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艺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的基本评价与优化原则
陈文艺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质量.文章评价了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定位模糊、课程数量偏多、课程结构欠优、课程质量不高.文章认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原则.
独立学院;课程评价;优化原则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质量.目前,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和提高课程设置质量就成为独立学院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和文献依据,并基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内部规律和课程本身属性的微观视角,对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的基本评价与优化原则作初步探索.
2.1 课程设置定位模糊
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公办高等学校举办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母体高等学校一般定位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独立学院一般定位为本科层次的教学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等学校办学,往往容易受母体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影响,导致其办学定位模糊,继而导致其课程设置定位模糊.毋庸置疑,目前不少独立学院还没有真正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选择课程,往往仍注重课程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有些甚至还采取克隆母体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导致其课程设置与母体高等学校同质化,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有悖于教学型的办学类型定位,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程设置数量偏多
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均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与管理模式,专业学制一般为四年,并实行学年度制度,分八个学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各学期教学周一般为18周,第八学期除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外,一般不再安排其它课程.同时,基于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兼顾学生负担的原则,各专业每学期课程设置门数应当以5至7门为宜,周学时数应在22学时左右为宜,原则上不应少于20学时或者超过26学时.鉴于独立学院此教学与管理模式,并基于其学制设计以及优化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要求,其各专业课程设置门数应在45门左右,1-7学期学时总数分别应在400学时左右,1-7学期总学时数应在2600-2800学时区间内.而目前不少独立学院设置的课程和教学时数在数量上均偏多,如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门数达62门,总学时数达3040学时,导致各门课程教学质量和总体课程教学质量均有待提高,也导致学生穷于应付课堂作业和考试,影响其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设置结构欠优
课程设置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建立科学的、优化的课程设置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并受传统观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管理等因素制约,导致其课程设置结构难于优化.如某学院课程设置学时比例,基础(公共)课程总学时为1200学时,占总学时的42.86%;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时为1240学时,占总学时的44.29%;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总学时为360学时,占总学时的12.86%.显而易见,该学院设置的课程中,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基础(公共)课程总学时偏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时偏少,课程设置类型和学时数结构均不合理.从该学院课程设置总体结构来看,偏重理论类的课程多,偏重实践类的课程少,课程设置总体结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悖.
2.4 课程设置质量不高
独立学院经过办学规模扩张阶段,已经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断努力实现向注重内涵和提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鉴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不少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滞后性依然存在,设置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总体质量不高,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任淑华等学者的调查数据得知,独立学院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不尽满意.如某独立学院24.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专业讲座;41.7%的学生不满意学院对其专业能力培养的效果;31.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学没有提高其自主性学习能力;29.2%的学生不满意专业课的教学模式;49.5%的学生于在学期间没有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从调查数据分析得知,独立学院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不尽满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课程设置质量不高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1 方向性原则
把握方向性原则是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的前提.首先,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民办公益办学原则,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切实保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其次,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应当结合学生群体特点,优化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课和人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应当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和诚信守信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第三,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坚持服务地方和面向市场的方向定位,即要坚持以适应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结构改造以及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等需求优化设置课程,以切实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3.2 科学性原则
把握科学性原则是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的基础.首先,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结合专业特点统筹兼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比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强化实践类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其次,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先修课与后续课的关系.高等学校传统课程设置一般遵循先基础次专业后实践的“循序渐进”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先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接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最后学习专业实践课程.实践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也使学生难于进入专业角色,影响专业兴趣培养和专业课程学习.独立学院应当改变这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如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课程推后开课,使学生入学后就能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使学生及早认识和了解专业,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质量和效果.第三,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应当统筹把握经费来源局限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学校,由于其经费来源的局限性,如何提高学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其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如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通过建立专业群,使专业课程之间构成有机联系和互为补充,从而达到节约办学成本和资源优化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又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实施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20学分公共选修课程,通过聘请广东省和国内知名专家及教授,以讲座方式组织教学,从而节约了办学成本,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效果均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3.3 实践性原则
把握实践性原则是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的关键.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毋庸讳言,基于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除必须有实践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专业、教学条件、质量评价等资源要素外,还必须有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独立学院设置的课程中,偏重理论类的课程多,实践类的课程却很少,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相悖.因此,优化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应当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切实改变偏重理论课程设置的传统教育思想,适当减少理论课程门数,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学时数.同时,应当增加实践类课程,尤其应当增加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课程,以优化理论类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另外,独立学院还应当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类课程实践化,增加理论类课程的实践元素,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制定了“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确保实践课程门数和学时数.该学院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和学时,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不少于总课程和学时的15%,理学、工学和艺术类专业不少于总课程和学时的25%,从而有效保证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同时,该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实践化,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汉语写作能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4 适应性原则
把握适应性原则是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优化的核心.一是课程设置优化应当适应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自从1997年全面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可说大学生与过去实行免费高等教育时期的大学生在观念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等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观念变化尤为突显,主张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满意度来选择高等教育,要求接受与学费标准相应的高等教育服务等等.因此,独立学院应当适应学生群体的观念变化,尤其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应其观念变化,使设置的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能够真正让学生满意.如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坚持“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使学生前期能够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期又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而设置课程,使毕业生能够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时紧贴市场,充分参考服装企业厂长和设计师的建议,增加服装网络营销、店长课程设计等应用性强的实践类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二是课程设置优化应当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独立学院应当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建立以选课制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按照学生的素质、基础、兴趣和需求,尽量设置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三是课程设置优化应当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独立学院应当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经验,按照国际化课程标准,通过学生互换、学分互换和学位互授联授等联合办学形式,促进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增加国际化课程设置的比重,并提高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如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实施“4+1”本硕连读国际留学项目,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修读国外大学硕士预科课程,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规则意识和参与国际事务的业务水平及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优化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独立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优化原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课程设置优化原则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独立学院应当遵循自身教育教学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发挥“优”、“独”、“民”的优势,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制定和实施课程设置优化方案,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D/OL].http://www.gov.cn/flfg/2008-03/07/content_ 912242.htm,2008-02-22.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陈文艺.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唐志宏.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张美云.高校课程设置中的痼疾与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G642.3
A
1673-260X(2014)02-0205-03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404);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