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的底色是文明至上——《话说大庆精神》之二十九

2014-03-29 19:31:26韩福魁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会战会战大庆油田

韩福魁

(中共大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455)

一幅画作,有一幅画作的底色。无论其多么绚丽多彩,行家一眼就能看到其原本的底色。同样,一种精神,有一种精神的底色。无论其多么变幻莫测,睿者很容易就能识别其浓重的底色。比如,所谓美国精神,其浓重的底色就是美利坚的利益和霸权。

那么,大庆精神的底色是什么呢?看一看大庆油田的辉煌发展史,极易明鉴:那就是文明至上。大庆精神文明至上的底色,既是英雄的大庆人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所精心铸就,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现代传承。其突出体现在以人为本,以民主为上;敬业爱国,以石油为上;思想解放,以科学为上;严中有情,以和谐为上。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大庆精神文明至上的浓重底色是为国、为民、为人类造福的力量之源。

一、以人为本,以民主为上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中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民主为上,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保障。须知,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中的著名瑰宝之一。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编撰的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即《尚书》)中就说:“民为帮本,本固帮宁。”唐太宗李世民在《民可畏论》中说过“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和前人,对以人为本的认知和理解有多么深刻和精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尤其深谙“以人为本”的政治哲学。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胜利。其实,大庆的石油大会战,就是以人为本的大会战。大会战的优势在人,主角是大庆人,拼搏的是大庆人,成功的是大庆人,是大庆人在会战。大庆石油大会战的以人为本,很重要的是通过在实践中创造的民主方式、民主机制和民主作风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油田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和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

通过实行“三大民主”的领导方式,实行广泛民主。在政治上明确规定,职工享有对领导干部监督、检查、批评以及听取工作报告和民主评选的五项权利;在生产技术上明确规定,岗位工人有权拒绝执行违章命令,拒绝无证人员操作,拒绝操作逾期运转设备,拒绝有隐患危险操作,拒绝无规程、无标准、无安全措施生产,还明确规定“五不施工”(即任务不清、图纸不清不施工,质量、规格、标准和技术措施不清不施工,必需材料未准备好不施工,设备不完好不施工,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在经济上明确职工有向一切铺张浪费现象作斗争,参加企业经济核算,参加管理和检查账目,参加农副业产品分配的权利以及职工参加思想政治工作,参加生产、技术管理、生活管理的权利。这就使得权利得以在阳光下运行,从而增强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使得生产技术在多数参与中运行,从而增强了企业各项工作的民意度;使得经济和分配在公众监督中运行,从而增强了企业各项工作的诚信度。这种民主的领导方式,实现了党干群之间的无障碍勾通,完全符合公正、公平、公开的文明原则。这些方式、方法,不但有效地促进了党干群一致的高度和谐,而且极大地开发了企业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其实,“三大民主”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通过深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依靠群众制胜。石油大会战就是千千万万群众合力的会战,只不过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的群众会战。相信的是群众,组织的是群众,依靠的是群众。所有工作的第一对象都是群众。离开群众,就没有什么“会战”可言。因此,群众路线是石油大会战最根本的路线。大庆油田在实施群众路线的工作实践中,内容及其丰富,方法及其鲜活,成果及其突出。比如,领导干部的“五同”(即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解决生产问题、同娱乐)、“五结合”(即参加劳动与领导工作相结合;参加劳动与搞试验相结合,做到以点带面;参加劳动与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相结合;参加劳动与学会一门操作技术相结合;参加劳动与自己的专业或业务相结合),机关工作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在机关办公,三分之一跑面了解情况,三分之一在基层蹲点调查),普遍做到“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也有多少泥”。政工干部坚持“三访四到”(即职工思想遇到问题要走访,职工生活有了困难要走访,节假日对工伤和离退休职工要走访;职工或职工直系亲属患病要看望到,职工婚丧嫁娶要关心到,职工公出或外出疗养要关照到,职工修房搬家要到现场)、基层干部对职工要定期谈心家访、值班干部对住宿职工查铺盖被等。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的细微末节、感人事迹更是不胜枚举。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执行,使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同广大职工群众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特别是石油大会战时期的各级领导干部确确实实做到了“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和群众心心相印,情同手足。领导对群众关心体贴,知情知意知心;群众对领导信赖支持,拥护维护爱护,领导和职工之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亲和力、众望所归的向心力和迎难而上的进取力。这种巨大的亲和力、向心力、进取力,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取得成功和胜利的牢固根基和绝对定势。

