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萍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明清时期伏牛山地区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
李智萍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明清时期,伏牛山地区形成了以沙河、颍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为主干的陆路网.发达的交通条件使不少处在交通沿线的中小城镇发展起来.
伏牛山地区;交通;城镇经济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北移,京杭大运河不再绕行中原,伏牛山地区交通建设与商业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发展较为缓慢.但这也为伏牛山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因政治中心移至北方,南北交通的重要性超过了隋唐宋时期,伏牛山地区陆路交通地位的重要程度应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原内河水运体系重新繁荣起来,伏牛山地区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伏牛山地区水陆交通的变迁,特别是水路交通的发展,对伏牛山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先后形成了数个商业重镇.
关于明清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交通建设与商业经济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学者们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已有研究成果多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其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伏牛山地区的情况,但具体针对性稍显不足.即便仅就河南内部而言,铁路出现之前,河南的传统运输主业依靠水路,河道密集的豫北及豫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别处更为发达,学者们自然比较关注,着墨较多,而伏牛山地区的位置偏向豫西南,又主要位于颍河、沙河等河道的上游,水运方面不占绝对优势,难免要受到一些冷遇.笔者不揣浅陋,希冀通过对明清时期伏牛山地区交通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的探讨,能为当今该区域进行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较之隋唐时期,虽然自宋代开始,伏牛山地区的交通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深厚的历史积淀,其仍不失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通道.
1.1 西、北部的陆路交通
伏牛山地区西、北部紧邻长安、洛阳的两京古道,陆路交通相对便利.明清时所修的驿站,以京师为中心,但由于伏牛山地区自然环境之优越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该区域的陆路交通状况仍有了很大改观,为豫、陕、晋三省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当时,全国有官马北路、官马南路、官马西路三大交通系统,其中经由伏牛山地区的比较重要的驿道,主要是京师至西安的官路.该驿道由顺天府起,经由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依次进入河南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其后穿越伏牛山地区:怀庆府西南80里孟津县,65里河南府,西70里新安县,90里渑池县,130里陕州,110里阌乡县,60里陕西、河南界.再其后由潼关进入陕西,至西安府.[1]
另外,河南省通往邻省陕西省的驿道——西驿路,也主要取道于伏牛山地区.具体路线如下:自陕西华阴县60里入陕州阌乡县,60里至灵宝县桃林驿,60里至陕州甘棠驿,70里至硖石驿,70里河南府渑池县蠡城驿,40里至义昌驿,50里至新安县函关驿,70里洛阳县周南驿,70里至偃师县首阳驿,60里巩县洛口驿,40里郑州汜水县,40里荥阳县索亭驿,70里郑州管城驿,70里开封府中牟县圃田驿,70里至省城祥符县大梁驿.[1]全程900里,在河南通往华北各省的驿路中是最长的.
1.2 东、南部的水陆交通
伏牛山地区处于黄河、淮河、汉水、三大水系交汇地带,洛水、伊水、颍河、沙河、丹水、湍水、白河、唐河等众多支流蜿蜒其间,可用于水运的河道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自隋唐以来,伏牛山地区的水路运输就十分发达,在中原水运网络中也一直举足轻重.
明清交通的特色是海运的发达,伏牛山地区在全国航运网中的交通地位确有下降.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原地区的水路交通体系在沉寂四个世纪之后,其内河水运体系重新繁荣起来,伏牛山地区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经由该区域东、南部的以下几条水路很繁忙,且多与陆路交替:
第一条是自钧州(今河南禹州市)沿颍河,向东南经襄城县、横梁渡、北舞渡、郾城县、邓城,然后至周家口(今河南周口市).[1]这是当时河南境内的一条相当重要的医药商贸经营线路.
第二条是自汉口乘船到襄阳府(治今湖北襄樊),沿唐河水道北上到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县城),在赊旗镇再转陆路后一分为二:一是自赊旗镇转至北舞渡,再由北舞渡经沙河到周家口.然后由周家口去开封,或去江淮.这是当时湖广商人入中原或到江淮地区的重要通道;二是经赊旗镇北上,继而过平顶山(或自襄阳走白河到南阳换马进许昌南路,经方城、许昌北上)达河南大都市洛阳.然后在洛阳孟津口过黄河到山西,依次北上直到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恰克图,与俄、蒙商进行贸易.这条以经营茶叶为主纵贯祖国南北水陆交替的“万里古茶马商道”,其在中原地区的通道主要就是经由伏牛山地区.
伏牛山地区由西向东横亘于南阳盆地的北面,从而将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开封联系起来,在全国南北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主要经由两条线路:
一是方城路.伏牛山东延至鲁山县东南逐渐下降为低缓的丘陵,形成该区域西南端方城县附近的缺口,从而裂开了一条较平坦的隘道,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就利用这种天然地理条件,来往于中原地区和南阳盆地.明清时期,商贾往来皆自襄阳至南阳,趋道方城路抵郑州,渡河沿太行山东麓抵京[2].方城路不仅是南阳盆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京师与湖广及云、贵间的往来通道.
