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适应性研究

2014-03-29 14:46胡雅梅陆兵徐汉琳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外汇管理企业

胡雅梅,陆兵,徐汉琳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 资本项目管理处,安徽 合肥 230091)

境外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境外直接投资有助于企业绕过贸易壁垒,扩宽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获取技术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加综合国力。在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及资本项目便利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释放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红利,有效促进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目标

为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家外汇管理局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不断深化ODI外汇管理改革,放松管理政策,简化管理手续,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不断放松管理,在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基础之上,有效促进企业境外投资。观察最近十年的国际收支变动形势,除2012年资本项目出现少量逆差外,其余年份均处于“双顺差”状态,其中经常项目顺差要多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一般来说,偶发性短期顺差对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危害不大,然而长期持续较大规模顺差,不仅是可能导致国内经济失衡,增大通胀压力,还可能遭致其他国家不满,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就出现了不少指责的声音,将危机产生的根源归咎于中国过大的顺差。近些年,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减顺差、调结构”的调控目标。要落实“减顺差”,主要有两种途径,一则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一则减少资本流入增加资本流出。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净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和非充分就业,2008年冬天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0多万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印证了这一判断。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的背景之下,要实现更加均衡的国际收支,最佳选择便是借助于第二种途径,即在资本项下进行调控。作为资金流出的重要途径,境外直接投资领域成为近些年来外汇管理改革的先行地带,不断放松ODI外汇管理,有效引导资金有序流出,进而实现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不断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跨境资金流动中的基础性作用,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先后扩大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外汇来源,取消购汇额度限制,在全国推广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境外放款的主体和资金来源,简化相关核准汇兑手续,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支持;先后允许跨国公司以外币资金池、内部结售汇等方式开展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放款企业境外运用限制。2010年,完善对外担保管理,满足境外投资企业对信用支持的政策需求。2012年,分别简化境外投资前期费用管理,取消境外放款资金汇出及流入核准手续,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向其境外母公司放款等简政放权措施。

二、现阶段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与目标的适应性研判

进一步深化改革境外直接外汇管理,巩固改革成效,需要剖析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领域仍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立法层次偏低

在立法方面,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没有制定统一完善的境外投资单行法,权威性较低。目前,用于规范和调整境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以部门行政规章为主,如商务部的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发改委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 《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不同管理部门各取一块,分别涉及审批、外汇等单方面管理,并且不同管理部门的行政规章无法相互补充和支持。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各部门往往会采用一些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制成规范性文件发布。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最大化无法保证,与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存在多头行政管理体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

境外直接投资行政审批呈现多头管理。现行体制下,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主要由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各管一块,各司其职,存在多头行政管理。这种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增加了企业负担,还容易造成管理资源浪费和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针对同一主体的不同业务内容与环节的管理资源与数据信息分散在上述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数据交换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当前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的需要。

(三)统计监测体系和主体监管机制不完善

统计监测手段单一。境外投资企业在完成外汇登记和资金汇出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其唯一的监测手段是每年一次的外汇年检,年检数据由企业自主申报,年检数据较为简单不够深入,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从年检数据中难以挖掘境外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产和权益具体情况,统计监测和调控难度较大。

(四)个人境外投资管理空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境外资源、环境和投资回报等因素吸引,境内个人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的意愿增强。但是,目前发改委、商务部等境外投资管理部门出台的法规均为境内机构对外投资设计,外汇管理部门制定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虽然为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预留了政策空间,但至今仍未出台相应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政策限制和制度空白使大量的境内个人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海外投资。大量的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行为游离于外汇管理部门监管视线之外,不仅使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失真,无法监测境内个人非法财产转移等跨境资本违规流动规模,也使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三、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国际比较

中国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起步较晚,在管理上积累经验不足,因此有必要通过总结归纳其他国家在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指导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国际比较

1.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很早就取消了外汇和资本管制,只要对外投资符合国家经济政策,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美国一般都允许和支持。在法律保障方面,美国基本上已构建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尤其是二战以来,在对外投资方面专门制定了 《经济合作法》《对外援助法》《共同安全法》等有关法律,不断加大对本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安全和利益的保障。在行政审批权限上,美国实行各州政府管理。一方面美国能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新经济兴起的不断变化,来调整境外直接投资管理,保证和占领境外投资市场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如1999年美国政府实施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短时间内促使美国跨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兼并和境外直接投资手段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公司;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海外投资企业资产申报制度,充分掌握企业运行状况。在个人境外投资方面,美国是鼓励私人资本境外直接投资的。1948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就创立了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用来奖励、促进和保护私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安全与利益。在1969年设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作为主管美国私人境外直接投资保证和保险的专门机构,帮助美国个人企业及个人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

