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锋 邓 正 琦
(重庆山地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47)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渝东南地区被定位于生态保护发展区,既要重视生态保护,又要合理开发资源,实现相应的工业发展。现阶段,渝东南地区正按“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所谓“面”是指渝东南片区整体,所谓“点”是指渝东南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作为渝东南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是落实五大功能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渝东南工业园区运行基本正常,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为了完成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调研项目——《渝东南工业园区发展深层次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山地经济研究团队于2014年5月,先后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石柱“一区五县”工业园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忠县工业园区,城市发展新区的南川工业园区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比对研究,摸清了渝东南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渝东南地区深处武陵山腹地,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沟壑纵横,山地起伏连绵不断,同时拥有一定的矿产、生物、植物等经济资源。该区域既是民族聚居地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地区,GDP总量、财税收支、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国民经济指标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渝东南工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在2003年(黔江工业园区、武隆工业园区)、2006年(石柱工业园区、秀山工业园区、彭水工业园区)、2009年(酉阳工业园区)陆续批准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10多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基层区县共同努力下,渝东南工业园区依托本地资源和优势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改变了无工业面貌,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重庆主体功能区划以后,伴随着重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渝东南工业园区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渝东南工业园区起步于2003年,规划总面积达到123.69平方公里,约占渝东南国土面积的0.62%。经过10年多快速发展,到2013年,园区已建成面积为26.61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为黔江工业园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是彭水、秀山工业园区,只有1.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100亿元左右,入驻企业58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235家;已经投产的企业为462家,完成工业投资176.48亿元,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36.6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32.39亿元,工业利税29.15亿元。但园区过快的发展也超出了该地区的土地、资金承载限度。
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周边都属于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较低,企业发展市场空间狭小;区位偏远,距重庆主城区、武汉、长株潭、贵阳等大城市都有一定距离(其中武隆至重庆主城距离最近,约为172公里,秀山最远,约为419公里),运输成本较高;加之属于典型的山地区域,沟壑纵横,平坝少,山地多,园区建设往往挖山填沟,建设成本高(综合成本大约在50万元/亩左右),工业企业的经营成本也特别高,企业在此落户生根有一定困难。
渝东南地区本土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起初各区县除了水泥厂、烟叶企业和部分手工作坊之外,现代工业几乎为零。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了工业发展的公路、铁路、机场等硬件设施,但在工业发展的软件设施,即科技、信息、金融、管理、人才、原料等要素配套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体功能区划后,渝东南地区被定位于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侧重于生态保护,还是侧重于经济发展,抑或二者并重,这在当地干部和群众间产生了巨大分歧,目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渝东南工业在整个重庆市工业中所占比重甚低,自身又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主体功能区划后,渝东南应以生态保护为主,就不要发展工业了,工业应该退出。例如酉阳县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座谈时指出,酉阳县一直是个农业县,区位劣势明显,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对工业立县还是旅游产业主导一直摇摆不定,市政府对渝东南发展定位后,工业退出酉阳的声音又冒了出来。[1]石柱县工业园区部分干部也认为,渝东南功能区划后定位问题凸显,工业到底该不该搞,该搞多大规模,已经严重影响到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2]
第二种意见认为,渝东南工业发展现阶段正处在爬坡过坎阶段,只要再加把劲越过这道坎,其发展道路将变得一路通畅,前景看好。如秀山县部分干部认为,秀山县工业园区位于县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通过“以商补工”[3]形式能够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目前工业发展困难与国家整体经济形势有关,因而困难只是暂时的。[4]黔江区工业园区相当部分干部认为,黔江区曾经是渝东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目前园区建设和工业建设正稳步有序进行,当前的困难是园区土地指标、资金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绝不是退出、收缩园区和工业发展,而是应该加大推进力度。[5]
第三种意见认为,渝东南工业发展正处于平衡失控阶段,应采取保守措施,收缩战线,循序渐进,适时调整。如彭水县园区管委会的同志认为,今后彭水县园区及工业应该压缩发展速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循序渐进。[6]武隆白马园区的干部也认为,根据武隆县发展定位,武隆长期工业发展不力,应该适时调整,进行渝东南片区的错位发展。[7]
渝东南工业园区是该地区产业积聚的平台,在地方工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园区管理主要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管理体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两大突出矛盾。