通过“三老四严”的作风建设,不断强化良性内驱力。一个人的素质、一支队伍的素质,往往通过作风表现出来。所以,大庆石油大会战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职工队伍作风的培养,特别是“三老四严”作风的培养。其实,作风就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绝对不可以小觑的内驱力。对于军队来说,作风就是战斗力,它可以克敌制胜;对于企业来说,作风就是生产力,它可以创造奇迹。而且是永不枯竭经久不疲的内驱性生产力。大庆油田精心培育“三老四严”作风,不断强化内驱性生产力,主要有三种作法。一是领导干部带头“三老四严”,率先垂范,当好领头羊。会战工委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模范带头作用,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要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坚决不做”,坚信身教重于言教,“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声胜有声,行动胜说教。实践说明,领导干部的以身示范就是最强的领导力。铁人王进喜同志从当钻工到当队长、大队长、副指挥、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直至中央委员,都有极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领导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恪守“三老四严”。他主管生产时,骑摩托车带着干粮袋和水壶下基层、跑钻井队检查指导工作,用实际行动塑造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在油田流传至今,堪称佳话。二是抓“三老四严”典型示范,学有榜样,树立排头兵。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庆油田一直高度重视典型工作。各行各业、各级各层各单位都有自己的成功典型。比如,“最讲认真的人”周占鳌、“钢铁钻工”吴全清、“高度觉悟、严细成风的采油队”采油一厂中四队、“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施工队”油建十一中队、“三敢三严”的采油工艺研究所、首创“四个一样”的李天照井组。这些出类拔萃、令人赞叹不已的众多先进典型,立体性地释放着极强的示范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油田处处有典型,人人学有榜样,队队赶有目标和方向。伴随着先进典型的推广和普及,油田上上下下,人人争当“三老四严”的人,处处精办“三老四严”的事。“三老四严”深入人心,蔚成风气,养成习惯,形成作风和传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庆油田干部员工“三老四严”作风的养成,既不是凭权势的严酷训诫,也不是靠物质的利益诱惑,而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民主的方式和方法,对人性的优秀精神要素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度开发而形成的优秀作风和传统。“三老四严”不仅仅是优秀的作风和传统,也不仅仅是战斗力和生产力,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再造,是现代文明的极致和瑰宝。

二、敬业爱国,以石油为上

爱国,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神圣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情怀,必须通过某种正确的途径和方式予以表达。大庆人的爱国情怀,就是通过“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途径和始终如一的虔诚敬业方式来表达的。打一个比方说,“爱国”——好比是一个圆心;“石油”——好比是一个半径,以爱国为圆心,以石油为半径,划出理想的轨迹就是“敬业”。大庆人凭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深深的石油情结,拳拳的敬业精神,不知疲倦地描绘着祖国石油工业辉煌壮丽的历史画卷。

众所周知,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时期、极其困难的地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承受着国外强大敌对势力全面的围堵和封锁,包括苏联的背信弃义,可以说外患深重;国内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包括“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形势十分严峻。松辽盆地是垠古荒原,人烟稀少,到处都是芦苇荡、盐碱滩、沼泽地,冬长夏短,严寒最低-36℃以下,酷暑最高37℃以上,还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会战环境一片蛮荒,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生产条件更加艰难,缺设备、缺物资、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基础设施、缺专业队伍……囿于此时此地此情,大会战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见的。所以,大庆石油大会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苦战、恶战、鏖战。

为石油吃苦,千辛万苦,以苦为荣。诚然,世界上几乎没有不吃苦的成功,吃苦并不可怕。然而,石油大会战面临的苦,不是一般的苦,而是罕见的苦、长期的苦。首先是生活上的苦,从物质到精神,从衣食住行到尽孝尽情皆为苦。

苦度饥荒,勒紧腰带坚持会战。那时,会战职工每天五两保三餐,汤汤水水,副食少得可怜,没有吃饱,只有“水饱”。由于营养不良,患病的人越来越多,全战区患浮肿病的职工超过7000人。苦虽苦,饿虽饿,精神不倒,追求不变!大庆人为石油而战,激情无限,再苦再饿也心甘,勒紧裤带坚持大干。为了能让大家多吃上一口,炊事员们伤透了脑筋想办法,什么“瓜菜代”“增量法”,淀粉纤维野菜芽……可是,不管如何增加食物的体积和重量,蛋白、脂肪却上不去。许多人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大卡”消耗多,有的人饿得头晕目眩依然干劲不减,有的人饿得全身浮肿,依然不下火线。为了祖国、为了石油,老会战们常常吃不饱肚子,甚至带病坚持会战。那是因为,在老会战们的内心,为祖国吃苦,为搞油吃苦,再苦再累心里甜,越苦越累越光荣。

