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的多重角色。建立和推行辅导员制度,并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新时期,高校学生群体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辅导员也以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为主,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高低之分,出现了部分辅导员难以在学生管理、服务及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发挥教育作用的现象。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原则包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及其配套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和地位作了明确定义,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社会发展新形势决定了辅导员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致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距离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应然追求,职业化“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心理特征。”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辨别决断能力、创新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受原有大学辅导员制度的影响和管理体制的痼疾,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也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得到有效解决。
辅导员的工作平凡又“微不足道”,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不能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工作有效结合,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容易导致他们的职业理想淡化。辅导员只有树立正确、健康的职业理想,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不断丰富辅导员“个人梦想”,从而引领千万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个人梦想”。而“中国梦”又是千万个“个人梦”的结合,辅导员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中共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作为高校辅导员,以“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职业道德操守严格要求自己,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发挥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
当前辅导员队伍大多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在本科期间担任过重要学生干部,整体上来看,他们“朴实刚毅,忠诚博雅”,职业道德状况良好,但也存在部分辅导员工作技能不足、职业理想不明确等问题。
目前,辅导员基本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形式进入,出现应考能力与实际能力相背离的情况,使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与群众工作能力得不到体现。而国内外政治格局的新形势,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新态势,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高校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都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由于部分辅导员缺乏组织管理能力与群众工作能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95后”开始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新媒体运用广,思想也极为活跃,致使以“80后”为主的辅导员队伍在遇到新问题时难以招架。
在高校教学、科研、行政三方的博弈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地位被边缘化成为不争的事实,重要原因之一是各高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研教学成果是决定一个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作为“双师型”的辅导员在这一方面处于弱势。因此,辅导员能否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体现。虽然辅导员学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但是辅导员的科研水平与能力离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辅导员长期处于各种繁杂学生事务的包围中,被动地应付日常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深入考虑个人的发展,职业理想不断淡化。由于高校在辅导员政策方面不稳定,导致一些辅导员无心工作,对自身放松要求,没有动力,并失去了进取心。主要表现在: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缺失进取心和奉献精神;在工作态度上缺少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在道德价值上过分向重物质实惠和个人利益方向倾斜。
“热爱”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着眼点,是建立在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并产生职业情感基础之上的敬业态度。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于独自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制定正确的人生发展规划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都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指导。但是,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千根线、一根针”,每天疲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使他们在态度上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刚参加工作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消退。
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有明确的、高尚的职业理想,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才能教育出对社会和国家有责任感的大学生。在辅导员的多元化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也是帮助辅导员树立明确职业理想的重要因素。各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辅导员先锋岗”、“优秀辅导员党员”、“我在基层”、“为民务实”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应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开拓眼界,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热爱祖国的思想和奉献精神。
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是辅导员融入青年学生、明确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适应大学考评体制多方要求的必然选择。青年学生恳求知识,思想活跃,作为指导他们成长的辅导员,自身就应当掌握较高的文化和广博的知识,特别是所带学生专业与自身所修专业不同时,更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以便更好开展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知识、新文化不断涌现,辅导员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内容的接收。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双师型”特征,一方面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让自己向研究型方面发展。参加“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两课助课”和“深入课堂”是提升知识的有效途径。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把绝大多数学生团结和组织起来;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细致人微的分析和确凿的论据才能让学生信服;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使工作得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由此,辅导员应积极参加“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辅导员岗前培训”、“高校政工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辅导员工作论坛”等学习活动,提升各种职业能力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应该积极向“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辅导员学习,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内容、方法与优秀辅导员的事迹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不至于让自己的工作长期处于“迷茫期”或“应付”状态。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情感关怀,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通过辅导员自身调节和领导关怀,更容易使他们保持强烈的工作热情,从而保证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日渐提高,辅导员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推进工作思路、方法创新,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实际行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号.
[2]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3]罗炎成: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刘帅:高校“80后”辅导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4(3).
[5]肖本罗、彭贤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结构与建设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