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2014-03-29 06:58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伯德伯家的苔丝克莱

高 英

(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843300)

一、引言

作为跨越19、20世纪的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毕生共创作的长篇小说多达15部。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与社会大环境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人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弱小和无奈的同情,但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能给人不落俗套的感觉 (卢吉吉1999)。而《德伯家的苔丝》的发表更是将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写成了美的象征和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巧妙融为一体,给读者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因而很有悲剧的震憾力。

二、剧情简介

《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的是农家姑娘苔丝遭遇的不幸和悲剧。苔丝天生丽质,自然纯朴,能够容忍和敢于自我牺牲(王新春2004)。苔丝的父是一个视酒如命、浑浑噩噩的无能之辈。虽然处在时代动荡的大潮中,作为一家之主的他,本应勇敢面对现实,相反,他却整日沉醉于名门望族之后的荣耀中(他们家是英国中古时期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张谷若1995))。而苔丝的母亲也只能靠给别人洗衣服来挣点小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排行老大的苔丝很小就得挑起八口之家生活的重担。然而,势利的父母为了改变家庭贫困败落的状况,执意让苔丝前往资产阶级暴发户德伯家认亲。苔丝迫不得已答应了父母的要求,但更为不幸的是纨绔子弟德伯·亚雷诱奸了她。从此,她被人们看作是“失贞”女人而备受鄙视,就这样,苔丝背负着重重苦难,开始了她的悲剧人生(聂珍钊 1982)。几年后,当她从痛苦中挣扎出来,到偏僻的奶牛场做挤奶工时,与牧师之子安玑·克莱相遇并坠入爱河,随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夜,苔丝讲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然而克莱非但没有原谅苔丝的所作所为,而是残酷地抛弃她,独自远走巴西。后来,当苔丝再次遇到已是牧师的亚雷时,他对苔丝重献殷勤,贫困潦倒的苔丝被迫成了他的情妇。当经营农场失败的克莱悔过而归,请求苔丝原谅时,苔丝愤然感到是亚雷毁了她一生的幸福,盛怒之下杀死了亚雷。而苔丝则与克莱在荒野中度过了几天逃亡的日子,最终还是被抓捕并处以死刑(聂珍钊 2001)。三、苔丝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

苔丝出生在一个多姊妹的贫穷家庭,苔丝美丽、纯朴、真诚、热爱劳动。她生活的原则是自食其力,不羡慕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由于她的父亲整日酗酒,不理家事,家庭经济的拮据与不负责任的父母决定了苔丝不幸的命运。作为家里的长女,苔丝觉得自己有义务多替父母承担家里的责任。在替父亲赶货车的路上,货车与一辆邮车相撞,使得家里唯一的生计来源——老马被撞死了,这让苔丝产生了愧疚之心,因此她渴望自己能对家里有所补偿。为此,她不得不外出做工来帮助家庭摆脱困境,也正是因此使她后来遇到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纨绔子弟亚雷,为自己的不幸遭遇埋下了罪恶的种子。正是沉重的家庭负担把苔丝一步一步逼到了悬崖边上,即使遭受侮辱,她依然勇敢地面对生活;即使备受指责,她依然为了全家人的生计默默承受着。苔丝所遭受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家庭处境将她逼到了命运的边缘,正如哈代所说:“家是她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张谷若1995)。既然她摆脱不了这个家,那她也就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这足以看出家庭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根源。

2.社会背景因素

苔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80年代,那时,资本主义开始侵入家长统治下的英国农村,小农经济开始一步步走向崩溃,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后又作为一个雇佣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悲惨的。苔丝为了生计,艰苦劳作,一心一意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及家人。在一家之主德伯死后,苔丝一家人被赶出了祖居,无处栖身,整个家庭面临着饥饿和死亡,仅仅依靠苔丝一个人的辛苦劳作已经无法挽救濒临灭亡的家庭。在生存的压力、家人的哀求以及亚雷的利诱下,苔丝最终被逼无奈,重投亚雷的怀抱。正是苔丝的这一行为,使她自己失去了可能获得幸福的最后机会,苔丝被毁灭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罗多群2004)。

3.宗教因素

在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下,为了生存,农民们不得不到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厂、农场工作,逐步向工人转化(吴敬瑜1992)。苔丝在葛露卑的工厂里干着繁重的工作,有时甚至累倒在地。农民们在遭受资产阶级经济上剥削的同时,还要受到资产阶级人身上的压迫。在被亚雷玷污之后,苔丝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亚雷却逍遥自在,不但没有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反而还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到处传教。于是,两个阶级社会地位的差别与不可调和的矛盾显露出来了,亚雷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财富、权力和邪恶(姚佩芝 2003);亚雷是造成苔丝悲剧的罪人,苔丝最后惩罚了他,却遭到了法律最为严厉的制裁。与此同时,和苔丝真心相爱的克莱在得知她的不幸遭遇后,不仅没有同情之心,反而狠心地将其抛弃并远走他乡。在安玑·克莱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深深烙印,同时也看到了它给善良的苔丝带来的伤害。他把女人的贞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尽管他知道苔丝是受害者,但他还是认为苔丝是“不洁的女人”,毅然抛弃了她,表现出了克莱极度冷酷自私的一面。克莱是资产阶级自由思想者的代表,一方面,他反叛宗教,蔑视社会习俗和礼节,不看重地位和财富,一心追求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他心中,苔丝只是一种被抽象化了的真善美的概念,他无法摆脱腐朽的伦理道德和阶级偏见对他的影响,这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惨命运。

