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刚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建设与探索
孙永刚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草原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在全校范围内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生对草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草原考古学;课程体系;考核方案;探索
草原考古学文化主要指的是在蒙古草原地带不同族团世代繁衍生息所遗留下来的物化遗存,这些物化遗存涵盖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国家政治制度多个层面,涉及到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生产群体、生产工具、组织机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诸多内容.主要以中国北部欧亚大陆东部的蒙古高原为基本覆盖范围,包括冀北、晋北、陕北和陇东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及整个蒙古草原;时间跨度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历史时期的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西夏以及蒙元时期.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作为一门学校新开设的公选课,主要目的是为宣传和弘扬草原考古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悠久而丰富的草原考古学文化基本面貌,认识草原考古学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发展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基于此,于2014年9月,第一次在学校层面开设,选课学生为40人.本文对《草原考古学十二讲》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开设课程的意义以及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等进行思考,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草原考古学文化涉及面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考古学文化之中是相当突出的,如何能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期里,讲授完上溯史前时期,下迄元代,涵盖了考古学的各个方面,对我们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系统介绍草原考古学文化的著作有《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1],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是第一本系统介绍草原地区史前时期、青铜时代、历史时期考古学遗存的著作.该书虽然以纵向发展为线索,但选取的典型文化遗址与图片资料较少,同时,《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一书印刷数量较少,目前市场上已售罄.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以专题形式,辅之以大量的遗址、遗物图片进行讲解,以达到科学性、知识性和直观性相结合,我们以《草原考古学十二讲》的形式完成授课任务.《草原考古学十二讲》内容体系构建如下:课程共分为十二讲,第一讲“绪论”,介绍草原考古学时空框架,草原考古学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内容,草原考古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草原考古学与草原文化.第二讲“旧石器时代考古”,介绍考古发现与研究,典型遗址,如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等,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时代文化,新世纪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三、四讲“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为代表,以兴隆沟遗址、赵宝沟遗址、魏家窝铺与牛河梁遗址的考古资料介绍考古发现与研究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形态与生业方式,埋葬特点与宗教习俗,手工业技术与艺术成就.第五、六讲“青铜时代考古”,主要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为代表,以三座店、二道井子、上机房营子、周家地、老虎山等典型遗址的考古资料介绍草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形态与生业方式,墓葬特点与宗教习俗,手工业技术与艺术成就.第七讲“匈奴考古”,介绍秦汉时期草原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并以蒙古国匈奴大墓为代表介绍匈奴遗址调查与发掘,匈奴墓葬,及其从文物角度反映的汉匈关系.第八讲“鲜卑与乌桓考古”介绍考古发现与研究,以近年来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出土的北魏时期鲜卑大墓资料,介绍鲜卑墓葬,并根据文献记载,重点介绍乌桓族群的历史变迁,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九讲“突厥考古”,利用近年来,蒙古国出土突厥城址和墓葬资料,介绍突厥汗国的发展历史.第十、十一讲“辽代考古”,契丹族自公元五世纪前后在北方草原地区崛起,并建立起雄跨东亚北部的草原帝国—辽王朝.在北方草原,辽王朝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与遗物,通过祖陵、怀陵、庆陵的考古资料对辽代帝陵陵寝制度进行介绍,同时,通过吐尔基山辽墓、宝山辽墓、耶律羽之墓对辽代早、中期契丹贵族墓葬制度与随葬品特点进行介绍;通过对辽上京、辽中京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向学生展示草原地区城市的建筑布局与特点.第十二讲“蒙元考古”,介绍蒙古族源的考古学探索,利用元上都考古资料介绍元代城址调查与发掘,同时对元代墓葬,元代瓷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等,通过大量的遗址调查、发掘及博物馆展览等实物图片资料进行讲解与介绍,这样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草原考古学发展脉络.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对草原地区草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草原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以及草原考古学文化与草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都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描述,使学生可以在宏观上掌握草原考古学的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得到提高.《草原考古学十二讲》在每一讲之前都会介绍与每一讲有关的考古资料与论著,并在课后留下思考的问题,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对每一讲考古学文化的认识.通过每一讲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全面而具体地认识每一时间段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体系结构,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草原地区文化的热爱.
通过《草原考古学十二讲》的开设,在中国史学界引起了对中国古人类起源问题的全新认识.在草原地区发现的“大窑人”、“河套人“、以及“扎赉诺尔人”等,这些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跨度大,大量丰富的文化遗存,证明草原地区是古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中国古人类独立起源发展序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伴随着二十世纪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对中华文明起源课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学术界从中原中心论逐渐向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逐步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而且拥有许多昭示人类文明起源的文化现象,如兴隆洼文化,赵家沟文化、红山文化等,从而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2].草原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构,打破了传统的中原文化中心论,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草原地区考古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之初,一定意义上要比中原地区考古学工作要早或者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伴随着草原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大量的考古遗存丰富了北方民族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中心论的观点,学术界将关注的视野转向辽阔的草原地区,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学术价值、社会价值.
草原地区考古学资料的日益丰富,突破了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史学对中国文献记载的传统依赖,具有创始、补史、证史的作用[3].中国传统史学在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印痕记录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与不公正的描述,导致流传于世的历史典籍失载、失实之处较为多见.而草原地区考古学遗存的大量出现,既丰富了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史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容,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本课程采用“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阶段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阶段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撰写阶段性论文及网上查找资料等形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赤峰市博物馆参观考察,让学生通过实物资料直观了解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厚重的文化底蕴.由于这门课程属于学校公选课,课时数为36学时,所以一般而言,“期末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课程总成绩的70%.《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实行考试形式的开放化,考核内容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与课程学习过程、形成性考核密切联系.考试的题型大致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等.《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考核模式的设计根据课程特色和参加学习学生的自身特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草原考古学十二讲》课程设置之初,就提出要注重学习过程性的考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化参与.学生结合平时的参观、讨论、课外阅读,撰写一篇有关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小论文,从而改变了学生在期末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在过程学习中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
数千年来,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在与中原民族的相互激荡、融合与交流中,不仅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同时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不但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创造,而且有绚丽多姿的精神文化创造[4].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见证了草原地区的辉煌历史,希冀通过《草原考古学十二讲》公选课的开设,能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了解草原、热爱草原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研究草原考古学文化、草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1〕塔拉.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郝时远,等.树立草原文化脉络 整合草原文化内涵[N].内蒙古日报,2005-07-06.
〔3〕陈永志.论草原考古学文化[N].内蒙古日报,2011-1-18.
〔4〕无极.略论草原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 [N].光明日报,2006-08-07.
G642.0
A
1673-260X(2014)12-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