(1)园区管委会隶属关系不明确,多头领导问题突出。在县(区)管理体制中,虽然园区管委会属于县(区)的常设机构,直接受县委、县政府的管理,园区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都是由县委部署。但同时,工业园区又是全市工业园区和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受到市特色工业园区办的领导。市园区办负责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同时,市经信委也负责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政策和协调工作。因而,园区在管理领导体制方面存在着县委、县政府、特色工业园区领导办公室和市经信委三个部门的领导。多头领导,造成管理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议而不决,工作协调负担增重。
(2)园区管理政企不分,错位现象明显。园区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是园区发展和管理的通行做法。管委会履行管理职能,是行政单位。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属于融资、建设平台,主要负责与市场接轨,是市场组织。运行当中政企不分,当面对市场时,由开发公司出面;面对行政管理时,则自身就是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不但违背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同时潜伏着巨大经济管理隐患,如管委会个别官员,插手土地、金融领域,滋生腐败。
园区建设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土地,二是资金。这两方面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征地拆迁依赖资金投入,出售土地又能带来更多资金,相互依赖、联系紧密。当前,渝东南工业园区建设在土地、资金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1)强制性拆迁较为突出。因拆迁补偿款和农民协商很难达成一致,加之园区背负着沉重的资金利息负担,园区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征地拆迁,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强制性拆迁行为,造成干群关系一度紧张。如根据彭水园区资料报告,该县园区一个项目由于用地的不规则性,致使征地拆迁点多面广,涉及到4个村(居委)、16个村(居)民小组,应兑现的各种补偿安置款无法及时跟上,老百姓时常采用阻工、集访、群访等形式索要补偿安置款。2013年全年共化解处理各种大小矛盾纠纷及阻工50余起,处理遗留问题60余个。[8]
(2)土地融资模式弊端显现。渝东南工业园区启动资金是以市融资平台(所谓的“八大城投公司”)的名义向相关银行贷款50亿元,借给各区县园区作为建设启动资金,平摊下来每个园区的启动资金在3000-5000万元。2010年,市融资平台又贷款30亿元借给部分区县园区作为后续发展资金,除此之外,园区再没有别的资金来源。因而,当前园区建设资金不得不依赖土地融资,所谓“上级给政策,发展靠自己”,其实质就是允许园区以土地作为金融工具,筹集建设资金。目前各园区90%以上的资金来源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地融资,或土地抵押,或出让土地,或以商业用地补偿工业用地价差(以商补工)等。总之,建设资金离不开一个“地”字。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征地群众得不到及时安置,工程欠账越积越多,各种遗留矛盾层出不穷。
(3)园区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债务负担重,资金链有断裂危险。建设项目资金缺口是渝东南园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园区工程建设、征地拆迁、银行本息等各类欠款较大,同时因融资平台及融资方式受限,导致渝东南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缓慢,新项目无法开工建设。根据座谈调研,黔江园区(含企业)建设资金缺口在20亿元左右,武隆白马园区的资金缺口也在8亿元左右。因无后续资金,导致部分园区工程建设进度受阻,一部分已征土地空闲,引起农民不满。此外,一区五县债务规模普遍较高,各个园区的债务负担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亿,资产负债率通常都超过100%,借款综合利息率在10%左右,借款期限在5-8年,当下每年的还本付息额在1亿元左右,2015年-2020年将是还债高峰期,还本付息额将超过1.5亿元,园区未来债务化解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渝东南工业园区建设和运营出现了一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园区产出、企业生产和土地闲置等方面。
(1)园区产出强度不够。市特色园区办对黔江工业园区的要求是100亿元/平方公里产出,其它县园区的产值为70亿元/平方公里产出。而目前,渝东南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销售产值在10-20亿元。如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黔江园区,其工业产值约为15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区县就更低,如石柱南宾工业园A区,按期建成投产企业17个,企业亩均产出达不到产出强度要求的10%。[9]
(2)园区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突出。工业园区一方面存在供地难,难以满足园区快速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存在土地闲置现象,如有的企业长期圈而不建,有的企业建设好厂房却长期不生产,有的企业倒闭后却依然占用园区土地。此外,部分企业占地面积与企业规模不相称,企业占地面积太大。如重庆市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秀山县A区综合园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公司占地80224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2平方米,容积率还不到0.31。还有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园区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期望通过囤积土地发财,因存在错综复杂的地方利益关系,出现园区管委会无法调整的尴尬局面。
(3)园区标准厂房空置现象严重。渝东南园区建设了许多标准化厂房,用以招商引资短、平、快的项目,不仅为企业节约建设资金,而且保证能很快投入生产。但当前,各园区所建标准化厂房的空置问题严重,如彭水保家工业园区工业标准化厂房,干净明亮,非常漂亮,位置也非常理想,毗邻高速公路,可建成投入两年,其出租率不到50%,即使已经出租出的,也是产值较低的服装、摩配等低附加值产品。[10]
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任何一个地方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与其它地区一样,渝东南园区经济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着突出矛盾。
(1)各园区招商恶性竞争问题突出。由于招商困难,为了能够引资成功,渝东南各园区纷纷抛出了优惠引资政策。市特色园区领导办公室为了支持渝东南园区建设,给予了当地许多优惠政策。[11]但由于激烈的招商竞争,各县(区)园区往往都突破了市里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出让金明收暗送甚至倒贴、税收几乎全部返还、对企业特事特办、实行特别政策服务等,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肥了企业、苦了政府和百姓,企业经营顺利还好,企业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其遗留问题仍需政府兜底,造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几方面都怨言不断。
(2)引入企业弱小且“两头在外”,难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入园工业企业实力不强,根据资料显示,渝东南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000万元以上)占比只有40%,这其中大多又属于配套加工企业,真正的龙头企业少之又少。此外,渝东南入园企业又大多属于“两头在外”型,即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企业主要利用当地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行政政策资源生产经营。换句话说,部分企业主要是靠低劳动成本和政策补贴赚取利润,而不是靠科技、信息、管理等赚取利润。这类企业除了提供很少的就业岗位外(大约几千人的就业规模),对调整地方产业结构、拉动地方产业链延伸以及财政税收等方面贡献很小。