二是三鸦路.在鲁山与南召之间,有一个南北走向的断裂大峡谷,即“鲁阳关”,自古是车马古道.此古道即称“三鸦路”,为宛、洛间最近捷的通道.明清时期,南阳通往洛阳的三鸦路,仍然通行繁盛.乾隆《续修河南通志》载:“自南阳石桥以北至陕州双观音堂,凡数百里,皆鸦路也.”其时三鸦路的交通,大抵由洛阳至汝州、鲁山,取道陆路,再自石桥镇乘船循白河南下至南阳.反之,从南阳溯白河而上,至石桥镇,舍舟登陆,取三鸦陆路道经鲁山、汝州抵洛阳.
伏牛山地区地处中原,有丰厚的人文环境,所以那些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的贸易集市,便具有了较多的商业城镇发展优势.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内河水运体系的繁荣,一批商业名镇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行政建制上不过是一个镇,但其经济地位已超过一般的府州县城.
2.1 赊旗镇
赊旗镇又名赊旗店、赊店.它位于汉水支流唐河上游,赵河、潘河在该镇交汇后入唐河,由唐河南下至襄阳转汉水可直抵汉口;由赊旗北上,陆路经裕州(今河南方城县)有驿道通洛阳、开封以及山陕;东北行由舞阳县北舞渡入沙河抵周家口,转贾鲁河北上可达开封,顺沙颍河东南下则进入安徽.故光绪《南阳县志》卷3《建置》有言:赊旗“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赊旗的山陕会馆《创建春秋楼碑记》亦称:“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
由此可以看出,赊旗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陆路都很发达,这就为清代赊旗镇的商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清时的商业状况,“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3];巅峰时期全镇有72条街.为了经商需要,赊旗镇营建有山陕会馆.在全国现存的八十多座同类建筑中,赊旗镇山陕会馆首家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并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4].
2.2 北舞渡
北舞渡又称北舞镇,今属河南省舞阳县.它位于河南中部,辉河和沙河在此交汇,交通运输便利,所以北舞渡镇历史比较长.东晋时此地即设县治,谓之北舞县.元代北舞渡镇设有巡检司,明代此地先属南阳府裕州,后属舞阳.清代属南阳府舞阳县.
宋、金两代的北舞镇当是以军事功能为主,但在经济上也不逊色[5].明代北舞渡的地位下降为舞阳县六“店”之一.清代前期随着赊旗镇和周家口镇的兴起而重新崛起,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重要的商业城镇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北舞渡在周家口的上游,两者同在沙河之上,相距100公里左右,周家口的商品西进,豫西货物东出江淮,都要经过北舞渡转运.同时,北舞渡在赊旗镇东北方向,处在赊旗镇商品北送省府和豫中的通道之上,两者相距不足百公里,并且有官道相连.所以说北舞渡很大程度上是周家口和赊旗镇的商品中转地.
2.3 禹州
河南省禹州市,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翟,宋元明为钧州,明万历三年(1575)四月,为避皇帝朱翊钧讳,改名禹州.《汉书·地理志》云:“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史记·吕不韦列传》谓:“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可见战国时,阳翟商业即已发达.入汉之后仍然不减,故《盐铁论·通有》载御史大夫桑弘羊称:“郑之阳翟”,“为天下名都”之一.阳翟在颍水上游,沿颍水顺流而下,可达淮河,陆路亦通许、郑.
明代时,禹州的药材业已颇有名气.及至清代,发源于河南登封的颍河,由禹州、许州(今河南许昌市),经临颍(今河南临颍县)入西华(今河南西华县),至周家口与沙河河流,于是,颍河上游的禹州就成为河南重要的药材市场.乾隆二十六年(1761)创设“药材大会”后迅速发展,河南、山西、洋广等“十三帮”药材商人汇聚于此进行药材交易.[6]禹州也自然发展为以药材为重要交易内容的药材商贸镇.
总之,明清时期,伏牛山地区在全国水陆交通系统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并进而影响着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新式交通工具——铁路的出现,传统的水路运输与经济中心逐渐衰落,以京汉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格局开始形成,铁路沿线逐渐兴起了漯河、郑州等许多新型城镇,成为新的区域交通核心和经济核心.伏牛山地区的交通文化与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M].杨正泰,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J].史学月刊,1964(10):29.
〔3〕潘守廉,修.张嘉谋,纂.光绪南阳县志[Z].光绪三十年刊本.
〔4〕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5.
〔5〕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4(1):66-67.
〔6〕骆平安,李芳菊.明清时期古商道在河南的分布与中小城镇的形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46.
K24
A
1673-260X(2014)03-0053-02
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2012年招标项目研究成果(12ZBZYJ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