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熙文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探究建筑装饰设计中的材料美感
余熙文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由现代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引发的一系列对于建筑装饰材料的思考.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满足建筑物的装饰功能,还要体现材料的美感.本文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性质、分类、适用属性等方面的探讨,总结装饰材料的应用规律,得出在建筑装饰设计中体现材料美感的策略.
建筑设计;材料;装饰;美感
从远古到现代,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从原始的洞穴巢居慢慢发展到现如今的一种城市综合体,这中间每个时期的居住环境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建筑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它可以把有限的空间打造的更加完美,再运用上合适的装饰材料,会给人视觉上一个有力的冲击.家居室内设计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潮期,大大推动了室内设计的发展,其中就会有一些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勒?柯布西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等.这种发展也推动了室内设计慢慢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与之相关的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也发展了起来,并能够很好的提高家居室内设计的科学性.
现如今的装饰材料品种多种多样,这些材料也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感存在,只有在设计师正确的把握这些特点的时候才能够很好的运用它.同时我们也知道自己的住宅环境里有的空间对装饰材料会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在装修选择材料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它的美观性,而是要更关心它的实用性,当材料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的时候,它的美感也就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了.
“建筑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而且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现代建筑装饰更可以提高建筑物及其环境的艺术魅力,使人们生活更舒适美好”[1](P207).所以装饰材料对于建筑空间来说是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如今在这琳琅满目的装饰材料里,每种材料的色彩、尺寸大小、特点属性等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差别才能很好的去运用它,才能达到最终我们想要的艺术效果和舒适的住宅环境.随着家装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师不仅要对原有的传统装饰材料熟悉了解,还要认识更多的新型环保材料,它能很好的在节约能源材料的基础上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所以说如何正确运用装饰材料是达到设计效果的基础.
装饰材料有那么多品种,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别,即使是同一种材料也会有所差异,尽管是有那么多的不同存在,但它们主要基本性质有这样几个:
第一,材料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了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吸声性能等等,例如材料的吸声性能是指空气中传播的声波能量被吸收,从而减少噪音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材料的装扮性质,主要包含材料的色彩、透明透光性、形状尺寸大小、表面纹理等,要是能很好进行搭配则会有一种舒心温暖的感觉,并为室内设计增添色彩.
第三,材料与水之间的关系.通常每个室内环境的部分空间对于材料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说阳台、厨房、卫生间等,我们要根据它所处的特殊环境采用相应的材料,才能让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同时发挥出来.
第四,材料与力学的有关性质,包含了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装饰材料在运用的时候都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固定在那里,比如说玻璃、陶瓷等就容易发生破碎和损坏,而钢材、铝材等就具有很强的韧性,一般不容易发生变形,所以我们在选择装饰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到这点.
装饰材料在装饰建筑物的时候主要会体现出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装饰功能和使用功能.室内装饰材料的装饰功能的体现是通过它自身的色彩、纹理、形状大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就算是同一种类的装饰材料也会有不同的属性特征,比如木材就会有很多的种类,像杉木、水曲柳、云杉等,它们虽然同属木材一类,可它们表现出来的效果感觉确实千差万别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设计师在选材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让设计效果更加完美,也让我们能感受到不同的设计风格.
材料的另外一个功能即使用功能,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种材料失去了它的使用功能,那么它的装饰功能也会黯然失色的.例如地砖要有耐磨、耐压的功能,才会让装饰功能长久保存.像墙面的装饰材料,只要不强烈的碰擦不被破坏并还能继续使用即可,但像厨房、卫生间这样特殊的空间里,墙面材料的选择要具有抗水、易擦洗、耐热等功能,不仅方便了使用还突出了它的装饰效果.所以这要求我们在关注了装饰材料的装饰功能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使用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只有兼备了这样的功能,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居住环境.
室内装饰材料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我们通常会接触到这样几种常见的装饰材料:
2.1 木材
不管是在家装还是工装中,木材是肯定会用到的,而且它的使用率也是最广的.“木材作为既古老又永恒的的建筑材料,以其独具的装饰特性和效果,加之人工创意,在现代建筑的新潮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自然美的生活空间”[2](P176).木材有着它天然的纹理,色泽温和、不易被折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强的环保性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当然当它的内部含水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出现弯曲、腐败等,从而影响到美观效果和使用性能,所以在平时的使用时要注意到保养维护.木材不光是使用在家具的打造上面,现在也被制成了多种合板,像隔墙、吊顶等制作上就会经常用到.由于木材来取材树木,所以它是一种很珍贵的装饰材料,它主要可以分为针叶树木材,包括柏树、铁杉、杉木等;阔叶树木材包括了桉木、胡桃木、乌木、柚木等.这每种木种都有其各自的纹理、色彩特点,正确掌握运用这些特点属性会使设计大放光彩.