工业经济发展引发生态环境破坏一直是个难题,渝东南园区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又走了老路。这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对地区地表、水源、空气等破坏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加剧了地方石漠化现象。渝东南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大,裸岩石山随处可见,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全市石漠化总面积的37%以上。[12]尤其是地形以中低山为主的黔江、酉阳、秀山,石灰岩广泛分布,岩溶地貌特点明显,石漠化分布面积广、强度高,集中连片分布于背斜核部碳酸盐岩出露区。城镇化过程中工程建设加速了石漠化进程。由于各类工程修建,区内不少地方存在非法采砂采石生产,砂石开采直接破坏了土壤和植被,引起岩石裸露,强化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当前渝东南区域各工业园区建设动辄在几个平方公里、上万亩土地,这些土地几乎没有一处属于平坝,都是向山要地、通过挖山填沟得来的,工程量非常浩大。如石柱南宾工业园区A区开工一年,就推平了25个山头、填平了23个沟壑,土石方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
(2)“双高”企业(即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导致水、土、空气污染严重。渝东南工业园区既有高耗能企业,又有双高并存的企业。高耗能企业主要是机械加工、机电工业等,代表为黔江园区的京宏源、乐尔佳机械;高耗能与高污染并存的企业主要是一些资源类开采、洗选和冶炼工业,如渝东南几个园区都存在的锰产业、煤矿产业。这些“双高”企业给渝东南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如锰矿开采及加工工艺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加之行政分割导致环保无法统筹管理,导致该地区锰污染严重。
渝东南地区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地方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工作不细致和一些失误、偏差,而导致在征地、融资、建设、招商、园区运营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在工业发展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采用“运动式”、急功冒进、追求政绩的方式来举办工业,造成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工业发展与经济运行规律、本地现有实际状况相脱离的局面。当前应采取切实办法来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从各区县主要领导入手,撇清误解,正确认识在新的功能区划下,渝东南不是不发展工业,而是要有调查、有研究、错位性、阶段性的发展工业;不是粗放式发展工业,而是集约式发展工业;不是以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而是在生态保护下寻求良性循环地继续发展工业。
渝东南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巨大,应针对不同发展问题采取不同举措,以提高园区资产效率。对基础设置完善、标准厂房已建成的“空园”,区县园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或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市园区办应协助和支持区县园区承接东中部企业转移、有意识的引导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企业在园区布局零部件生产,以盘活闲置资产。对发展前途好、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园区,除延续“以商补工”模式外,还可采取基础设施建设贴息或“公共私营合作制”引入社会资本,尽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对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不善或不愿经营,在规定期限内无法达到园区基本标准的企业,执行严格市场退出机制,释放土地资源给优质企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对能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农林土特产加工业,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对财政贡献较大的特色矿产品深加工业,市科委、市环保局在严格生态保护监管、不定期抽查前提下,在技术、环保方面加大扶持、监督力度,促进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区县产值和就业有一定贡献,但对带动地方经济作用不大、且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市经信局、市园区办不干预、不鼓励,遵循市场竞争规律。
在制定渝东南经济考核指标时,多注意“定性”指标的考核(如突出自然资源首次利用率、园区产业集群度、经济拉动作用等反映发展的指标),而降低“定量”指标的权重(如园区工业销售产值、园区GDP总量、园区产出强度等定量指标)。为提高渝东南园区管理水平和干部综合素质,建立五大功能区工业园区之间干部定期交流和学习制度。为解决园区多头管理,政企、政资不分现状,将园区涉及的多部门职能融合归并于区县政府办,并设立处室专门进行行政管理,对口市委而园区实现有限“自治”体制,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1]酉阳县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在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Z].
[2]石柱县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在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Z].
[3]以商补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于处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较佳地段的园区,把部分园区(约30%左右)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其土地出让金用以弥补园区发展资金不足;另一种是对于处于偏远的工业园区,由县(区)政府在主城区划拨一部分土地给工业园区管委会,其土地出让金用以弥补园区发展资金不足。
[4]秀山县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在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Z].
[5]黔江区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在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Z].
[6]彭水县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在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Z].
[7]武隆县园区管委会部分干部在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Z].
[8]彭水县工业园区2013年工作总结报告[Z].
[9]2014年5月22日石柱县园区管委会关于石柱县工业园区汇报材料[Z].
[10]彭水县工业园区2013年工作总结[Z].
[11]渝府发[2009]76号文件: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Z].
[12]重庆市国土局:2006-2020年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纲要文本[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