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寂寞之累到寂寞之乐
——威廉·冯·洪堡的大学寂寞观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14-03-29 05:34黄丽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洪堡大学校园德育工作

黄丽蓉

(厦门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从寂寞之累到寂寞之乐
——威廉·冯·洪堡的大学寂寞观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黄丽蓉

(厦门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面对竞争的社会、浮躁的环境,需学会坚守寂寞.威廉·冯·洪堡的大学寂寞观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颇有启发借鉴价值,有助于高校找到从寂寞之累走向寂寞之乐的道路.为此,要培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爱岗、澹泊、勤业、奉献的敬业精神,追求“心无旁骛”境界;要对大学生进行寂寞养成教育,追求心灵的宁静,让寂寞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

洪堡;大学寂寞观;养成教育;寂寞之乐

1 浮躁的表象下透着寂寞,已成当前高校师生的思想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功利化倾向也日趋明显.生活和工作的不稳定使人生缺少了稳定预期,竞争激烈和天灾人祸等等,都涌动着浮躁.

1.1 浮躁这一社会通病已侵染大学校园

浮躁已成当前社会通病,高居“象牙之塔”的大学校园也不能幸免.在大学校园里,浮躁成了大学生们的突出表现.他们在学习上浮躁:课堂睡觉,发手机短信刷微博打游戏,作业互相抄袭不求甚解,考试作弊或请人替考,崇尚快餐文化;他们在生活上浮躁:吃穿拼名牌,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部分学生竟也去拼,宿舍集体生活中缺乏包容与谦让,因为芝麻大事情动不动就闹纠纷,要么自己搬出去住,要么让别人搬出去住;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浮躁:热衷虚拟的网络交往,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从众、猎奇、利用、宣泄等倾向严重;他们在情感上浮躁:大喜大忧迅速转换,易烦,易怒;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浮躁:怨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急功近利,随时寻找“跳槽”的机会……

高校教师们也不例外.学校各自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各种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应运而生,教学改革的呼声振聋发聩.一些教师重教书而轻育人,重知识的传授而轻人的德行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日渐膨胀:不是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的,而是以大学生的签约率、就业率为最终目的;部分教师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心态上趋于功利.[1](P34)

1.2 大学校园浮躁的背后处处透着寂寞

浮躁为表象,寂寞为本质,在大学校园,浮躁的背后处处透着寂寞,寂寞文化蔓延校园,并像流感一样传播开来,“哥做的不是XX,是寂寞”,继“郁闷”之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寂寞花开”.校园里,学生总能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些与寂寞相同的地方.各类“门事件”中,南京大学的“寂寞门”将寂寞演绎到了极致,一名学生因游戏接连输给舍友,精神崩溃而大声喊叫着裸奔而出欲跳楼自尽,一时间谣言四起,学校成了寂寞的海洋.更有甚者,立刻有网友评论“我们看的不是热闹,是寂寞”.当寂寞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高校情何以堪.

2 威廉·冯·洪堡的大学寂寞观

威廉·冯·洪堡是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的开端,洪堡也成了“现代大学之父”.他说:支配大学的核心原则,一是寂寞,二是自由.根据他的理念,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就没有自由.在洪堡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德国的大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就大学来说,“寂寞”体现着大学的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品质.德国许多名牌大学设在冷僻城市,而不是在喧闹的大都市.寂寞是指向学术的纯粹、自由以及学者的自持、坚守和专注,是学者的必需品质.洪堡用寂寞刻画大学生活:“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该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沉潜于科学.”[2](P7)但寂寞并不排除大学成员之间的学术交往,按照他的设想,大学无非是一群从事科学者的精神生活,其所求所愿无非是科学,并生活在科学之中.对学生而言,大学的意义在于使其“在中学和步入生活之间,在聚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地用于科学的思考”[2](P7).

有论者总结了洪堡的“寂寞”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大学应为纯学术机构,应独立于国家所有组织,不受国家的任何干预;二是大学应致力于学术和修养,不可夹缠世事俗务,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三是大学师生要持守寂寞,沉潜问学.