安营扎寨,地窨为屋,拼搏会战。吃不饱肚子苦,没地儿睡觉更苦。几万会战大军云集荒原,当地的老百姓又少,到哪里去找房子住?个别的住帐篷,有的住马厩,大多数挖地三尺住地窨子。松辽这地儿沼泽地多,地下水位高,地窨子湿度大,水淋淋,夏天温度高,地窨子又热又闷又潮,霉气熏人,怎能睡好觉?有人患了风湿症,有人染了皮肤病,更多人得了胃病,直至30多万平方米“干打垒”盖成,才实现了住者有其屋。尽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大家还是高兴得不得了!老会战们由衷地欢呼干打垒,享受干打垒,感恩干打垒,歌唱干打垒,一曲脍炙人口的《干打垒》像蜜糖一样流淌在老会战们的心田里。《干打垒》鼓舞着老会战们的拼搏汗水排山倒海般地将石油大会战推向更大高潮。那是因为,在老会战们的心中,爱祖国就不能讲条件,搞石油就不能怕吃苦,条件愈差愈奋斗,吃苦愈多愈值得。

放下私念,埋头苦干,一心会战。参加大会战的干部员工,来自各行业、各民族,——除了港澳台以外的各地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松辽地区,一不问吃、二不问住,迅即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石油大会战中。他们之中有的是父母年迈,舍弃尽孝;有的是妻儿病弱,不能照顾;有的是燕尔新婚,不期而别;有的是正当热恋,奄然告别;有的是假期临近,一再推拖。由于条件太差,既不能接家,也不能携带家属;由于会战紧张,即没有礼拜天,也没有节假日。久而久之,人们的思乡之情、想家之情、念亲之情、恋人之情、儿女之情,油然而生,愈来愈浓。然而,一面对石油大会战,那些想不完、思不尽的个人情感便都被排除在外,只有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搞会战。那是因为,在老会战们的感情天平上,无论个人什么样子的七情六欲都重不过对祖国之情、对石油之情、对会战之情。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常讲的那句古训:“自古忠孝难两全”的道理吧。

为石油而干,千难万难,勇往直前。石油大会战初期的苦和难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不仅仅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为严重、更为直接的、更为棘手的是反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难关、难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莎士比亚有一句话说的好:“困难永远是坚强之母。”在巨大艰难面前,老会战们表现的更是意志如钢,攻坚克难坚忍不拔,战胜了千难万难,赢来了石油大会战的胜利。

突破行业屏障,实现华丽转身,建设石油劲旅。石油勘探开发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隐蔽性系统工程。投资多,难度高,风险大。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专业性都很强。然而,会战队伍中的绝大部分干部职工在当时都是外行,一点专业知识没有,技术技能更谈不上,压根儿不知道怎么干,根本不会干,有劲使不上。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隔行”大山,就像难以逾越的屏障一样阻挡着会战将士们的激情发挥。摆在大家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人人都要拼力翻过横亘在眼前的这座无形的“隔行”大山,穿过行业和技能的屏障,实现行业和技能的彻底蜕变,成为懂技术、有技能的石油工程专业人员,尽快适应石油大会战的需要。广大会战干部职工奋发图强,师徒同心同德。老石油精心传授技艺,新学员用心学习本领,边教边干,边干边学。三万多“石油盲”孜孜不倦,勤学苦练,没用多久就翻过了行业屏障,实现了华丽转身。新老融合,无缝对接,组成了能攻善战的石油会战大军。在大会战实践中很快成长为一支以王铁人为旗帜的能打硬仗的石油劲旅。

超越条件掣肘,创造人力奇迹,加快会战进程。1960年的大庆,无论生产生活处处都是艰难。特别是生产上的困难,眼看火车千里迢迢运到站的钻井设备,没有吊车卸不下来;从火车站到施工现场几十里远,没有拖车大卡,把上百吨重的钢铁设备运到井场;没有拖拉机、长臂吊车安装那些沉重的钢铁大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没有泥浆,保证开钻。这些棘手之难,急得老会战们眼睛冒火团团转。怎么办!王铁人带领他的战友们以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以“人拉肩扛”的笨重方式,一一破解了全部难题,争分夺秒地实现了开钻,而且,仅用了5天4小时就打完了第一口油井——萨55井。在如此艰难中,靠人的因素创造了石油大会战的快节奏、高水平、高速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萨55井至今还在产油。铁人王进喜、1205钻井队成了大会战的先进典型,“人拉肩扛”成了人力奇迹,也成了当时大会战的通行范式。

