,否则就会有文化冲突,观念、意识的冲突,将使学校的改革发展遇到难于克服的困难,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第四是对环境的研究。要把握学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SWOT),要考虑环境因素对组织或系统运行的影响[7]。对于地方大学,地方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的办学经费的拨付,影响对学校发展支持的力度,地方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未来要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将影响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

三、各界参与:规划有效性的社会基础

1. 师生员工、校友参与规划编制。当组织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会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向组织目标努力,因为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学发展规划就是确定一个时期的组织目标,这个目标能否代表大学的同时也代表大学组织成员,就要看大学的师生员工以及校友是否也参与到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大学领导者提出大学发展的理念、理想,由领导层协调和推动,应调动由下而上的全校成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听取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教工的创意。还应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期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深入校友,通过校友会组织校友关注学校的发展,讨论学校的发展目标。校友是大学在社会中的代表,社会对校友的评价,就是对大学的评价,校友的社会地位就是大学的社会地位。校友经历了在校学习,进入社会工作后,对母校除了有深厚的感情以外,还有遗憾、意见或建议,组织校友参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研讨,鼓励他们提出建议,既可以让校友们感受到尊重,激发热情与创意,积极建言,也可以发挥校友的力量,在完成规划中的任务、实现规划所定的目标时作出努力。发展规划不是大学领导者或者规划工作部门关起门来完成的,而是全校的事,是大学组织每一个成员的事,而且还包括已经毕业的校友。它需要凝聚共同的目标,才会具有共同的积极性和力量,共同努力共同承担。

2. 政府企业社区参与规划编制。大学正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大学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深刻,同时,社会对大学的制约也越发明显。教育主管部门往往通过红头文件调控大学的发展方向。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曾撰文认为,在办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被牵着鼻子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于大学的管理方式多是工程化、项目化、碎片化的。例如,在评价教学方面,有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教材等很多竞争性项目,办学者虽然可以不参加评选,但下一次评价学校、学科时,这些又是主要指标,因此不得不参加[8]。教育主管部门声称放权给高校,表面上不再通过行政手段,但通过自愿的项目申报来获得经费等资源,实质上还是干涉大学的自主发展。大学为了生存,必须获得各种资源,而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没有将资源交给大学自主安排,而是要大学顺应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按照各种条条框框去建设去发展。《2013 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远高于美日5%左右的比例。当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中国必须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则迫切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可以选择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注重理论学习与应用技能培养,利用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9]。大学在社区的地盘上,每时每刻都与社区发生联系,大学与社区的和睦相处,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中重要的课题,社区往往以大学为荣,也参与大学的生活,大学是社区的文化和科技高地,时刻引领和推动社区的发展和进步,而大学也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例如水电道路、生活设施,以及社会治安等等。现在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区,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空间,想要融入社会、企业甚至社区,就要邀请政府部门、企业、社区代表参与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大学的领导者及全校师生员工、校友的理想和理念,与政府的意志、企业的需求、社区的期望很好地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四、完善机制:规划有效性的制度基础

1. 制度环境。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标准[10]。制度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关键,组织成员的行为应该是靠制度来约束,通过制度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使之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这样,组织才能形成合力和坚强的团队。中国的大学虽然数量多,而实力却不尽如人意,有人指责中国的大学教师涣散,没有应具备的工作责任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主要原因是缺乏制度约束。其实,大学并不缺乏制度,而是缺少制度赖以生存的环境。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习俗,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当前,制度环境对大学发展规划有效性实现的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许多制度环境不适宜于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大学发展规划,信息时代的制度环境强调大学的发展规划应紧跟时代节奏,时刻关注大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而做出适时调整,而农工时代的制度环境则要求大学发展规划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二是如前文所述,虽然诸多学者为大学发展规划做出了许多前期研究和贡献,但人们对大学发展规划还是缺乏必要的理论认识,还没有为大学规划建立应有的规则体系。因此,需要更多同仁努力克服这些障碍,建立良性的制度环境,才能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大学规划有效性的实现。

2. 干部评价制度。干部在大学的发展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领导班子与教职工之间联系的纽带,干部对大学发展规划的认可和执行力,决定着大学发展规划的落实与贯彻力度。因此,大学在形成自己发展规划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加激励、更加公正的干部评价制度予以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的发展规划真正实现有效性,真正得到执行和贯彻。据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方法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大学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在这套科学的考评方法里,要结合干部对大学发展规划贯彻和执行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公正地呈现不同干部对大学发展规划贯彻和执行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干部,要及时树立典型和榜样,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而对于贯彻和执行力度比较差的干部,学校要敢于批评指正,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限期改正时间内,还是未能达成学校发展规划既定目标的,要执行优胜劣汰政策,让能者上。

3. 教师评价。伴随着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出台,教师的评价制度也应随之而有所针对,这也将是促成大学发展规划实现有效性的关键。这是因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线力量,学校的所有决策和意志,都离不开他们的推动和执行,如果大学发展规划在推动和实施的过程中,在这方面缺乏对教师的有效考量和评价,何谈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性!那么如何为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呢?笔者认为教师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很重要,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研究制定评价标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能否制定一个符合大学发展规划既定目标的标准条件,关键是要看这些标准条件是否满足了大学发展规划制定之初的思想基础,即是否结合了大学的发展规律,是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大学发展规划的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的转变。要通过教师的考核评价,引导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和高质量地推动大学发展规划的实现。

[1]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89-203.

[2]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3]邹晓平,刘健.高等院校战略规划:理论与实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2-46.

[4]杨小青.教育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272.

[5]徐木兴,刘朝马.斯坦福大学发展规划理念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4):87-89.

[6]刘献君.院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7]蔡国春.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美国院校研究模式与借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8-159.

[8]黄达人.高校缺哪些自主权?与其给予,不如放权[N].中国教育报,2014-04-21(09).

[9]陈健洲.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提升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2-23.

[1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

猜你喜欢
校友规划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校友风采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