3 享受寂寞之乐:威廉·冯·洪堡寂寞观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要从师生关系的重构、德育环境氛围的营造等诸多方面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心理需求,直面其出现的新问题,走进其心理世界,促进其道德层次的提高及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在人本原则指引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养成教育,遵循“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3](P83)养成教育包括德育习得(修炼)、德育内容生活化(训练)、德育形式活动化.高校教师应秉持爱岗、澹泊、勤业、奉献等品德,追求“心无旁骛”之境界;大学生则应自省自律,追求心灵的宁静,让寂寞成为一种习惯.由此,大学校园就可从寂寞之累走向寂寞之乐,这是威廉?冯?洪堡的寂寞观给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大启示.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应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

3.1 追求“心无旁骛”境界,培育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心无旁骛的旁是另外的,骛是追求,就是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专心致志.当高校德育工作者心无旁骛,视德育工作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执着坚守,静心品尝“寂寞之乐”时,就能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追求:

首先要爱岗.应借鉴洪堡的寂寞观来培育他们对职业和工作的坚守和专注,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既然选定这个岗位并想做好工作,就应心无旁骛,从一而终.如此,终会赢得学校的认可、学生的尊敬以及同仁的赞誉.

其次要澹泊.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培育澹泊的志趣,用洪堡寂寞观引领自己,排除干扰,分辨是非,心无旁骛,当好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领路人,树立起纪律的旗帜、作风的标杆.

第三要勤业.德育工作者要精通自己从事的专业,在探索基础上,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刻苦钻研,并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自己业务领域的专家.

第四要奉献.一个德育工作者要以忘我的精神献身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它作为最大的乐业、幸福和成就.要在寂寞中寻求舍与得的智慧,享受寂寞,明白奉献的真谛.

3.2 追求心灵的宁静,让寂寞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习惯

3.2.1 抵制诱惑,学会限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毁坏的机器”.诱惑和欲望是共生的,要限制,首先要分散自己对某个问题或某项事物的注意力,心理学上称为“干扰意念”,使欲望减退,不能指挥行为.大学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领其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认识、适应、改造和保护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大学生要约束自己不逾越,建议寻找一个提醒自己的办法,如醒目的字条等,使其有一种强烈的刺激,起到提醒、约束和控制自己的作用.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能抵制诱惑、懂得限制的人生将会更有成就.

3.2.2 洁身自好,学会当“狷”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不通就学“狷”自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在浮躁的环境下,学生狂有余而狷而不足,应倡导其洁身自好,学会当“狷”,不同流合污,而要清高自守,独善其身.学会当“狷”,就要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管在学习还是在求职上,始终持守诚信,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学历不造假.应制订出做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按顺序去做;把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成目标;破除找借口的倾向,做到这三点,离自律就不远了.大学生只有“慎独”,即使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严于律己,常常反思和自省,力戒浮躁,洁身自好,才能享受寂寞之乐.

3.2.3 热爱阅读,学会学习

有人问莫扎特,你老写那么多曲子累不累,莫扎特回答:不写曲子我会更累.是啊,因为热爱.大学里我们给学生的不是“鱼”,而是“渔”.故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令其拥有一辈子可用的“渔”.喜欢阅读的学生一定不寂寞.说话是人的本能,阅读是人的习惯,习惯要靠培养.在信息时代,阅读是快速吸取信息的方式,有实验表明,它获取信息的速度是听的3倍.英国作家高登说过,当你学会阅读时,你等于重生一次,你再也不会感到寂寞了.大学校园里一则学生社团的宣传“同学,当你还在沉迷于网络游戏时,当你的生活如行尸走肉般,当你在怨恨读书时,就反过来想想,假如世上没有了书呢?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提高我们的素质,做祖国的栋梁之材!”洪堡寂寞观提倡致力于学术和修养,高校德育要让大学生热爱阅读,与安静为伴,捡起被他们抛弃的这种最传统但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3.2.4 让心宁静,让寂寞成为一种习惯

大学生处于竞争状态下,比学习,比成绩,比荣誉,追求个人满足,有利才学,否则不学.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但比较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心神不宁.比较的状态下,要靠洪堡寂寞观的养成教育,让心宁静,让寂寞成为一种习惯,借以让大学生认识到寂寞对于他们的的意义.寂寞是成功的挚友.品味过寂寞,大学生能从中学会冷静思考,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实和亲切.《沉思录》里,奥勒(罗马皇帝)的一段话让心归于宁静:“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关照自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换位思考,就很容易克服浮躁.宁静与寂寞,有着本质的相似.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所在;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

〔1〕杨英法,吴晓慧.高校泛行政化现象及治理[J].人大建设,2009(9):34-35.

〔2〕孙周兴.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2):7-9.

〔3〕杜草甬,商金林.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G451.6;G412

A

1673-260X(2014)01-0177-02

猜你喜欢
洪堡大学校园德育工作
删除一个“科学巨人”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个人就是一座科学馆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洪堡的旅行和自然观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