三、思想解放,以科学为上

大庆石油大会战本身,就是在特殊时期的一种成功的伟大创造。大庆能够创意、提出、策划、决定并实施这场如此规模的大工业生产,就足以说明领导者目光之高远、智慧之卓越、思想之解放、魄力之超常。大会战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思想解放的足迹和精彩。大庆人不迷信、不保守,只相信实践、只相信科学。尤其体现在以干为本,向实践要油;以实为上,向科学要油;以创为源,向突破要油。

立足于干,向实践要油。上世纪50年代末,年轻的共和国,在境外敌对势力的一系列高压遏制下,顽强地屹立于东方。人民热爱她,敌人惧怕她,世界需要她。那时,共和国百废待兴,急需工业的血液——石油,大庆人义无反顾地担起了为年轻共和国火速供油的神圣使命。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在石油老专家、老领导的运筹帷幄下,大庆石油大会战在十万分火急中于1960年初春打响。

“有条件也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心急为油,人拉肩扛抢着上。那时,国家“一穷二白”,石油部倾家荡产搞会战。设备、技术、资金、条件,除会战队伍之外,什么都是短板。为了早日解困国家的“油荒”,大庆人不等、不靠,迎难而上搞会战。铁人王进喜首先喊出了大庆人的共同心声:有也上,没也上,天下刀子也要上!想着北京公交车上背着煤气包,王铁人泪洒沙滩,大庆人急红了眼,一分钟都等不了!摩拳擦掌,说干就干。人拉肩扛搞安装,脸盆端水抢开钻。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一派繁忙,一派鏖战。

没干过,没见过,一心为油,边干边学闯着上。当时,会战队伍来自五湖四海,无论是部队转业、地方调干,还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大家都是门外汉,只有来自各油田的少许石油队伍才是行家骨干。能者为师,一人教大家学,一师多徒,迅速兴起了拜师热潮。尽管并没有任何人为规定,会战员工之间还是纯一色地以师徒相称。老石油们当了一辈子的师傅,徒弟们都退休好多年了,见到老石油,还是亲亲热热地唤上一声:师傅!一声师傅,把他们重新带回了那如火如荼般的会战年月。当年,很多人虽然没干过石油,甚至连看也没看过如何搞石油,但是,边干边学闯着上,在师傅们的引领下,大家很快入了门、上了道儿,边学边干,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适应了工作需要。不但跟师傅学到了技术、学到了作风、学到了经验,尤其是学会了如何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庆人。

天当房,地当床,排除万难拼着上。大会战时,工作不会学着干,边干边学,不算难,更难的是吃不饱,无房住,睡无床。然而,大庆人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没有石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为了尽快为国家搞到石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难都不怕,以难为荣,以苦为乐,越苦越难越向前。王铁人的打油诗更是气吞山河:“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排除万难,为石油而战。向实践要油,向实践宣战,在实践中书写爱国的满意答卷。1960年生产原油970,657吨,到了1966年生产原油就跃升到 10,608,956 吨。

不迷信,以实为上,向科学要油。众所周知,大庆石油大会战靠的是“两论”起家。所谓“两论”,即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两论”,既是马列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作,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中国现实情况紧密结合的巅峰之作,归根结底是指导性极强的科学之作。正如英国苏格兰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富国论》中所言:“科学是宗教迷信最有效的解毒剂。”大庆人不迷信任何神佛和宗教,更不迷信洋人和权威,只相信科学,尤其相信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化了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论》和《矛盾论》。不但相信“两论”,而且深入学习“两论”,广泛应用“两论”。用“两论”引领会战,指导实践,一往无前,百战不殆,英雄辈出,大有作为。

以实为据,弄清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大庆人的立足之地,工作之基,做人之本。说话、办事、干工作处处求实,在“实”上下功夫、做文章、求效果。务实,脚踏实地;求实,弄清情况;做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这就是石油大会战中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路径。石油大会战就是循着这条路径扎扎实实进行的。在石油大会战极其艰难的初期,诸如人拉肩扛、脸盆端水、跳泥浆池、住干打垒、办缝补厂、建回收队、搞修旧利废、行万里测温等等,都是遵循这种科学的态度、方法和路径演绎出来的动人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很笨拙、很粗犷、很落后,甚至很原始,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因为他们源于实际、符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争取了时间,排除了艰难,采出了石油,赢得了成功和胜利,特别是在紧关节要的时候,一举解除了新中国的“油荒”之困。

立足于创,向突破要油。大庆油田从大会战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翻开大庆油田的发展史,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石油大会战以及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辉煌历程充满了创新、创造。