2.日本:日本的境外直接投资资本管制政策经历了“由紧到松”的重大调整,实行分类监管模式。在法律保障方面,日本政府始终坚持把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方针,先后制定和修订 《外汇法》《外资法》和 《境外投资信用保证制度》等法律,利用外汇储备通过购买海外战略资源和海外企业股权等形式,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大国,达到消化巨额外汇储备和“资源立国”的双重战略目标。在行政审批方面,日本对境外直接投资不再采用海外投资审批制度,实行海外投资自由化制度和资本交易项目备案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分工处理”的模式,一类政策一个部门主管,不搞重复管理和审查。资本出境管理政策由财务省主管,“外向型”对外经济政策由主管工商贸易政策的经产省管理。财务省受理对外投资者相关备案文件后,转交经产省做出对该事项的备案意见,最终由财务省做出决定。在危机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建立了严格的特许、事先备案和事后报告制度,并实施“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为掌握日本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现状、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调整提供依据。在个人境外投资方面,日本政府在1998年日本国内的外汇兑换和交易完全放开后,个人境外投资基本放开,不受管制。

3.印度:在法律保障方面,印度是金砖国家中最早以法律形式来建立投资保障机制的。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先后制订和颁布了 《对外直接投资法》《国际投资法》《海外投资保护法》等,以法律形式来保障本国的对外投资。在行政审批方面,印度政府不断放宽境外直接投资限制,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投资。1978年,设立海外合资企业委员会,由商业部、外交部、财政部、工业部、技术发展总局和公司事务部等机构派员组成,负责批准、管理和审查一切有关境外投资的事宜。在危机管理方面,印度政府专门设立经济司,隶属外交部,来全面负责监管境外投资企业。在个人境外投资方面,由于印度私人企业较为活跃和发达,印度政府对于个人境外投资管制方面也比中国较为宽松,例如允许个人汇出不超过100万美元在国外购买房地产、允许个人在海外承认的交易所上市等。

(二)启示

综合比较上述几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国家都非常重视立法的作用。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有法可依,减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保障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安全和利益。二是发达国家都设立一个统一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如美国对外投资由各州政府负责管理、日本实行“一个窗口、分工处理”的分类监管模式。这种行政管理资源高度整合的管理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三是在对境外直接投资监管上都采取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监管模式,比如美国设立海外投资企业资产申报制度,日本实施“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印度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监管。四是越发达的国家对个人境外投资管理就越宽松。例如美国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放开程度大于日本,日本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放开程度又高于印度。

四、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 《海外投资法》,完善境外直接投资法律保障体系

对我国现行境外直接投资行政法规认真梳理,实现顶层设计,提高法律保护层次,制定出台适用于所有投资主体、投资区域、投资性质的 《海外投资法》作为境外直接投资基本法,从宏观上把握境外直接投资法律规范,内容涉及鼓励促进、审批管理、宏观调控、监测预警、政府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在 《海外投资法》的基础上,涉及各管理部门具体分工的,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在境外直接投资审批和行政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文件,从而形成系统化的、逻辑化的、体系化的完整的境外直接投资法律保障体系。

(二)完善部门分工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管理资源

一是将境外直接投资项目核准和开办核准业务合并,归口一个部门管理,形成主管部门负责事前审批备案,外汇局负责事中监测、事后核查的管理体制。这样既提高了境外直接投资便利性,避免了投资主体在多个部门奔波,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又使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框架变得清晰明朗。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逐步放松境外投资管制,逐渐向自动许可制或登记备案制过渡,对符合条件的海外投资免除政府事先批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实现跨境资金流动均衡管理的目标。三是搭建跨部门的境外投资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境外直接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商务部、发改委、外汇局、税务部、海关等多个部门境外直接投资审批备案、登记、资金汇兑、纳税、非货币出资等多项信息的共享,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构建完善的境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信息支撑,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监管缺失。

(三)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和主体监管框架

一是建立完善的境外直接投资事中、事后主体监管框架。进一步规范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兑管理,严格执行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往投资所在国的规定,加强同一主体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各项数据之间的数据联动监测,防止不同性质的交易行为违规渗透的漏洞。二是完善境外投资年检制度,建立境外投资企业增减资、股权转让、清算等涉及资本变动,境外再投资、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的全口径监测指标体系,充分掌握境外投资企业的实际资产和收益的真实状况,强化管理。三是建立境外投资活动调查制度。根据企业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实际汇出资金、行业属性确立境外投资重点企业名录,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投资收益、境外再投资、跨境资金流动和结售汇状况定期实施专项或抽样调查,全面了解境外投资资金真实流向,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境外投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四)按照风险可控和差别化管理原则,逐步开放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

改变“有罪假设”的监管理念,按照风险可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开放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使“藏汇于国”逐渐转向“藏汇于民”。一是按照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先开放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再开放境内个人境外放款,条件成熟后再开放境内个人境外证券投资。二是合理设定个人境外投资规模上限,参照国际经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境内居民财力正常水平,放开100万美元限额以下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超过限额的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资金来源合法性审查。三是按照主体分类差别化监管原则,实行诚信者优先的管理方式。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采集的个人信用数据,对诚实守信、银行信用记录良好的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优先开放;对存在恶意违规信用记录的境内个人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设置必要的限制。

[1]易纲.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金融家,2011(1).

[2]罗强.走在开放前沿的直接投资[J].中国外汇,2012(9).

[3]张成.关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2).

[4]张大龙.开放我国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8).

[5]李夏玲.金砖四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 [J].对外经贸实务,2009(11).

[6]张县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立法建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外汇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