如果说,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亚雷对苔丝的压迫主要表现为人身压迫上,而作为自由资产阶级的克莱,对苔丝的压迫则主要体现为精神上的压迫。作者塑造安玑·克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而塑造亚雷·德伯,则是为了揭露宗教的伪善(吴敬瑜 1992)。亚雷是一个资产者和暴发户,他沉溺于声色犬马,利用苔丝的穷困和缺乏社会经验,对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哈代把他道德的伪善和宗教的伪善联系在一起,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宗教的虚伪本质(聂珍钊2001)。

4.多重性格因素

除了家庭、社会和时代以及宗教等因素外,苔丝的悲剧人生与她自身、尤其是和她的性格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读小说的过程中,笔者能感受到苔丝性格的多重性:既淳朴、天真、勤劳,又勇敢、坚定、有毅力;既敢爱、敢恨,又优柔寡断(马弦 2004)。正是她这种多重的性格特点才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苔丝天生丽质,聪明懂事,对待生活和爱情有自己的想法。她虽生活在贫穷的农村,却勤劳、肯干,为了支撑贫困的家庭,她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四处奔波,这种纯朴、善良的天性让我们对这样一个女孩子充满了怜爱之情。正是如此,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苔丝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美德,女性身上的这些优点是令所有异性所追求和向往的。当她的纯真、善良和美丽的外表被纨绔子弟亚雷发现后,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贫苦农家少女,其日后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小说对苔丝的这样的描述也暗示着她必将成为别人的猎物。

苔丝有时性格倔强,意志坚定。面对财富的诱惑,她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对于亚雷的威逼,她拼命反抗,毫不畏惧。苔丝没有因不幸失足泥潭而屈从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之中,她也没有因图慕虚荣而顺势纠缠住亚雷·德伯。苔丝对于唾手可得的财富与地位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时的苔丝,以其纯洁高尚的灵魂第一次在精神上战胜了亚雷·德伯,她毅然逃离了亚雷·德伯的魔爪。这是苔丝作为受难者的开端,也是她的反抗精神、反抗意识萌发的开端(马弦2004)。然而在当时那种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里,她的这种反抗与挣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苔丝也时而犹豫不决,性情懦弱,优柔寡断。和克莱的相爱使她感到幸福,可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痛苦的折磨,她无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当她下定决心将自己的痛苦遭遇告诉了克莱之后,他却根据陈旧的道德观念将她视为淫荡女人,并且绝情地抛弃了她。对此,她却没有作丝毫反抗,相反地,她却说:“我一定像你的一个卑微可怜的奴隶一样,绝对地服从于你,就是你叫我倒地不起,舍身送命,我也不违背你”(张谷若1995)。在盲目的爱情面前,苔丝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作为一个妻子应有的争取幸福的权利。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苔丝逆来顺受、矛盾的性格(吴敬瑜 1992)。克莱表面上是一个“有先进思想、善良用意”、懂得爱情的青年,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伪君子,一个势利小人,对待苔丝,他比德伯更残酷无情。尽管他自己曾经很荒唐,但他却希望娶一个美丽、纯洁的女人,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苔丝,由此,我们也可看到英国社会两种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克莱的这种做法则进一步加深了对苔丝精神的毒害。

四、结束语

小说的结尾哈代愤然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完结了”(张谷若1995)。显然,作者把苔丝的一切不幸都归于冥冥之中难以理喻、难以驾奴的命运之神的所为。而在笔者看来,苔丝的悲剧主要是由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和她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所造成的,而当时虚伪的宗教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作者通过对苔丝悲剧的阐述,向读者展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贫苦百姓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同时,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这一作品的分析,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去掉陈腐的世欲观念、树立起忠诚纯洁的思想意识时,才能使苔丝之类的悲剧不再重演。

卢吉吉 (1999).哈代笔下的苔丝形象浅析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罗多群(2004).哈代的悲剧女神——苔丝[J].零陵学院学报(2)。

马弦 (2004).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J].外国文学研究 (1)。

聂珍钊(1982).哈代的“悲观主义”问题探索 [J].华中师院学报 (2)。

聂珍钊(2001).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 (1995).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新春 (2004).《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6)。

吴敬瑜(1992).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姚佩芝(2003).《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猜你喜欢
德伯德伯家的苔丝克莱
意外的结果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意料之外的结果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对苔丝悲剧的语用学研究
意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