挑战权威,实现理论突破,向新领域要油。大庆油田从勘探到开发,始终受到一些所谓“权威”、特别是国外洋权威们在舆论上处心积虑地杯葛和掣肘,甚至有恃无恐地断言“陆相沉积地层不可能形成大油田”,中国是“贫油国”云云。大庆人不信邪,正如铁人王进喜所言: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在洋人的脚下!大庆人积极探索,刻苦攻关,从实践到理论取得了全面突破,不但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而且形成了陆相沉积地层形成特大油田的完整理论,同时,还打破了表外储层的传统理论,开辟了石油勘探开发的新领域。一系列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不但科学地实现了大庆油田的高水平勘探和开发,而且也为世界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做出了宝贵的理论贡献。

挑战本领,实现自我突破,向新水平要油。石油大会战各条战线、各种劳动竞赛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各单位、各岗位工作者争先恐后,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水平不断提高,纪录不断刷新。捷报声声,号外频频,原油生产步步攀升。

挑战常规,实现创新突破,向新技术要油。老实说,牵引石油大会战走向成功和胜利,牵引大庆油田实现持续辉煌的第一要素还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一系列有大庆油田特色的自主创新技术。这也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第一生产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成功史、大庆油田的辉煌发展史,就是大庆油田的科技进步史、自主创新史。从边采油边注水的开发模式,到稳油控水技术的形成,到聚合物采油、精细注水采油、三元复合驱采油……大庆油田的科技创新方兴未艾,各项工作不断打破常规,油田发展持续辉煌。

四、严中有情,以和谐为上

“三老四严”,是大庆油田的经典理念,也是著名的品牌理念。其核心要素是“人”,就是要“当老实人”,充分地体现了大庆的以人为本;其灵魂要素是“严”,就是要做到“四严”,突出地体现了大庆的严细成风。大庆一贯强调干工作必须“严”字当头。放弃“严”,就意味着松、意味着粗、意味着散、意味着垮,意味着稀松平常,甚至漏洞百出、事故频发。“当老实人”,就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只有“严”字当头,才能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才能严细成风,防患未然,不出纰漏。“三老四严”是大庆油田的传家宝。需要指出的是,大庆的“严”是严中有情,以情促严,进而自觉从严。这里说的“情”是大庆人的爱国之情、石油之情、同心勠力之情。大家都在秉承着为国家开发石油的共同使命。实现这一共同使命,就需要严细的作风,严细有素,攻坚克难;更需要和谐的队伍,和衷共济,共赴使命。这种神圣的使命感,贯穿于严的全过程,愈严愈自觉,愈严愈有情,愈有情愈和谐。队伍和谐,就孕育着能量和潜力,就孕育着希望和成功。

大庆的严中有情,还源自于大庆人的敬业之情、爱岗之情、同舟共济之情。大家都在辛勤地耕耘着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共同事业。毫无疑问,创造这一共同事业的辉煌,需要会战大军彼此高度和谐的配合,环环紧扣、无缝对接;需要严细的作风工作,严而不疏,精益求精。这种崇高的敬业感充满于严的全方位、全过程,处处严,时时严,愈严愈细,愈细愈精,愈精敬业感愈强。越严越周密,越严越和谐。这种常态化的工作和谐就意味着安全和质量,就意味着成效和速度。

大庆的严中有情,更源自于责任之情、担当之情、职业操守之情、并肩战友之情。石油大会战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浩大系统工程。大家参与其中,都是战友,都有自己的岗位和工作。每个人都相当于这一浩大系统工程中的一颗螺丝钉,每个岗位都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或节点。工作如何关联到上下、影响到全局,甚至涉及到成败。而每个岗位的工作在质量、数量、速度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必须严格执行,准确无误,随时负责,负责到底。大庆著名的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标杆钻井队32139钻井队的一名司钻曾总结概括出“司钻手里三条命”(指人、井、设备)的经典之说。由此可知,一名普通司钻,其责任何其之大!人是感情动物,这“三条命”之说,没办法不让人牵心动情。试想,稍一放松,就可能危及到“三条命”。因此,大庆人深有体会地说:“严是爱,宽是害。”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时时刻刻刻地牵动着大庆人的每根神经、每个细胞、每份感情和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都必须严肃认真,都必须准确无误,都必须默契配合,这一切都离不开和谐——和谐的工作,和谐的生活。

大庆精神的底色是文明至上的底色。大庆人用大庆精神的巨椽之笔已经描绘出了辉煌的文明画卷。

猜你喜欢
大会战会战大庆油田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20
甘肃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库尔斯克会战
梧太公路建设大会战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