2.2 石材
石材是一种坚硬耐用的材料,它具有各式各样的图案、不同的颜色以及形状大小,而且还有耐压、耐磨、耐脏等良好的特点.不光能适用于室内,还可以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装饰,具有很大气的效果,并很容易打理.石材主要可以分为人造石材和天然石材两种:
人造石材主要就是有人造大理石和人造花岗岩,它们的颜色艳丽、施工方便、强度高等特点,同时还有多种尺寸大小可供选择.不仅可以适用于大型的酒店、宾馆,还能用于墙面的装饰等.
而天然石材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自然的环境下,经过风化、日晒、沉淀等作用,使得石材获得了天然的的纹理造型.因为它是天然形成的,所以在投入使用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打磨、加工等程序,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决定了它的造价方面是比较昂贵的,可是它的装饰效果确实独一无二的.
2.3 陶瓷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陶瓷多数是关于器物方面的,殊不知它在建筑装饰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陶瓷是采用质量均匀而又耐高温的粘土制品制成,它的表面光滑且平整,具有非常好的耐水性.随着现如今的科学技术发展,陶瓷还被制成了带有印花的陶瓷砖,为室内装饰增添了一笔色彩.
2.4 玻璃
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装饰材料,同时它还可以制成各种好看的工艺制品,具有很好的装饰性能.玻璃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主要有石英砂等成分.它的透明透光性能很强,并有很好的防水效果.玻璃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玻璃中加入不同的颜色以及做出各种肌理和造型.在现在的设计中,玻璃制品更多是向着装饰等功能发展的,比如增加美观、控制光源和噪音、调节热量、作为隔墙隔断等等.如果温度过高的时候玻璃会容易发生破碎,所以在安装使用的时候应需要注意.
以上的四类装饰材料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和装饰用到的最多的种类.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并且有着不同的属性特点.所以在使用装饰材料的时候,应尽量的发挥它的优点,这样不仅能够让我们能有个舒心的居住环境,也能让别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运用也是有一定的原则存在的,不是随便什么材料都能混用的,设计师只有在了解、懂得材料的真正属性的时候才能很好的去驾驭它.更加准确的说,装饰材料是死的,而我们要灵活地将死的材料转变成活的创造,把看似普通平凡的材料蜕变成不平凡的表现,只有这样的创造设计师才是真正的设计师,装饰材料的魅力也就被完全的展现出来了.
自然的材料具有其自身特殊的纹理图案,可以说人工很难能制造出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应尽量发挥出自然材料的特殊品质.例如木材,它的纹理有各种各样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因物塑性,从而取得生动的艺术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不破坏自然材料本身特殊的纹理和色泽的情况下,通过打磨等方式即理性的组织方式,使得纹理更加细腻,色泽更加柔滑,也能别有一番滋味.
相对于人工材料而言,我们则要充分的把握住它的属性特点,并加上设计师给予它的适度感性的表现,使得最终的艺术效果附上了一层感情的效果在里面[3](P43).在选择人工材料的同时,我们要严格根据自己的装修风格来选择材料,并加上正确的施工方法、技巧,创造出理想的居住环境.
从古至今,装饰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会变得更加新颖,主要可以表现为这两个方面:
(一)室内装饰材料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单一的去表现,它将是多种材料综合的体现,因为这样它会发展出更多的新型品种,在提高装饰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更多的实用性.人们在选择的时候也有更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创意效果更加新颖.
(二)当社会整体的水平都提高以后,设计对材料的要求也会更加苛刻,人们更希望居住在一个环保无污染的环境里,这让材料生产的过程中会注重到成分的运用,材料的环保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将在人们选择装饰材料的比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总之,建筑装饰材料随着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形体、质感、图案、色彩、功能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在运用建筑装饰材料的同时,要对装饰材料进行细分,在设计中应充分运用装饰材料的性能,体现美感,这也是同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营造相契合的.
〔1〕高琼英.建筑材料[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葛勇.建筑装饰材料[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3〕周长亮.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TU112.4
A
1673-260X(2014)01-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