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玉,李 雪
经过十多年跨越式发展,安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当前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型关键时期。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载体,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特色专业作为专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对高职院校和整个高等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对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正确认识、及时分析安徽高职院校现阶段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和举措,是当前安徽高职教育战线需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特色专业应该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更多要表现出学校自身属性、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及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体现出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度。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尚存在不能立足自身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征,明确“哪些是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特色专业应该拥有相应的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实训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和图书等关键资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经费,但安徽高职教育生均经费一直维持在全国较低水平。虽然近年来我们借助省级质量工程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平台多措并举,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师资、设备等不足仍然是我省特色专业发展的短板。
高职院校立足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以满足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色专业是关键。但目前我们存在特色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不明显,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尚有差距,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灵活及校企深度合作不够等问题,体现了服务能力的不足。
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为主线,以提升服务、支撑安徽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为抓手,有规划、有重点地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强力推进职教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基于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要背景,围绕增强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以坚持四个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进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即优先支持与安徽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艰苦行业紧缺人才专业,优先支持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的专业,优先支持办学基础好、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高的专业成为特色专业,并进行重点建设,进而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带动校级特色专业建设。
坚持通过四个结合来完善特色专业建设,一是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来确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二是结合行业标准来指导专业标准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结合企业核心技术标准来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保障人才核心技能的培养;四是结合行业企业力量来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水平以及在学校不同层面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四个结合进一步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保障学生毕业即可很快融入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特色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创新是实现特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坚持把改革创新、特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重点是加大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地实现特色发展。坚持不为特色而特色,重视挖掘、凝练和培育特色,结合学校发展定位、行业和经济发展形势,把优质资源和力量集中到特色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
集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优势,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建立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特色专业共建机制,引导和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把企业文化、行业标准、职业技能的要求等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推进多方合作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一定周期有效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优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优质核心课程,建成一批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一批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经验和成效,进一步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在省、校两级专业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借助各级各类合作联盟和平台,辐射带动全省高职专业群整体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十二五”初期分别出台《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和《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等,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也明确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内容和保障措施,有效指引了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
自 2008年以来,重点实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特别是在省级质量工程中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专项,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自2013年以来,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设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重大专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和支撑我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
以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引领,启动了以省级特色专业为主要内容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努力引导了非示范高职院校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建立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准入机制,将省级特色专业作为项目申报的基本条件,并按照产业支撑、人才紧缺、特色引领进行分类建设,在系统培养、实践育人以及第三方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坚持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特色专业为主,省级配套资金比例不低于中央财政资金,强化了经费投入,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连续六年研制发布安徽省高职高专年度专业情况分析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的成效,分析以新增、停招、停办以及改造为主要方式的省级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特色专业健康持续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重点打造校企合作联盟、校际合作联盟和职教集团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注重优势互补,形成特色专业建设合力。以安徽省示范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简称“A联盟”)和安徽省商科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联盟(简称“商科联盟”)为代表的校际合作联盟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坚持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并举,以联盟工作协作组和专业协作组为纽带,把行业企业的需求、资源、管理等整合到特色专业的建设中来。扩大职业院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权,以特色专业为着力点,鼓励职教集团内部开展多样化合作。
较好完成了 46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一是坚持“以评促建”,强调学校优先发展特色专业,重点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集中到特色专业建设上。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别的特色专业进行分类指导,强调分类发展,保证专业“特色”鲜明,建设水平和人才质量高标准。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02.
[2] 发现高职不一样的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