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实现与效益研究

2014-03-29 00:37王林英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实训

王林英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

1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点

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实训,生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必须做到校企合作,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也可以认定为生产实训基地。无论是哪种观点,生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校内生产实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有: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就可称之为生产实训。

一般认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但是,校内生产实训的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标准与生产企业是不同的。一是目标不同。校内生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二是评判标准不同。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订单”——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完成“订单”任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校“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

2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1)目标管理——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的精髓

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要按照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互惠互利——校企合作的驱动力

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和基础,是校企合作的前提。通过校企共建的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基地,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二是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企业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优质的人才、智力资源。

(3)规范管理——长期合作的保障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必须以协议书等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双方应信守诺言,共同遵守协议条款。

(4)体制创新——变“消耗型”实训为“经营型”实训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由原来单纯的消耗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学校可以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和学校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主动为社会、企业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这样一方面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减轻办学成本,促使实训基地运转步入良性循环。实训基地可以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股份制经营。在充分满足学生实训、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5)师资、教材——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以充实双师教师队伍;二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锤炼,提升操作技能,让高职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实训基地应涵盖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及鉴定、加工生产和再就业培训及示范辐射等功能。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功能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保证的基本功能,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一般情况下,实训基地的功能可以通过以下任务目标实现。

①开展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使得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专业知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应用技能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训练结果,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实际上是知识转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就是通过设备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验等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理论和应用能力发生转化,知识得到验证,技能得以提升。

②实训过程中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企业制度、工作流程、规范标准等都成为学生工作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顶岗实习中培养学生敬岗爱业、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的职业素养。在生产、实训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还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管理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了良好职业基础。

③通过“工种性”和“职业性”的集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从形式上强调“工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学生在一个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持有上岗的“绿卡”。实训基地应该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使用。学生经过培训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社会上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岗位从业资格。

3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越发受到重视,但由于地域经济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的差异,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及利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个别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实训设备不齐全,或设备相对落后。新开专业不具备实训条件,设备投资不足。

(2)“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企业兼职教师水平有限。目前高职院校中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许多专业教师不具备“熟练的技能”等基本素养。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难以高薪聘请到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院兼职,技术人员极度缺乏。在职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一般较重,到对口企业锻炼“充电”的机会有限。

(3)制度建设及相关责任难以落实。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在学生实训期间安全事故责任不能很好划分。企业对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普遍存在着担忧,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责任很难划分。

(4)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运作的主要模式有:企业法人制(企业独立投资建设)、引入企业股份(校企合作)、教职工筹资建设实行市场运作等,不同的运作模式,其运行效果不尽相同。

(5)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顶岗实习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协调。目前,许多企业在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时,鉴于经济效益、安全隐患等方面的考虑,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操作,顶岗工作。学生在实习时,多数企业仅采取让学生在工厂生产车间参观生产环境,向其介绍、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等方式予以应付,顶岗实习的效果不佳。

4 校内实训基地的效益实现途径

增强实训基地的运作效益,高职院校有必要借鉴德国“双元制”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运作的成功经验,采取完善实训基地内部管理机构以及运作模式,增加政府以及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训管理机制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1)完善实训基地内部管理机构。校内实训基地实行学院分管领导负责制,通过校企双方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内部成本控制,提高基地运作效益,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等途径实施对基地的管理和运作。

(2)加大工学结合力度。选择合适、对口的中型企业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水平工作提升新台阶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合法经营的中型以上企业,其员工训练有素;设施、设备、技能符合工学结合要求,有完善的生活保障设施等。

(3)加强实训环境硬件建设。资金投入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应增收节支,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加大对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致力引进高新技术,完善实训设施建设,优化实训环境,切实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上来。

(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立于实训教师队伍现状,通过创新实训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技能培养环节,使得教师队伍素质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从而实现实训基地效益的扩大。

(5)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决定其服务市场的广阔性。向企业开放,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推进消耗型实训向经营型、生产型实训转变;向农村开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养的任务;向社区开放,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下岗职工再培训;向职业学校开放,开展职校学生专业证书培训和技能等级鉴定。这样,实训基地才能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1)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方式,开展项目研究与课题攻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组织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等。

(2)采取多方筹资方式,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中心,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区域有凝聚力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盘活教育教学资源,以此促使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动共赢。

[1]张春平.中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7-28.

[2]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4):17-19.

[3]李 强,刘继平,任 东.国外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46-48.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